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如何鉴定印章真假?

发布时间:2017-08-04      来源: 国培机构    点击:

 

 

 

最近金融圈连续爆发大案,兴业银行买到10亿假理财被骗,合同和公章都是假的,紧随其后美的集团爆出遭遇10亿理财骗局,买理财收到假的银行承诺函,相关案情更加离奇,加上之前炒的沸沸扬扬的国海证券萝卜章事件,还有大量印章造假的案件,一时间,假章事件引发无数关注。

 

抛开假章事件法律责任不提,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难道这些企业都不检验印章真伪吗?

 

但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兴业银行作为银行金融机构有严格的管理流程,单看美的集团案件中,业务部门和风险部共派出两名员工前往盖章,符合“双签”的规则,二人还进入了银行办公大楼,在真实的副行长办公室完成了盖章,符合“属地”的规则,按说美的集团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印章验真工作,但不幸的是,还是拿到了一份加盖有假章的承诺函。

 

有人可能会说,美的集团案件中,“银行客户经理”是假的,“副行长”也是假的,证明美的集团员工的核验工作还没做到位,至少还没有核实工作人员的身份。有人还说,还有其他多种方式可以验证印章的真伪,美的集团员工过于草率,但真是这样吗?

 

我们不妨来进一步推演:

1、 有人说,应该首先核验银行员工身份的真伪。

 

但靠什么核实呢?名片?太容易造假。二维码?技术造假也很容易。实在不行,打印一份银行员工信息表呢?但你敢保证这份信息表就是真的吗?即便这份信息表上加盖有银行公章,你又敢保证这个章是真的吗?

 

2、有人说,必须要求在银行用印室或专门的用印场所盖章。

 

但用印场所并不能决定印章的真假,何况也不是所有银行或企业都有专门的用印室,即便在用印室盖章,你敢保证用印室里拿出来的章就是真的吗?当然,有人说从印章保险箱里面拿出来的章总不能是假的吧,但万一有装真假章的两个保险箱呢?

 

不过还真有在这一关识破骗局的,2014年部分犯罪嫌疑人借用天津银行的VIP室,以假章诈骗20亿元,但就因为邮储银行和光大永明资管的人员坚持认为《单位定期存款证实书》应从银行柜台打印,VIP室不应办理如此重要的柜台业务,从而导致骗局没法进行,最终败露,避免了重大损失。不过,这里凭借的是员工的金融从业经验,而非对印章本身的核验技术。当然,我们仍然要为邮储银行和光大永明资管那几位谨慎的员工点赞。

 

3、有人说,可以用验印机。

 

据我初步了解,验印机只能对已预留印鉴样式的印章进行验证,所以多数在银行使用,一般企业普及度不高,而且技术也并不过硬,比如上一条提及的案件中,验印机就没对假章发出警报。

 

4、有人说,应当由持有银行授权书的专门员工负责盖章。

 

同样的问题,万一这份授权书上的章就是假的呢?

 

5、有人说,拿着公安部门备案的印鉴样式去做比对。

 

但印章加盖的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印泥、湿度,甚至印章磨损程度都可能导致不一致,如何能起到辨别真伪的作用?

 

6、有人说,找公证处做个公证吧。

 

但公证并不能证明公章真伪,甚至不易证明参加人员的身份,且每次盖章行为都聘请公证处参与的话,一来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二来也不一定能得到对方的配合。

 

7、有人说,鉴定总行了吧。


但你能每次去盖章都带鉴定机构吗?毕竟你是去盖章的,不是去搞事儿的。

 

看完以上这些,是不是很绝望?如果我们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演所有理论上的可能性,最后的结论就是:通过常规的核验手段实际不可能100%查清印章的真伪。目前的手段包括人员、场所等,都是在尽可能增加这枚印章与交易对手的联系,以促使我们最大限度的相信这就是交易对手的真章。但只要交易对手不诚信,或诈骗手法足够高明,总有办法给我们盖出一枚假章来。

 

个人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印章的私有属性,印章领取后,就始终处于持章人的单方控制之下,存储地址和存储方式均由持章人自行决定,缺乏有效的公示途径,除非借助技术手段,交易对手当然无法有效识别印章真伪。

 

那是不是说就没有办法能够验证印章的真假了呢?

 

其实也不是,

按照验证主体来划分,主要有自证和他证两类:

 

 

1、自证。

 

自证其实就是自己承认。但与自然人不同的是,法人是一个拟制的人格主体,不具备发声功能,只能通过某些外观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表示,在我国最典型的就是公章。但我们本来就不知道公章的真假,盖这个不知真假的章的文件又能证明什么呢?

