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房产税一锤定音,有房者梦中惊醒!

发布时间:2017-12-08      来源: 单桥    点击:

 
近一段时间以来,房产税的话题甚嚣尘上。据媒体报道:肖捷在一篇题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文章中明确谈到未来房地产税的有关问题。重点谈了两个方面:一是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实施;二是要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适当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房地产税制度。新财长的言论被认为是官方对“房地产税”的最新、最为明确的表态。
 
 
一、房产税牵一发,而动千家万户
 
新财长肖捷一锤定音房产税,这个消息当然属于炸弹级的。政府层面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房产税改革,记得前财长楼继伟就曾经公开发言,要义无反顾地征收房产税,方案已经在路上,所以早有预知,大概将于2017年公布或开征房产税。不曾想,这一天就这样静悄悄的来到了。
 
当年以楼财长之智,当然早就想到一点:在维持房地产市场兴旺与开征房产税之间,政府其实只能二选一。但中国政府现在是“鱼”与“熊掌”想兼得,既想让地方政府继续卖地以维持土地财政,又想从老百姓的钱包里挖出一块房产税。只因知道房产税一开征,依靠投资保值来维持的巨大房地产泡沫就有破裂的危险。
 
中国政府一直深陷入“财政饥渴”当中,2012年以前,每年税收总额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政府饥渴;今年总额上升,但由于税收增速下降,政府更感饥渴。于是想方设法开源节流,节流就是推迟养老金的发放;开源就是决定尽快开征遗产税、房产税等。
 
中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大多数城乡居民家庭拥有房产。在城市,购房成了资产保值升值的主要手段;在中小城镇,农村户籍的家庭也纷纷购房居住;而在乡村,建新房已经成为进城打工混得好的象征。户户有房,本来代表着民殷国富,但这个时候对房产征税,就变成了国取民财。
 
在中国大城市房价接近纽约、东京的时候,对收入仅及世界中等水平的城市家庭普征房产税,就会一下子把许多中产家庭逼入财务窘境。今天在中国,如果有一项政策的推出,可以轻而易举地撼动千家万户,同时影响整个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势,那就是酝酿已久的房产税。这一举动将震动千万家庭,进而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兴衰大势。
 
 
 
二、房产税是最后的手段,谁不怕?
 
开征房产税,其实是政府无奈之中的最后选择。不全面开征房产税,中央财政只能向央行大幅度扩大透支,迅速引发通货膨胀;开征房产税,把中产家庭的金融资产逐步收入国库,虽能解财政的一时之困,也同时扼杀了消费潜力和经济增长,刺破了房地产泡沫,还诱发通货膨胀。中央政府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房产税征得少,难以弥补地方财政亏空;房产税征得够地方政府用,经济就再难振兴。
 
一旦开征房产税,犹如走上了永无终点的独木桥。在维持经济不坠和地方政府运转之间随时保持平衡,就比如走独木桥;更难的是,看不到独木桥的终端。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希望中国从这个独木桥上掉下来。但是,此时此刻,世界各国却也没有多少人真正看清,中国正步向这样一座独木桥。
 
“无恒产者无恒心”,然而,“有恒产者亦有护产之忧”。房产税一旦开征,城市居民中许多家庭都必须全家“开会”,仔细商量家庭长期财务规划并慎重决策。城市家庭若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随着这几年房价飙涨,账面财富猛增,如果是在京沪广深,两套住房的价值动辄超过千万,俨然就是富裕家庭了。虽然目前看来,开征房产税后主要是针对第二套房,因此只波及多套房家庭,但这些家庭恰恰是中产家庭里自诩为家财殷实之户,也是今天消费市场上非必需品的主力购买者。
 
房产税对这些家庭的影响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家庭现金流立刻变得十分紧绌,哪怕只缴房价的百分之一,也得每年拿出白花花的十万“现银”,怎能让人泰然不惊?第二,不管这些家庭能否从容支付房产税而不必动用银行储蓄,至少他们的消费会大受影响,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大手大脚了。
 
多套房家庭面临房产税压力,也有两个对策:其一是赶紧出售;其二是把多余的住房出租,并提高租金,把房产税负担转嫁给租户。这又将产生两个宏观经济的结果:首先,如果许多家庭都把房产挂到市场上,意欲脱手求现,那必然会造成一段时期里房价趋跌,导致房地产泡沫开始萎缩,甚至破灭。其次,房产税的沉重负担能否如数转嫁给租户,大成疑问,以现在百平米单元月租七千计,如果让租户全部承担按每年1%房价征收的房产税,则房价5万一平米的住房,其房租必须上涨60%。
 
如此必因生活费用急剧上升,拉动服务行业的成本快速上涨而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事实上,多套房房主无法让租客完全承担房产税造成的负担,租客会退出较大面积的住宅,改租小套房或合租小房间,以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继续生存,结果是房主仍然必须承受相当部分的房产税负担。
 
