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除“制度后门”,释放改革红利
发布时间:2015-07-03 来源: 感谢魏小如投稿 点击:
次
割除“制度后门”,释放改革红利
一年过半,各项经济数据相继出台。数据显示,尽管结构调整有所改善,市场需求逐步回暖,但下行压力依旧不小。如何向改革要红利,简政放权是“抓手”。专家指出,今年行政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要啃更硬的骨头。(
7月3日 人民网)
简政放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
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特别是近两年,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两年来取消和下放了各种行政审批等事项800多项,应该说力度很大。
不过,虽然权力清单上减少的项目不断增加,市场却仍有声音表示简政放权遭遇“最后一公里”现象,尤其是一些地方存在“放小不放大”、“明放暗不放”等现象,使得这项改革与群众的期待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国家政策、法规到了一些地方和机关就走了样,群众已习以为常,“吃、拿、卡、要”也是司空见惯,这种现象就是“中梗阻”,是难以打通的“最后一公里”。而制造这些“病症”的机关单位、办事人员,就是坐在群众及中央政策面前的“对手”。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贪恋手里那点小小权力及其带来的好处,而贪恋的后果就是“中梗阻”,就是耗费了群众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市场机遇,削弱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破坏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口。社会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着很迫切的期待。凝聚改革合力、弱化改革阻力,继续推进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依然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简政放权的自我革命无可回避,必须要割除“制度后门”和“灰色地带”,“多设路标,少设路障”,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和市场活力的“加法”,才能让改革红利进一步得到释放,进一步助推中国经济升级版。
作者:魏小如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