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从行为监管角度看我国金融监管的大难题

发布时间:2016-04-14      来源: 中国金融四十人    点击:

编者按

  2016·金融四十人年会暨专题研讨会“金融风险与监管改革”于2016年4月9日在京召开。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学术界的三百余位专家参与研讨会。

  与会专家指出,在金融混业经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 金融监管受到了较大的挑战。我们国家现在很多金融产品的创新,如果把它的外衣一层一层剥下去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产品是相同法律关系的产品,最终透支的是银行信用。抓住金融监管的主要矛盾,就是要处理好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与会专家还对央行在监管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针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建议。

  透视金融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监管需要分业,监管机构设置可以分业也可以综合。

  整个金融业包括四个业态:

  银行业

  证券业

  保险业

  信托业

  分别具有显著差异的功能。

  分业监管遭受过很多批评,但分业监管就是按照功能监管的原则来设计,而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内理上是存在一致性。监管机构的设置和监管本身并不是完全一回事。监管机构的设置可以是分业的、综合的,但监管仍然是要分业、按功能区分。

  功能监管受到了较大的挑战。

  首先,监管机构被授予了监管职责以外的目标,妨碍了有效监管。监管机构很多时候承担了支持产业政策的功能,但是,金融监管与服务经济增长、服务产业政策、服务财政在有些情境下有矛盾,妨碍了监管职能。

  其次,监管当中存在“地盘意识”。以往的监管存在谁批的机构谁监管的问题,有些业务可能相关监管部门并不是非常理解,这就导致没有实现穿透式监管。

  开展行为监管要基于功能监管的基础之上,否则会引起监管机构的职责不清。

  相同功能要坚持相同的监管原则,参与人员要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行为监管。

  行为监管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穿透式原则。我们国家现在很多金融产品的创新,如果把它的外衣一层一层剥下去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产品是一个相同法律关系的产品。而在销售时,销售主体不去认真地界定这个产品的金融属性和法律关系,同时存在监管缺位,这是我们金融秩序混乱非常重要的一个根源。

  跨市场交易是可以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打擦边球的借口,具体到某一个产品,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属性,或者是存款、贷款、保险、股票、债券、集合投资计划(资金信托),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现在金融监管最大的一个难题,金融监管混乱的难点所在,金融市场混乱的原因所在。

  例如,有些P2P机构就是搞了变相吸收存款,变相集资,就是属于银行体系的问题。有很多网上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网上、网下的,实际上就是两类,要不然就是变相吸收存款,或者是变相的发行证券,把标的物进行分拆,变相发行证券,要不然就是集合的理财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公募或者私募投资基金。理财产品已经使银行体系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私募、互联网金融交叉在一起,导致银行资产中贷款的比例下降,表外的理财大幅上升,这给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这是因为理财产品分流了存款,但又内嵌于银行体系之中,是一种表外贷款。现在所谓的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金融交叉,实际上资金大部分来自于理财。据粗略估计,截至2016年2月份,理财资金已经快到30万亿了。金融机构的动机就是监管套利,因为理财产品不占用风险资产,可以将表内资产表外化,透支了银行信用,因为公众预期在银行柜台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一定会兑付。

  如果不解决集合理财计划的认识问题,扰乱的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永远得不到安宁。

  现在所谓的分块监管,就把他们合在一起,如果不从根本上认识这个问题,照样还是混乱的。没有这个共识,证券法修法也难以修改,因为证券法的定义没法拓展,功能监管也难以落实。

  行为监管其实就是把金融产品的法律关系、金融属性明确了之后,按照同一的法则进行规范的行为。在行为监管中,为了很好的保护投资者,最核心的就是要走投资者适当性原则:要让投资者知道你这个产品是个什么产品,有什么样的风险,然后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卖给他适当的产品。

  处理好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信用货币时代,所有货币都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创造出来的,金融业的核心实际上就是银行。即使在一个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比如说美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仍然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活动。所以在整个金融业的监管当中,处理好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至关重要。

  各国有不同的金融监管模式,理论上无法证明哪个是最优的。但是抓好了对银行的监管,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前文所述的诸如理财产品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银行信用的透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第一要把产品定义清楚,看一个产品是否具有银行属性;第二是需要一大批专业人士认真去做监管工作。具体到监管模式而言,并非越统一越好,也不是越分散越好,关键还要看部门的权责对应。买单的人必须负责监管,监管的人同时要有能力买单。只要监管目标明确、严格执法、人才努力,就是最有的金融监管模式。

  与会嘉宾也对央行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上对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明确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和监管的双重角色。

  有观点认为,央行适宜履行宏观审慎的职能,并需要拥有必要的微观审慎监管的权力。因为单靠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微观政策的配合。

  也有专家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仅仅是把监管的权力统一到央行,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吗?在监管激励、人才流动、央行独立性等方面,制度上都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根本性的东西如果不解决,都会对改革造成束缚。对于金融监管改革路径的设计,最起码应该尽可能提高透明度,避免最低限度的错误。

  在讨论中,有嘉宾指出,在现有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地方法人机构还是有刚性的贷款要求,这种情况下地方法人机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听央行的指导,可能还是大有疑问。在新一轮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对于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金融运行中的角色,需要一个更清晰的界定。

  此外,市场本身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监管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大包大揽。监管如果管得太宽,讲究滴水不漏,将本应由市场承包的问题也扛起来,就可能孕育更大的金融风险。

  (注: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撰写,不代表CF40立场。)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