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新华社
【作者简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重拳惩腐难免带来阵痛,但政治上的清明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反腐正在扮演促进市场经济秩序归位的角色。
●程序正义是法治的重要标志,不追求这一正义就谈不上依纪依法反腐。
记者:您怎么看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陈光中:这一年的反腐败工作明显比去年更加深入,力度更大了。过去,省部级官员的“落马”便让人吃惊不已,但2014年中央却接连查处了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我觉得,这是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的标志性事件。这些所谓的党内山头和帮派,严重玷污了政治生态,极大破坏了党内团结,是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致命威胁。把这类人挖出来,充分说明了我们党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振奋人心。
但是,社会上也有一些杂音,认为出拳太重了、抓得太狠了,这样下去会伤筋动骨。我认为反腐败标本兼治,一开始必然是治标的力度大于治本的力度,然后逐渐从以治标为主转向以治本为主。如果一开始没有这样一个气势如虹的声势,就起不到震慑作用。当然,高压反腐必然产生连锁反应,甚至有人担心可能在短期内影响经济。但我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其发展不是靠权钱交易,而是靠规范自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腐败易发多发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上的清明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个别领域短期内受到的影响,只是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必然经历的阵痛。
记者:2014年,在正风肃纪的影响下,社会风气有了好的变化,对此,您有哪些感受?
陈光中:我参加外面的活动,比年轻人少,毕竟八十多岁了。但还是感觉到,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都有了明显的好转。比如豪华餐馆纷纷转型,中低档餐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老百姓在外面吃饭越来越便宜了。我想,这就是正风肃纪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另外一个感受便是,社会越来越有秩序了,越来越讲规矩了。我听说,现在做生意到处请客吃饭拉关系的情况也少了,生意更好做了。这些都是社会很大的进步。前面,我提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经济的根本价值在于一切按规矩来。我觉得反腐正在扮演促进市场经济秩序归位的角色。只有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微观经济行为“隔岸静观”,市场经济才能真正称得上法治经济。
记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您如何看待“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如何推进依纪依法反腐?
陈光中:我觉得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规治党。
同时,党不治则国不治,依规治党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现在讲,党纪严于国法,就是这个道理。身为党员干部,必须遵守比普通群众更严格的规范,这样才能发挥模范先锋作用。
关于如何推进依纪依法反腐,我觉得首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其次,要保障程序正义。现在,反腐的力度很大,就更要注重追求程序正义。再次,纪委办案要快查快结。纪委查处涉嫌犯罪的党员干部,不需要等到弄清所有问题后再移送司法机关。只要查清了主要问题,证实其构成犯罪,就可以移送司法机关。
记者:对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陈光中:一是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二是加强治本,进一步健全法律、完善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三是注重程序正义,不论是纪委反腐,还是检察机关反贪,都应自觉遵守办案程序规范,以程序正义保障实体正义。四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官员腐败根在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只有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才能真正拒腐防变。(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