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女生偷养母7万还"校园贷" 养母被追债气得卧床不起

发布时间:2018-07-10      来源: 北京时间综合    点击:

▲王某被控盗窃罪在密云法院受审,她流泪向母亲致歉。

借3000元贷款要还1.7万元,为了还新贷款又继续借贷……深陷各种校园贷款的女大学生王某最终因实在无力还债,盗窃养母7万元。

7月9日上午,王某被控盗窃罪在密云法院受审。庭后母女相见,两人泣不成声。据了解,两人已解除收养关系,案件将择日宣判。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两面人:家里乖乖女 学校"大姐大"

9日庭审现场,穿着黑色衣服的王某不断哭泣。当法官提到“母亲含辛茹苦养你”时,她哭着说“我对不起妈妈,知道她养我不容易”。

检察机关诉称,2017年7月至8月,王某多次通过微信转账,秘密将养母李女士绑定微信的银行卡内存款转入自己账户,共盗得7万元,用于偿还“校园贷”。

李女士不解的是,家里的乖乖女为什么会盗窃?

她清楚记得,1998年4月下旬的晚上,去朋友家途经密云区某桥附近时,捡到被棉被包裹的弃婴。

“棉被脏兮兮的,什么信息都没留。”看孩子可怜,李女士将弃婴抱回家,边抚养边登报找孩子亲生父母。直到半年后,孩子会叫“妈妈”,她再也放不下了。

虽然有女儿,李女士还是决定留下这个弃婴,通过社会福利儿童收养部门送养的方式,办理相关收养手续并取名。

她对身世可怜的小女儿格外疼爱,让孩子学跳舞、轮滑以及各种补习班,如今王某已是舞蹈十级。2009年丈夫因病去世,治病期间花了很多钱,面对巨大的家庭变故,李女士都没放弃过养女。

“当时拿2600元的月薪,为了养一家老小,我出去卖鸡蛋、推三轮卖菜、打工,又开了小饭桌。”李女士泣不成声,她觉得小女儿一直很乖,也考上了大学。

大学期间,她每月给养女生活费2000元,有时2400到2500元,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女儿也会给妹妹零花钱。开始生活费是一下打过去,李女士后来隐约发现小女儿花钱太冲,就每周打500元,还嘱咐孩子“外边有天大的事情都跟家里说,别学坏”。

事后,她去了趟学校,才得知家里的乖乖女却是“大姐大”,同学、老师反映,王某在学校总是吆五喝六,出手阔绰。王某也说,自己缺钱了不会和同学借,而是找网络平台贷款,爱面子、奢侈是其“借钱也要花”的原因。

陷深坑:新贷还旧债 欠款十余万

法官和李女士追问,为什么最初三千元的借贷,会滚成十余万?

王某说,在南京上大学期间,因一次同学聚会,自己醉酒到医院洗胃,跟同学借了两千多元医药费。“怕妈妈和姐姐担心,不敢跟家人要钱”,于是上网搜索校园贷款的APP,贷了三千元还给同学。但对方通过协议让她连本带利还1.7万元,她同意了。

据了解,上述APP为“名校贷”。一位曾在该平台贷款的用户称,贷款1万元会先扣除两千咨询费,实际到手只有八千,还款则连本带利1.2万元甚至更多,“是个深坑”。

为了还贷款,王某就从别的地方继续贷款两万元,又欠下更多的本金和利息,直到案发她称已经举债十余万,无论如何也还不起了。

在这些债务中,王某说自己共到手三四万,钱都用来娱乐、给男友花费等。她提到,和男友交往期间所有费用都是她花,后来男友才知道是贷款。李女士也知道女儿交了男友。上大学后,王某一次放假带男友回家,她觉得女儿长大了交友很正常,还带孩子们去密云古镇玩。当时她并没有想到,女儿一直在为这个男孩花钱。直到王某出事休学后,她和大女儿去学校收拾房间发现女儿给男友买的两双鞋,一双五千多元。

“校园贷”的事,王某一直没对家人说。去年暑假,王某回到家中时已欠下十余万贷款,对方威胁如果还不上就去家里要账。事发当晚,被债主逼得太紧,又不敢跟母亲提借款的事,王某想到偷钱。她把母亲银行卡绑定手机,猜出付款密码,给自己转账7万元。

诉法院:盗养母财物 母女解除关系

李女士发现钱丢时,曾询问王某,在其始终不承认盗窃的情况下报警。经警方确认,犯罪嫌疑人就是王某。

至此,她才知道女儿有巨额债务,这时债主也追到家里。“每天不下四五十个要账的。”担心女儿前途受影响,她先到公安机关撤案,后给女儿办了一年休学,集中处理债务问题,也希望女儿有所改进。然而,李女士替女儿还了18万贷款后,王某“跑了”。

王某说,从母亲处拿的6万元用于还贷,剩下一万买了机票去南京,找男友玩了。而李女士发现女儿离家期间,又有新的债务追来,“气得卧床不起”。

今年1月,她起诉到法院,要求解除和养女的收养关系,并在公安机关取消了撤案申请。“我觉得孩子稀里糊涂的,自己都说不明白怎么回事。”李女士痛苦地说,感觉女儿交友不慎,可能被骗,如今已无法追究,只希望她认真改过。

检察机关认为,王某偷刷银行卡数额巨大,其行为已触犯刑法,以盗窃罪对其提起公诉。同时王某有自首情节,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盗窃养母财物,属于偷拿家庭成员或近亲属财物。公诉机关建议判处王某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可适用缓刑。

