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航的国企改革 如今能否再启航?
发布时间:2016-04-09 来源: 南华早报 点击:
次
90年代末,时任总理朱镕基启动了顽强的三年计划,要改革拖累脆弱的银行系统和影响中国整体经济的衰弱国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地区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这让中国本已严峻的情况更加困难。
但凭着巨大的决心和强硬的手段,朱镕基实现了他的大部分承诺,也让他得到了“中国经济沙皇”的称号。到了2000年,数以万计的中小型国企已经被私有化、合并或关闭,超过2000万职工下岗。同时,留下的较大型国企中,大部分开始转亏为盈,许多在国内外实现了上市。
以国企改革为关键的朱镕基经济改革,为中国在21世纪头十年的经济起飞铺平了道路,尤其是在朱镕基主导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不幸的是,与此同时,国企改革多年来基本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随着中国经济以双位数百分比的速度增长,国企积极扩张,录得更快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这使得他们改善生产力和效率的动力极小。就在几年前,部分国有银行的官员还骄傲地向记者宣称,银行报告的盈利好到他们“有点不好意思”。
现在,他们那种飘飘然的微笑早已消失。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经济不确定中放慢到了单位数百分比,国企部门再次走到了分岔路口,传统工业和能源业中的许多主要企业正面临生死考验。
去年,国企利润下跌了6.7%,同时债务水平上升、产能过剩。随着中国建设热潮消退,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有色金属等八大工业尤其受到重创。这八大工业据报占据了整体工业产出下跌的七到八成,而且这些工业中超过八成的企业是在亏损的。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这八大工业中的大部分企业都面临崩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僵尸企业”。
上个月,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中央今年和明年会加快推进国企改革,重组表现落后的企业,清退过时企业,并通过创新建立新企业。他说,政府已经选择了两个行业,钢铁和煤炭,先进行重组和削减产能过剩,为此,中央政府已设立了1000亿人民币的基金,帮助安置下岗工人。
但目前的领导层是否有足够的政治耐力和决心,推进朱镕基18年前进行过的那种改革——虽然今天的改革的规模比当年小多了——仍然受到质疑。实际上,朱镕基改革之后,进一步的国企改革基本上只是纸上谈兵。国有部门的垄断更加严重,政企分开进展寥寥,因为民族主义情绪在对贱卖国有资产的担心中升起。部分主要国企,比如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之一首钢集团,甚至开始从管理层收回股权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最近,国有媒体的报道显示,让部分僵尸企业破产的计划遇到了地方政府强烈的反对,地方政府担心这会带来高失业率和社会不稳定。上周《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一个集团不得不让某省省长直接出面,才让其在该省的一个子公司成功破产,因为地方法院在地方政府的要求下,拒绝审理此破产案。
过去30年的历史表明,中国改革中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中国经济几无转圜之地时,在那种情况下,官员们不得不牺牲既得利益,忍痛改革。
中国现在又站在了拐点上。但“十三五”规划涵盖了许多好的做法,包括有关国企改革的措施,这将有助于将中国经济推往价值链的更上游。万事俱备,只欠强大的领导力将这些措施全面落实。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