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市县一级“奇葩证明”何以尾大不掉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市县一级“奇葩证明”何以尾大不掉

国务院在终结非行政许可上已率先垂范,为清理“奇葩证明”扫除壁障,地方尤其是市县一级没有理由再继续拖延。

连日来,媒体争晒各地的“奇葩证明”,引发舆论关注。据报道,“奇葩证明”难题已在我国盛行十余年,背后“撑腰”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上月被彻底终结。但专家预计,因非行政许可在市县一级难清理,在全国范围内,奇葩证明至少还将残存两年。

绊脚石式的“奇葩证明”屡清理难去,问题在哪?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一语道出答案:生活中要开具的各种证明属于行政确认,而证明常常是获得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前置条件。说到底,是非行政许可审批的阑尾未被割掉。

非行政许可审批作为法外特例,按说在2004年《行政许可法》施行后,理当依照法定原则逐渐废除(已被立法确认的除外)。但这个口子却被一些政府部门越开越大。在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共有非行政许可审批453项。2013年和2014年进行了7轮清理,取消了209项。直到今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剩余244项才被决定全部清理。

终结非行政许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取消众多“奇葩证明”,更重要的改革指向是变“审批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释放改革红利。但从民生反响看,将它跟奇葩证明打包解读在所难免。毕竟,一些地方、部门在包办全管思维下,滥设门槛、公章林立,公民权利也受到压制,“奇葩证明”即为例证。

按理说,国务院在终结非行政许可上已率先垂范,为清理“奇葩证明”扫除壁障,地方各级政府当积极跟进。但从报道看,目前只有浙江、广东等11个省份宣称完成了对此的省级清理。到了地市和县区一级,完成清理的比率更低。而一直以来,在市县“土政策”牵掣下,非行政许可事项自上而下逐级增设是常态,民众对地方性非行政许可的感受也最直观。这也是为什么,国务院审批改革力度那么大,地方尤其市县的各类证明仍很繁多,民众的受惠反应也不大的原因。

从法理上说,没有地方立法权的市县一级,在清理起非行政许可来,应该最容易。但事实上,清理工作却是阻碍重重。吃拿卡要的机会岂容改革轻易剥夺,基于权力惯性的抵制也在所难免:无论是不少本应退场的审批“换汤不换药”地运行,还是“明放暗收、小放大收”,都是其体现。而在粗放的放权标准下,清理奇葩证明必然遇到甄别难和“换马甲”等障碍。

要割掉地方特别是市县一级“奇葩证明”显性或隐性的尾巴,就必须跳出“自我革命”的清理模式。这就需要,把国务院采取的权力清单模式精细地落实到市县层面,要明确分类式的政策引导与细化的清理标准,在评比表彰、提供事前干预的信息确认等领域出台减权的指导性意见,并辅以真刀实枪的敦促问责机制:比如,对于拒不清理或虚假清理非行政许可的责任人严厉追责,敞开司法救济大门让违法的非行政许可受到司法审查……做到了这些,“奇葩证明”才不会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