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毛寿龙:信息化时代的官民关系

发布时间:2015-07-27      来源: 燕南园爱思想    点击:

 

摘要

转型期的中国,利益关系的变化导致官民矛盾增多;信息化时代,传统治理捉襟见肘。为防止陷入冲突的社会,国家应把信息和决策权力分散化,把所有公共资源向大众开放;官员系统要更扁平化,尽可能让各级干部直接面向老百姓;政府的目标是有限有效,由过去的职能无边界,转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问:请您介绍一下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官民关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答:从理念上来讲,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是官员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现在提得更多的则是“以人为本”。过去,官员是螺丝钉,属于人民群众的一部分;而现在越来越重视官员的个人贡献、个人政绩、个人权利和责任。可以说,官员从过去集体的一员,转变为了个人努力成功的一个标志。

这种变化带来了选官用官机制上的一些新现象。比如说干部的年轻化。过去提拔年轻干部,是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出发。因为国家的干部队伍整体上有老龄化倾向,加上中国的官制非常层级化,如果按部就班地提拔,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一级就已经很老很老了。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跨级晋升,所以就必须用超常规的方法,破格提拔一些年轻干部。

过去提拔年轻干部是为了平衡官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不是一种制度。而现在出现的干部年轻化趋势则有了新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民主化,越来越重视个人贡献。相应地,一个官员能不能够担任某个职位,主要看他有没有能力,为当地老百姓作了多大贡献。这实际上也体现出干部制度本身的一个结构性变化,即由过去的整体需要出发,转为现在更多地强调个体。既然更多地强调个体,那么年龄就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了。虽然干部整体的年龄结构很重要,组织部门考察干部时会加以考虑、平衡,但老百姓在选举时主要是考虑个体,即这个官员是不是适合当地的需要,能不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现在二十八九岁就提拔到处级干部的在全国多得很,提拔到副厅级也不稀奇。

对于老百姓来说,过去他们跟政府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官员的培养比较神秘,普通人不了解,所以各级官员、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老百姓的心中都很传奇,毛主席简直就是一个神。而现在我们会发现,随着电视时代、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政府信息越来越公开化了。虽然个人档案仍然属于保密文件,但我们要在网上了解一个人(尤其是名人)非常容易,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很快就会通过网络集中起来。加上官员都是制度化培养,我们想找一个官员的信息,很容易就能得到。过去没有被挖掘的信息现在得到公开,马上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也体现了一种信息的平等。一平等,官员的神秘感就没有了,跟老百姓也贴近了。这样,整个社会、整个官员体制的运作就扁平化了。

而扁平化意味着一个新的可能空间:老百姓对每一级官员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基层经验或许很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不必每一级都要干过,而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来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以前,不就什么行政职务都没担任过吗?中国官员未来也有可能这样。扁平化也可以让老百姓更好地监督政府。奥巴马内阁提名候选人时,有些人因为纳税晚了一点,被媒体曝光,就没有提名成功。中国今后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种情况。当政府人事部门考察不仔细或者不全面的时候,社会能够帮助他们把一些信息搞清楚。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舆论的标准和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等机构的标准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一般来讲,社会争议非常大的干部应该是不能用的,至少不能用到重要的岗位上。

  

问:中国现在社会群体事件比较多,官民之间关系紧张,有时甚至演变为暴力冲突。对此您怎么看?

答:在中国,老百姓对于官员的态度比较矛盾。一方面,老百姓的观念中官本位的标准很明显。比如说评价一个人的成就,要以官职的级别高低来衡量。认为官员集中了整个社会的资源、荣耀,都很有钱。一个人当了官,肯定好多人找他帮忙,要是不帮忙,别人会说这个人放着权力不用,太古怪。包括认为当官的就应该有当官的派头,等等。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话:你一个省长都不像省长。这句话有可能是褒义,但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贬义。按照老百姓私下的期望和判断,官员有高收入,甚至搞腐败或者耀武扬威等,都是很自然的。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对官员的极端不信任。例如,认为官员都是腐败分子,什么事不给我办,肯定是关系没找到,别人办成了,肯定是找到关系了;认为官员都包二奶,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官商勾结,等等。这种负面的判断影响非常大,由于有一些事实佐证,很容易从个别上升到群体。

