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何时不再为开证明所困
发布时间:2015-06-01 来源: 法治周末 点击:
次
倪恒虎
近日,据媒体统计,自5月6日李克强总理痛斥奇葩证明“你妈是你妈”后,一周来各地至少有28起“审批难”事件曝光,涉及房管、社保、教育、公安、房产、计生、民政等15个政府部门。
“奇葩证明”到底有多少?因为人们办事要开多少个证明无法统计,“奇葩证明”也就无从知晓。证照家底都不清楚,难免有形形色色的“奇葩证明”混在其中,甚至趁机浑水摸鱼。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今年将全面启动摸底排查各个部门核发的各类证照“底数”。证明数量有望摸清。
“奇葩证明”多,也难以根治,总理也不止一次痛斥“奇葩证明”。在5月12日召开的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总理又提出:“你都搞不清楚他要什么证明,比如说让一岁小孩开不犯罪证明。”真是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需要指出的是,本届政府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奇葩证明”依旧层出不穷,足见问题的顽固性。“奇葩证明”为什么大量存在?这得问“奇葩证明”是谁让开的。
比如,再婚生育要前任配偶开证明,是计生部门让开的;去医院做人流,医院让到社区开同意人流证明;想在家里开超市,工商管理部门要求回社区开“不扰民”证明……综合媒体的报道来看,“奇葩证明”主要出自部门之手。
媒体和居民都觉得奇葩的证明,总理也不止一次痛斥,为什么有关部门还是让办事人去开呢?说到底,这是因为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办事人利益出发。因为部门拥有权力,能够作出很奇葩的规定,提出很奇葩的要求。
部门利益催生“奇葩证明”,大致有几种情形:一是怕担责。让办事人开证明,能够将皮球踢给其他部门。比如,教师资格认定要开“无犯罪证明”,派出所却让先开“需要无犯罪证明的证明”,教育局又称我们没法开“需要无犯罪证明的证明”。当然,更多的时候,皮球被踢到了村委会、居委会。像改名字、改门牌号,甚至印证“人狗关系”的证明等,都成了社区的事。遇到社区也不给开证明,办事人还真的没辙。
再比如,两代身份证号码不同,当事人要证明“我是我”,本是公安部门的事情,派出所却让当事人去证明。又比如,结婚证丢失后,为证明夫妻关系,当年登记结婚的民政部门却称档案找不到了没法开。本来属于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部门却一推了之。虽然有些部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却不肯将资源共享,也不愿意找相关部门核实,而是宁愿让办事人跑断腿。
总理提到的证明“你妈是你妈”故事中,当事人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就避免了往返上千公里折腾之苦。当部门把开证明当作经费的来源,有了逐利的冲动,什么“奇葩证明”都能想出来。又比如,车辆在大风中受损理赔开“风力证明”,气象部门开价600元,但可以讲价,分明是坐地收钱。
催生“奇葩证明”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庸懒散奢。有的部门为群众办事思维方式僵化,不主动、不创新;有的部门办事懒惰,能推就推,活越少越好;有的部门作风散漫,“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不办”;有的部门习惯了收钱办事,打办事人的歪心思。
如今,任性的“奇葩证明”终于成为众矢之的。但治理“奇葩证明”,如果仅仅是发现一个处理一个,显然是治标不治本。只有把清除“奇葩证明”作为一个契机,对所有的证明来一次过滤,才能改变老百姓为证明所困的乱象。
从技术层面,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行政审批事项已经取消的,相应的证明也就没理由存在;那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依赖于部门红头文件而生存的证明,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予以清理,确实要保留的,也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认;部门之间要共享大数据,对于能通过系统查阅的信息,就没必要让办事人开证明。
而要真正消除“奇葩证明”存在的土壤,就必须消除部门的奇葩思维和奇葩作风,让部门不敢打办事人的主意,不能推诿塞责。为此,部门要把所有需开证明的清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作者系时评人)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