 

当对方想要赖账时,你指望他在你这个案件里承认是不现实的,但你如果足够有心,还是能在其他地方搜集到他自认的证据的。

 

我们来看一则案例“薛启盟与山东兴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陈兴旺等民间借贷纠纷案”,案情大概为:薛向陈借贷部分资金,兴康公司出具担保函,但债权人向兴康公司主张担保责任时,兴康公司认为担保函上的公章与公安局备案公章不一致,遂起争议。本案经历了济南市中院一审、山东省高院二审和最高人民法院再审。

 

最高院最后认定:虽然担保函上的公章与兴康公司在公安局备案的公章不一致,但与兴康公司向环保局提交的材料中加盖的公章是一致的,证明兴康公司手里有两套公章,因此印章不真实的主张不能成立。

 

本案中,兴康公司手头有备案公章和未备案公章两套,法院虽然没提,但很明显这家公司是自己刻了一套假章的,如果你和这家公司打交道,即使你用尽了一切常规的谨慎手段,你拿到的也很可能也只是假章,所以跟这种公司打交道要多长个心眼,本案债权人就调取了兴康公司的政府报批文件以及其他合同,最终证明了该章虽假但仍为兴康公司承认的事实,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2、他证

 

他证就是借助权威第三方来证明。目前我国有效他证方式包括:

 

(1)鉴定。

 

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能够从技术上检验印章的真假,是一种有效的,且被我国司法体系承认的他证方式。但由于申请鉴定耗时较多、费用较高,多数用于发生争议时,在普通商事活动中无法普及。

 

(2)电子印章。

 

《电子签名与它的批文们》文中提到过,CA数字证书是《电子签名法》及相关技术标准承认的电子认证,法定其技术上不存在被假冒的可能,如果电子印章带有CA数字认证,也就具备了权威的第三方增信。而且电子印章借助互联网,具有高效、易操作、成本低的优势,能有效弥补传统印章验真手续的不足,比如,再不用双人核签,也不用去对方现场盯着盖章,还担惊受怕拿到假章,只需在收到的电子文件上轻轻一点,看到证书编号即可。不过,由于目前电子印章费用偏高,且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即使有以上优点,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

 

综上,如果用传统手段无法有效检验印章真伪,特殊手段能够有效验真但又无法普及用于商事活动,这足以证明印章具有天生的缺陷,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和纠纷。目前层出不穷的印章造假事件及其造成的巨额损失就是有力的例证。

 

那么,有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

 

1、电子印章。

 

这种方式前面已经提到了,有效、方便,不过这玩意儿的普及尚需时日,还是那句话: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大力推广的工作确实该做了。

 

2、签字。

 

可以说,签字是当下最传统、最普及也是最有效的表达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方式了。首先,《合同法》明确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给签字行为赋予了法律效力,其次,因为每个人的用笔力度、手法不同,模仿签字其实并不容易,更重要的是,如果采用签字方式,核签工作变得极其简单,仅需验明签字人身份及其权限即可。这也正是国外商事活动很少用印章,绝大多数只使用签字的原因。

 

(改革开放之初关于印章这事还曾经闹过一些笑话,由于国内外习惯不同,有些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签署合同时,发现对方没有印章,死活不干,最后逼得外国企业去刻章盖完才拉倒。外国人有时也挺幽默,整出的印章五花八门,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形状不同,甚至还有做成一朵小花样式的,国人反正也将就了,但在外国人来看,最认可的其实还是有权代表的签字)

 

但签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尽可能要求对方法定代表人签字

 

原因如下:

 

(1)最有可能对企业产生法律约束力。法定代表人在其权限范围内签字的,该合同对企业产生法律约束力,法定代表人超越其权限签字的,根据《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该合同仍然对企业产生法律约束力。而如何核实“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看公司章程是否对法定代表人权限有规定即可。

 

(2)具有政府信用背书,易辩真假。按照我国公司法及登记相关法律规定,法定代表人是必须经过国家行政机关批准、备案并公示的,具有国家信用的背书。这种公开的属性正是与印章最大的区别所在,我们可能不知道对方的印章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在谁的手里保管,不知道在哪里盖章,更不知道章的真假,但我们通过工商查询一定知道对方的法定代表人是谁。

 

(3)核验相对简单。验证章的真假要顾及授权、人物、场所等多种因素,但验证签字仅需验明签字人的身份,由其当面签字即可。

 

2、如为授权代表人签字,应核对其是否持有足够授权。

 

这里的授权一般来自两方面:第一,来自内部授权,此时授权代表人一般持有单位的授权书,但我们不应看重授权书上盖有的单位公章(无法验真),而应关注是否具有法定代表人的签字;第二,来自公开授权,即单位对外公开的文件对某些人员的授权,也可判断该等人员是否具有单位授权,为确保公开文件的权威性,建议仍以工商档案或其他政府机关存档为准,比如在工商局备案的公司章程、在商务局备案的合作协议等等。

 

综上,如果能够推行签字以替代盖章,当然可以有效避免印章自带bug可能带来的损失,但印章在我国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法律也确认其效力,短时间内肯定无法被取代,所以我们在合同核签过程中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弥补,比如:事先查阅对方的工商档案,明确是否对相关人员进行授权,如无,则签署合同时除了加盖对方公章,还应尽量要求对方法定代表人签字,切记此时需要亲笔签字,而不是加盖人名章。如果是内部授权代表签字,则授权书也应尽可能让法定代表人签字。

 

来源:金融法评 作者杨涛

 

 

摘自:国培机构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