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天津银行7.86亿票据案:又是票没了

发布时间:2016-04-10      来源: 金融混业观察    点击:

观察者言:此案真正的直接涉事机构是天津银行同业市场部的上海分部,而上海分行为同业分部的业务提供了公章,由此被牵涉其中。近期接二连三的票据风险案件,再次暴露了票据中介等非持牌机构的监管缺失问题。此类中介已经脱离了基本信息服务业务,深度介入到整个金融市场之中,操作风险巨大,亟待清理规范

 

财新记者 吴红毓然/文

 

4月8日,刚上市一周的天津银行(01578.HK)公告一起票据风险案件,涉资7.86亿元人民币,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

 

财新记者获悉,经手票据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自首。这起买入返售票据业务中发生的案件与2016年1月末农业银行暴露的39亿元“票据变报纸”的作案方式基本一致。“(天津银行)买入的时候给了钱,返售的时候发现票没了。”知情人士透露。

 

多方了解后财新记者确认,该案中天津银行的交易对手为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中介机构系浙江当地一家票据中介。也有接近监管人士指出,浙江稠州商行可能仅是通道,背后还有其他交易对手。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由当地城市信用社在2005年改制而成。该行官网显示,截至2015年末,该行注册资本30.64亿元,资产规模突破1320亿元,全年实现税后利润13.6亿元。

 

天津银行上述公告称“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风险事件”,但事实上真正的直接涉事机构是天津银行同业市场部的上海分部,而上海分行为同业分部的业务提供了公章。

 

天津银行同业市场部是负责全行同业、票据、金融市场、同业投资等各类业务经营与管理的市场部门,实行总部、分部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据财新记者了解,该部门负责人已经飞至上海处理此事。事实上,该行同业市场部上海分部并非银监会批准办理票据业务的机构,即非持牌机构。

 

近年来同业业务发展迅速,但不规范行为屡见不鲜,监管也曾出手整治。2014年5月,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即2014年140号文),要求银行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

 

目前,在上海、深圳、北京等主要金融市场中心,这类异地非持牌的经营团队多有存在,也是亟需清理的监管套利行为。

 

据财新记者了解,在银监会140号文下发后,银行对同业业务的日常管理,实际上仍以分行为主。很多银行采取了“双线矩阵式”的管理形式,既向当地分行领导汇报,也向总行同业部门汇报,“具体哪块更重,取决于银行自己的风险偏好。”一位天津银行高层说。

 

“天津银行此案亦是如此。同业上海分部负责接收票据,人、事、物均相对独立,是专门的团队,而该部门办公地点在上海分行,更严重的是,使用了该行上海分行的公章。由此,上海分行被牵涉进案件中。”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前述天津银行高层对财新记者表示,4月8日下午银监会就这起案件开会,该行将全力以赴尽力追回票据或追回钱,再处理相关人员。该行公告也表示,正积极配合侦办工作,加强与相关机构的沟通协调,最大限度保证资金安全。

 

财新记者获悉,监管高度重视此事。天津、上海两地银监局将分别对天津银行同业市场部和分行的问题进行彻查和问责;而上海银监局还将在近期出台相关通知,要求辖内银行不得给这类非持牌机构出用公章,“发现一起查一起”。

 

近期,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多起票据案,暴露了监管仍存空白地带。在利益牵涉面多而复杂的票据市场,部分票据中介已经从提供银行和企业间、银行同业之间票据交易的撮合服务,进化成违规非法经营、一票多卖甚至伪造假票,与银行内部员工勾结,由此爆发连串风险。

 

“票据中介机构这类不持牌的类金融机构,已经脱离了基本信息服务业务,深度介入到整个金融市场之中,操作风险非常大。”一位监管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票据中介实则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谁都管不了,对于票据中介机构的监管问题应该提上日程。

 

此前财新报道票据业务七大类风险:一是部分机构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二是银行利用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三是银行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四是银行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扰乱市场秩序;五是贷款与贴现相互腾挪,掩盖信用风险;六是创新“票据代理”,规避监管要求;七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违规经营,“通道”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银监会于2015年底下发《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即2015年203号文)。

 

为避免票据业务中的操作风险,电子票据被寄予厚望,目前央行致力于推动电子票据的使用,但面临来自企业和银行的阻力。更关键的问题在于,风控漏洞的根源是人的管理不到位。“一旦勾结作案,一切风控防线都会被突破。”一位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说。(见《财新周刊》2016年第7期“票据风暴眼”)

 

“票据中介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前述监管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应该大力整治此类非持牌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事实上,在整个资金宽裕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中介机构均存在“脱实向虚”的迹象,包括近期链家地产发展出的首付贷等金融业务,此类现象值得有关监管部门重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