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证合一”需要打破部门利益藩篱
发布时间:2015-05-08 来源: 法治周末 点击:
次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以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
来源:法治周末
董彦岭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以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意见提出,2015年年内将出台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改革意见,实现“一照一码”。
2014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革市场准入制度,简化手续,缩短时限,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目前,许多省市已经开始了“三证合一”的改革试点。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开始考虑全国范围内实施“三证合一”,提高市场准入的行政效率。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精兵简政”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按照“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要求,在省市县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综合窗口,实行统一收件,统一录入,统一发照。到时候,申请人只需填写一张包含工商、质检、国税、地税相关内容的申请表。对于工商、质检、国税、地税要求提交的相同材料,申请人只需提交一份,原件由工商保存,档案影像共享给质检、国税、地税;不再要求申请人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交验资报告或评估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实行信息互认,工商、质检、国税、地税共同审查的申请材料和登记事项,已经工商部门审查的,其他部门不再重复审查。
目前“三证合一”分三步走:先是“三证统发”,一个窗口受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证同时发放。接下来,逐步过渡到“一照三码”,即三证合一证,在新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上,加载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信息。目前这两个阶段已在很多省市推广。
最后一步才是“一照一码”,由一个部门核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而“一照一码”涉及到较深层次的改革,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这也是国务院提出年内拿出“三证合一、一证一码”改革意见的重要原因。
然而搞好“三证合一”改革,需要地方政府首先强化放权意识。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和简化政府审批事项。这一减,势必会动了一些权力部门的“印把子”,动了他们的“权力奶酪”。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自我革命的勇气,主动收权,积极配合改革措施的出台,而不是固守部门利益,影响改革大局。
“三证合一”,牵涉到工商、质检和税务部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建立领导机制,协同三部门的工作。各个部门也应积极协调配合,不争权力,不闹意气,识大体,顾大局,搞好“三证合一”的改革工作。
管理也是服务,简化对企业准入的行政管理,就是对企业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政府服务的质量就是生产力,就是地方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
“三证合一”的目的就是化繁为简,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企业创业活力,鼓励投资。因此必须要结束工商部门、质监部门、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为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整合打下基础。
“三证合一”的改革看起来不复杂,但其影响却很深刻。首先通过简化市场准入审批改革,可以极大地释放公众的创业热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形成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经济增长点。其次也将倒逼行政体制改革,也为政府机构的整合和精简扫平障碍。审批环节少了,效率高了,政府机构的部门和人员就可以减少。做好政府审批的减法,才能做好大众创业的加法,这才是“三证合一”制度改革的最终愿景。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