庭上,李女士出示了谅解书,想给女儿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当法官问到解除收养关系会否对养母有怨恨时,王某哭着说,“我会好好孝顺母亲,她就是我的妈妈。”

法庭最后母女相见时,两人泣不成声。“我真的知道错了,之前没想到会这么严重,感谢母亲对我19年的照顾,我知道她的不容易,以后会好好努力弥补她,照顾她。”王某懊悔地说。

新套路:兼职为饵 一不小心成老赖

近日,有媒体报道,400余名大学生因涉校园贷遭起诉却无人应诉。这些大学生利用校园贷购买手机等高档消费品,在到期后以“高利贷不合法”为由拒绝还款,且消极应对法院调解,目前仅有3人还款。

今年上半年,南宁市西乡塘区法院两次通过微信公号“西乡塘法院”发布相关案情。据介绍,2018年1月下旬开始,西乡塘区一家法院高新法庭陆续受理广西金融投资公司诉高校学生借款合同纠纷的案件,至6月初该系列案件已超120件,尚有200余件在办理立案。从受理情况看,系列案被告多为江西、贵州以及广西区内在校大学生,因通过原告的704校花业务贷款购买高档手机等未偿还借款被诉至法院。

现已被叫停的704校花业务是广西柒零肆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项目。在一则招聘启事中,该公司称,独创的“兼职换购”线下模式,受到国内多家风投机构、银行的一致认可。2015年10月、11月,704平台正式与柳州银行、华夏银行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西乡塘法院方面称,案件进入开庭审理阶段后,没有一名学生到高新法庭应诉,法庭依照相关姓名地址邮寄的法律文书也多遭到拒收。学生们消极应诉的现象引发法官担忧。成行前,系列案原告向高新法庭法官出具了调解方案:“如被告一次性付清本金和诉讼费用,原告放弃利息、手续费、违约金(在合同中有约定)等诉讼请求,并同意结案。”高新法庭法官于6月初前往贵州省贵阳市了解情况,听取诉求并与有关部门沟通。

何远告诉记者,自己是被动当了“老赖”。何远是被媒体报道的400名大学生里的一员。他说,自己在广西柒零肆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旗下“704校花”App(下称704平台)上分期购买了一部手机,约定每月还款550元,12期还完。四五期后,他没能按时还钱,产生了逾期费。“550元逾期一次就要交一两千元,逾期费太高无法承受,就不交了。”

704平台公司的起诉传票显示,案件定于7月12日开庭。可是何远查询了传票的案号,没有查到开庭信息,以为是假的,没有去应诉。随后,他被强制执行,才试图跟法院联系。

“在他们官网(南宁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官网)上看,有两个法院电话,打了很多次才有人接,接了就跟我说什么都不知道,叫我自己打法官电话,我看到传票上的法官办公室电话,打了好几天,数不清多少个,从来没人接。”何远告诉记者,没多久,他就被列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但微信公号“西乡塘法院”披露的信息说,法官们将随身电话留给校方,希望与有援助需求的同学、老师保持联络,随时为同学们解答相关法律问题。

最高检:严惩校园贷、套路贷、暴力催收

“校园贷”“套路贷”“内鬼交易”“金融大鳄”等金融热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6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确依法惩治涉“三大攻坚战”犯罪的办案重点和司法政策。其中,在金融安全方面提出严查互联网金融、证券期货、银行保险等重点领域金融犯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在金融安全方面,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童建明表示,最高检将依法严厉惩处擅自设立金融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网络传销、高利转贷以及“校园贷”、“套路贷”,以故意伤害、非法拘禁、侮辱等非法手段催收民间贷款等严重危害金融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

变花样:不良校园贷都有哪些"坑"?

给几个班级讲解过不良校园贷的危害后,湖北汉江师范学院的辅导员毛晶玥发现,“问题比想象中严重”。

“要接触校园贷太容易了,学校的厕所里都有宣传广告。”毛晶玥说。

她的“卧底”也比想象中要顺利很多:输入几个关键词,随便一检索,就找到了与不良校园贷相关的10多个App和公众号。申请加入的几个社交群也在简单问及个人信息后,很快就通过了她的申请。

毛晶玥表示,现在的大学生价值观更加开放和多元,一些学生认为“用明天的钱去过今天的生活”再正常不过。但实际上,学生一开始只是想出去旅游,或者想买个一两千元的东西,借了钱才发现,半年多欠款就滚到了10万元。

相比于单纯的学生,贷款平台却变换花招“伪装”——这些贷款平台在开始会将高额的利息隐藏在各种生涩或专业的字眼儿中,用文字游戏或信息的不对称让学生误以为“事情很简单”。

为了逃避监管,这些贷款平台会以打借条的形式,诱导学生录下“自愿借款”的证据,把借贷伪装成正常借款。有时,他们还会伪装成商品分期付款合同。

合同也通常是“猫儿腻”最多的地方。毛晶玥发现,某某贷以月利率0.99%的噱头,造成利息不高的假象,但经过推算,这款校园贷的实际年利率达21.25%。再加上各种名目的手续费、中介费,有的不良校园贷的利率高达50%甚至200%。

与正规的贷款相比,不良校园贷能够轻易渗入校园,还因为它的门槛非常低。

毛晶玥介绍,申请这些不良校园贷所需的证件非常少,很多时候,学生只要年满18岁,再提供一个使用半年以上的手机号,登记家长及学校的联系方式,就可以轻松借到钱。有些平台甚至让学生在网贷前签保证书,称自己不是学生;还有平台以假装购买物品的形式,让学生签分期付款合同,变相放贷。

(北京时间综合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