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打掉“权力的傲慢”

发布时间:2015-06-13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一位省委副秘书长曾去某市信访局,协调处理一个拖了多年的烂尾楼信访案件,得以有机会见到该市信访局局长的日常工作状态:只见这位局长蜷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在下属和群众面前,说不出的傲慢和无礼。

亲耳听这位秘书长的讲述,起初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想想,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官员并不鲜见。端着官架子,拉着长脸,或者永远面无表情,让你怀疑这些人是否已经“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身。

持续不断的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让“任性”的权力大为收敛。可是,“权力的傲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积久形成的官僚主义和官僚习气,很难说消失就消失。遏制“权力的傲慢”,其实不仅指打消一个干部表面的倨傲和颐指气使,更在于引导和教育他们如何看待手中权力,如何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民服务。这些问题倘不加以重视,“权力的傲慢”极有可能衍生成“权力的腐败”,损人害己毁事业。

也许有人觉得,自己所在的“清水衙门”“没权没势”,不存在官腔官调、官僚主义。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从本质上看,一定的级别和职位,意味着权力的行使、资源的调配,展示的是执政能力、治理水平,体现的是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盖个章,是行政权;出个文,是决策权;发个言,是话语权。切不可小看了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手中权力,更应告诫自己要手握戒尺,真正做到用权为民。

防止“权力的傲慢”,还是要强调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权力集中、权力过大,让一些掌握权力的人肆无忌惮享受着“权力的快感”,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寻租化”成为多年难除的痼疾。在此,有必要强调继续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分解权力。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病,有待下猛药、治顽疾。更要防止一些审批改革明减暗增,玩数字游戏;或者把权力“左手放给右手”,“藏猫猫”。只有改到实处,群众才会真正受惠于改革,有真切的获得感。

“权力的傲慢”是会传染的。当一定层级的领导在更高的领导面前遭遇这种“傲慢”,他会不会转过身,把这种傲慢显摆给下属?当傲慢遇见傲慢,心理和情绪又会发生怎样的微妙变化?推己及人,不管面对上级还是下级,如果各级干部都能做到不卑不亢,大大方方,不以位高而倨傲,不以权重而骄横,那么,我们的政治生态一定会更加健康。如此“官不觉官,民自为民”,社会关系也就会风清气畅,平等和谐。

认识一位老厅长,配有专车和司机,曾在我们小区里住过几年。他告诉我,除了上班工作用专车,周末上街或者走亲访友,他全都是和老伴一起乘坐公交车或者打车。这样的领导,让人心生敬意。记得有位学者曾告诫,做官要“四平”:平常心、平等观、平和相、平安念。平常心,让人放平心态,大度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等观,让人秉持众生平等信条,尊天敬人,以礼相待;平和相,让人持正守中,平易和蔼,相处如沐春风;平安念,让人坚守底线,相信知足常乐,平安是福。推而延之,这“四平”可以作为对每个人的提醒。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2日 04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