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迟福林:结构性改革要攻坚克难

发布时间:2016-04-06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网    点击: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10个领域50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该文件的出台对于破题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

  改革攻坚年的“四个突出”

  《意见》总体要求提出,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更加突出基层实践和创新,更加突出抓改革措施落地。这切中了当前和“十三五”改革攻坚的要害。

  1.突出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意见》提出,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着的突出问题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随着消费结构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的需求升级,原有的供给结构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为此,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2.突出问题导向,明确改革攻坚的目标和任务

  《意见》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结构性问题、抓住关键点,明确提出了改革攻坚的目标和任务。例如,如何使规模庞大的国有资本在推动国家产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十三五”深化国企改革的重大课题。从现实情况看,未来3年~5年,国企面临去产能的严峻挑战,同时又需要在经济社会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破题国企改革去产能,需要更多采用转型升级、优化重组的办法,形成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意见》把“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选择一批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研究提出公有制经济之间股权多元化改革方案;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企业员工持股试点。这些举措抓住了国资国企改革的突出问题、关键问题。

  3.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十三五”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重点是正确处理好市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加大更有效的制度供给,以实现经济转型的实质性突破。《意见》提出的50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任务,牵动影响“十三五”增长、转型、改革的全局。例如,财税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全面推开“营改增”,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这是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公平税负环境的关键举措;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方面,强调“推动居住证制度尽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使其依法享有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将进一步释放新型城镇化红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对于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4.突出基层实践与创新,抓改革落地落实

  从这两年改革的实际进展看,有些领域的改革进展较快,并且有实质性突破,但有些领域的改革滞后,并出现了改革“打滑、空转”的现象。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按照《意见》提出的“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进一步细化,形成具体的操作办法。

  结构性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需要按照《意见》的指导精神,在牵动转型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改革上,明晰改革思路,明确改革目标,形成改革行动。

  1.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重点的结构性政策调整与结构性改革

  《意见》把“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作为重点改革任务之一。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侧改革的主角是企业和企业家。为解决经济结构调整中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困难,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应当说,在当前经济转型的特定背景下,需要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倡导企业家精神作为结构性改革优先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经济转型时期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具有紧迫性。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经济风险因素增多的情况看,要努力寻求短期应对危机与中长期转型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例如,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企业,要以信息产业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对“僵尸企业”要建立差异化处置的甄别机制,对确实需要淘汰的企业,要逐步退出市场,以降低经济社会风险。

  第三,重在优化企业转型与改革的经济社会环境。例如,全面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保证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收益,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第四,激发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首先是激发企业家精神。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形成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宽松环境。

  第五,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意见》把“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作为重点改革任务之一。落实这一改革,就要把破除行政垄断作为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点,在加强服务业领域反垄断的同时,尽快放开服务业领域的价格管制,以形成市场决定服务业领域资源配置的新格局。

  2.尽快形成“十三五”服务业市场开放的行动计

  第一,从现实问题来看,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是市场化改革的“突出短板”。比如,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服务型经济水平低、服务价格高等。伴随着服务业领域社会资本投资增速将超过工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资本投资占比过半,服务业市场开放是市场化改革的“最大红利”,服务业市场开放将给社会资本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在这个背景下,需要明确提出把服务业市场开放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头戏”。

  第二,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促进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例如,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形成有效投资;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需要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扩大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需要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并通过服务业市场的双向开放,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第三,制定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具体行动计划。《意见》提出“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的具体举措,对“十三五”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2016年重要的是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尽快制定“十三五”服务业市场开放的行动计划,明确目标和路线图。

  3.加快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双向市场开放

  《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的4条具体任务。下一步,需要明确提出“基本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大目标。

  第一,经济转型升级对服务贸易的依赖性明显增强。与2001年我国加入WTO时的对外贸易不同,如今我国面临着的突出挑战是服务贸易的双向市场开放。

  第二,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但服务贸易比重过低。2014年,全球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为20%左右,我国仅为12.3%。这就需要把加快提升服务贸易水平作为优化贸易结构的重点。

  第三,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动“二次开放”。争取到2020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至少要达到20%,由此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进双边、多边、区域性、全局性自由贸易进程。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共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大双边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打破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壁垒。

  形成结构性改革攻坚良好氛围

  改革攻坚涉及中央地方关系,涉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等,改革落地和预想往往差距较大,必须有强有力的改革推动者,鼓励地方改革试点,营造全社会改革的大环境。

  1.建立鼓励改革的激励机制

  《意见》提出“合理安排改革试点,鼓励地方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创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改革需要将顶层推动和基层的先行先试结合起来,要鼓励地方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先行先试。在这方面需要有更“给力”的激励措施,比如说,对那些敢改又有能力改的干部如何鼓励和使用,这样地方就能从“被动改”变成“主动改”,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共同改革行动,形成结构性改革的良好氛围。

  2.处理好中央地方关系

  例如,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需要在税政管理权限方面给地方适当放权,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2016年,需要尽快完成“营改增”改革、推进消费税改革等,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结构,使消费税成为地方的主体税种之一。

  再例如,监管转型涉及到监管部门的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问题。未来消费品市场监管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相适应。也就是说,未来5年,如果有相当多的监管部门能够实现垂直管理,将为形成有效的地方治理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