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国企是财政问题,民企是金融问题

发布时间:2017-07-07      来源: 凤凰网大学问    点击:

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阅读提示:文章字数为2145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今天论坛(2017中国绿色发展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助力绿色转型,我想谈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金融要帮助绿色产业开拓市场,或者说抓准市场定位。我举一个例子,新能源汽车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但是到现在为止,它作为社会用的车辆,家庭用的车辆,推广得并不太理想,甚至还出现了很多骗贷、骗补贴的情况。

因此,需要我们研究怎么能够让新能源汽车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根据我在各地不同的调研,大家都不愿意用,无非就是充电的时间太长,续航的时间太短,电池的材料现在成本太高。我参观了不少搞新能源汽车的民营企业,有的说我这个新能源汽车是最好的,经过科技部的认可等等。但是为什么消费者不买账?后来我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市场定位不很准确。根据我在另外一些新能源汽车厂家的调研发现,短距离区间的运行最符合新能源汽车目前的技术瓶颈。目前的技术瓶颈不突破,它是无法突破一个小区间的。所以比如说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物业小区,一个大型的购物范围甚至一个中心区到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这样的地方新能源汽车就很有市场。

绿色转型转来转去必须有市场,如果政府强力推行,老百姓和市场是不买账的,没有市场的所有创新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金融干什么呢?帮助它搞产业的市场定位,派一些金融专家、咨询专家,为绿色产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我觉得这个看起来很小,但是绿色转型抓准了一个产业,抓准了有生命力或者有方向的产品的研发、市场定位,然后相关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它就有后劲了。否则现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在我们传统的活动范围内、我们的消费习惯内,它替代不了。既然替代不了,就想另外的办法弄清它的市场定位,金融业要为它提供相关的产业发展的评估、研究、预测还有相关的金融支持,这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还有比如说除了特色小镇之外,物业小区,还有区间通勤车,把这些做好了,新能源汽车是非常有前景的,它的金融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而我们现有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需要给人家找到一个方向。

第二个观点,就是金融业要助力绿色转型,要为企业提供好服务。据我的了解,现在高能耗、高排放这样一些落后产业的企业退出,我觉得更多是财政的问题,它的负担太重,通过财政政策的援助,更加宽松一些,可能会解决一些。因为国有企业是财政部、国资委这样一些单位或者它的老板来决定的,因此更多的是财政方面的问题。

民营企业退出,难就难在它不是财政问题,是投资问题。政府通过财政相关的政策可能没有打到痛点,本来政府不是投资人,没有投资责任。国有企业政府是产权所有者,它有投资责任,必须通过财政手段去解脱。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政府不负有投资责任,我们的民营企业退出成本高,我叫做隐形成本过高导致僵而不死,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债务链条解不开。

现在出的最多的就是互保套贷,就像之前的连带制一样,一家垮了全都垮了,有的企业为了解套降低成本,现在我们讲的一个词叫制度调研成本。比如说企业退出环节,市场准入环节,生产经营环节都有许多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在这里面金融怎么样帮助它解套?就说退出这个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我们的破产清偿制度不完善导致的。破产清偿制度里面没有个人破产制度,相关这些制度如果建立企业,对我们金融业提出什么要求,你怎么跟进,你要设置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如果我们在这方面都要毫无准备的话,你怎么去帮助企业解套,降低退出成本。

所以,我们就一个一个案例地来理清楚,在哪一个环节是最痛的地方,我们就要想办法。当然不是金融一家能解决的,但是我说得很清楚,国有企业退出的难题是财政去解决问题,是我们的人社部去出政策,但是民营企业呢?它跟财政关系并不大,当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一些调整或者是改革,会带来普适性的效果,但是对于民营企业退出来说,它的债务链条由于抵押、担保各种各样的机制比较薄弱,适应他们的金融产品也不全,不完善,所以导致了退不出来就是僵而不死。所以我们要分门别类地想办法,金融助力要放在民营企业上想些办法,国有企业更多的是靠财政想办法。

比如说银行贷款,财政说这是贷坏账核销了就完了,国家作为投资者我们承担这个责任,但是民营企业不行。所以我们的金融要下力气去研究民营为什么退不出来,这个时候更多的靠国家给它减税、放权、降低费,可能还不像国有企业那么迫切,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金融助力绿色转型。我们的绿色转型是要依托科技创新的,但是金融本身并不是亲科技创新的,金融本身是亲短期盈利的。所以我们的市场,所谓的企业退出机制是为了套现,这种短期套现和盈利能有利于科技创新吗?我认为那都是空想,甚至是负面的。而且我们在研究深圳创新的时候,我们在调研当中也发现,国际上大的金融中心、金融资源聚集的地方,往往不是科技创新中心,而科技创新比较活跃、比较发达的地方,金融业相应地也是比较发达的,但不存在反推力,凡是金融业发达的地方一定就会有科技创新,一定会有非常活跃的科技创新活动,没有这样的反推理。

因此要发展绿色转型,需要培育许许多多的支持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这个时候金融不亲科技创新的弊病必须解决!但是对这点来说,大家关注得不太够。第三个问题也可能并不周全,但是它确实是有这样的引用,或者说有这样的现象需要我们大家深入地去研究,至于怎么破解,还需要有许许多多的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

 


责任编辑:王德民(个人微信号:okdemin)

实习生:刘思羽(微信号:AnnieLiusiyu)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