 
 
三、房产税的最终指向:有房者均需承担
 
作为未来地税两大支柱的“房产税”,是向个人征收的财产税,与以前中国讲的房地产税(有时也被讲成(“房产税”),内涵完全不同。房地产税既包括流通环节征收的税赋,如土地出让金、土地税、土地使用税、交易税、营业税、所得税、印花税等约12种税、50项费,也包括保有环节的房产税,不过只适用于商业办公用房。由于中国的土地不是永久所有权,而是70年使用权,因此住户今后交纳的“房产税”,就是为地面建筑这部分财产交纳的房屋保有税。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大多认为房产税主要与拥有多套房产的官员及富豪阶层有关,这是房产税试点产生的印象。据公开信息,约在3年前,上海和重庆成为中国房产税征收试点,从两地征收的方法来看,上海市征税对象主要限于房产增量,如新购房屋且属于第二套;重庆市并非普通住房。因此,普通人大多认为房产税的征收只与囤房的贪官与富人有关,可以成为反贪的利剑,因而对不动产登记、财产信息透明的关注热情很高。
 
但这次由国土局主持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并非特别针对贪官与富人这些“房氏家族”,而是针对所有城市居民的个人房产,从《决定》称要完善地方税体系,应该是各地政府立法征收房产税之前的准备工作之一。房产税或将成未来置产考量参数,房产税一旦开征,中国人不需要考虑房产税负担的日子也将结束。
 
根据官方统计,当前中国城镇住宅存量约为2.2亿—2.5亿套,城镇居民家庭数为2.48亿户,因而中国城镇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套。考虑到中国房产价格畸高,作为征税基数,哪怕税率在1%以下(美国各州房地产税的税率不同,最高接近3%),总量也相当可观。因此可以预见,各地城镇居民不动产登记完成之后,各地政府会根据当地的房产拥有情况设定征收方法与标准,经过两至三年过渡期之后,将逐步演变到对所有不动产的征收。
 
中国并无纳税人概念,在征税立法过程中,纳税人不能派代表参加,也无讨价还价的博弈余地,政府定下的规则,老百姓只能被动遵守。因此,中国人今后在购入或者保有房产时,必须考虑房产税因素。中国的房价畸高,早就超过国际社会的所谓房价收入比(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以前不要负担房产税,年轻人只要让双方父母掏出所有积蓄赞助,就可以居住高于自身收入水平的住房,今后则必须考虑自身收入能否负担房产税,这是细水长流的家庭财务支出帐,不可不计。
 
 
 
四、房产税开征的多重影响
 
房产税全面开征有两大必要技术前提,不动产登记只是其中之一,征税多少还得建立房屋价值动态评估系统。比如是随着房地产价格波动随行就市取值,还是在房价下跌时按购入价计值,其间差别很大。这两大规则将改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则。
 
首先,将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房地产需求分为两大类:满足自住需要的刚性需求与投资投机等非刚性需求。可以预见的是:房产税开征之后,考虑到税收负担,对住房拥有者来说,以往那种集家族全部财力血拼一套房的购买方式也得改变。买房可以啃老,但交纳房产税还要啃老恐怕不现实。对投资投机者来说,以往那种买几套、十几套房空置以待升值牟利的情况会大大减少。需求减少之后,中国房地产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这将直接引起地方税收结构的变化。
 
其次,房产税的征收,与中国今后十年内确定的新城镇化——开发房地产征收房地产税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通俗一点说,于地方政府来说,房地产税与房产税二者是鱼与熊掌的关系,难以兼得。以往的房地产税,主要是针对流通环节的税,从重征收,政府从房地产开发中获利极大。
 
以2012年为例,这一年全国房地产业销售收入6.4万亿元,缴纳契税、房产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约1.1万亿元;政府的土地收入28517亿元;银行房贷余额12万亿元,获8400亿元利息。政府和银行共计从房地产业销售收入中分去47917亿元,占6.4万亿元的75%。这些税费最后当然都计入房价,由购房者承担。
 
但在中国房产已达到户均一套时,住宅开发应已接近饱和状态,政府不可能再象以往那样,依靠房地产税做为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只能逐渐过渡到以房产税为重要支柱。这一税收总量应该比原来的房地产税总量要小,因此税率比例的提高是必然的,只是过程快慢而已。
 
比较吊诡的是,房产税的征收呼吁多年不能到位,全赖官员们做了那道“挡风的墙”。官员中“房氏家族”成员甚多,房地产登记对于官员群体来说利益攸关,一是怕财产曝光,二是征收房产税也让官员们很肉痛。这段拖延的时间已经为官员群体处理自家房产赢得了足够时间,接下来将是房产税的全面开征。
 
对这一从此将终身相随的税收负担,中国人准备好了没有?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