所以,老百姓一方面很羡慕当官的,觉得他们很威风,人生很有成就;另一方面,对官员否定性的情绪非常强,缺乏理性。这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有关。我们很多人,不管知识水平是高是低,本身在全面分析、理性思维方面的训练比较有限,对于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推测,什么是价值判断,什么是问题判断,什么是个别现象,什么是普遍现象,等等,不知道、不愿意、不擅长去区分,大而化之,容易跳跃。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心理和认知就有情绪化、低水平化的倾向。当群众对官员的普遍不满情绪碰上一些具体的问题或事件,就极容易酝酿成一种群体的激愤,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

而从我们政府的自身建设方面来说,也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社会越来越扁平化,信息越来越广泛化,越来越需要政府为老百姓提供多方面服务,而不仅仅是要求老百姓为国家作贡献。

有一批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为国家作贡献。他们付出青春去支边、搞建设,任劳任怨,为国家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作了牺牲并没有得到多少回报,而别人没作牺牲,照样名利双收、成了富人,因而产生了不平衡心理:凭什么还要我继续作牺牲?于是,从过去的道德奉献开始转向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利。还有部分低收入者,例如农民阶层,也为国家作出了牺牲,他们的低收入是制度性、政策性的低收入,而不是由于自身不努力。社会体制导致了政策性的分阶层,而我们的公共管理又没跟上。例如城市一段时间里对外来人口比较排斥,外地人来拾荒、摆摊,要有这个证、那个证,尤其是还有对户籍的限制;加上有些干部工作态度不正确,作风比较粗暴,等等。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引发了很多矛盾。

总而言之,官民之间矛盾增多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官民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而复杂的变化。过去提倡大家一起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更多地则是要处理好官和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一方面是整个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是官员和老百姓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如果政策没有调整好,政府行为结构、人事结构等没有很好地梳理,官民矛盾会越来越强化,以之为触媒或中心,有可能转向和蔓延为一种难以自拔的冲突社会的险状。因此,国家应尽可能地把冲突和利益分散到地方,分散到个人,让它们在地方得到处理,个别地得到处理,谨防其演化为国家内部的分裂和政治冲突。这一点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一定要化这种冲突的力量为和解、竞争和利益的平衡。正义,实际上的意思主要是利益平衡,而并不是说谁对谁错。就跟价格一样,你买50块钱一条的牛仔裤,还是买100块钱一条的?没有对错,它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和最后的一致同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会越来越分散化,国家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分散化。那么国家应该因势利导,把信息、把决策权力也分散化,让所有的公共资源向大众开放,而不是只向利益集团开放。官员系统也应该更加扁平化,尽可能让各级干部直接面向老百姓。不要太集中,不要搞神秘,一神秘就容易引起不信任和猜疑。

  

问:近些年中国社会开始重视自己的传统,包括文化传统、政治传统等等。您认为中国传统的治理模式,例如政教合一、强调德治等,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意义?

答:古代传统的确有复活的趋势,但是这种复活在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阐述和新的转换。

中国古代是政教合一的体制,官员就相当于老百姓的父母,这种情况近现代以来慢慢改变了。因为古代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信息也比较少,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老百姓“以吏为师”,民智未开;而现在,教育有了专业化力量,初中级教育已经普及,大学毕业的人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官员已经不可能垄断信息、垄断教育资源,因而也不可能再政教合一,官员与知识、道德合一了。经济方面,整个产业市场化发展以后,政府也不可能垄断产业了。在如此巨大的历史变化之下,政府就要由过去供给智力、供给产业、供给利益,转变为贡献自己的组织资源和政策营销能力,运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利用各方面专业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老百姓的需要。而公共服务的决策权还需要老百姓来掌握。

重视传统的“德治”,并把它用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是可以的,但内容上肯定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理由同前——时代不同了。比如说古代给贞烈女子立牌坊,今天不会有人再这样做。古代有“举孝廉”,孝顺父母、行为清廉的人可以被朝廷授官;而在现代社会,不可能是谁孝顺、谁对父母好就谁来当官,而且现在更多的是强调运用社会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来帮助老人。过去道德高尚的人死了以后会得到各种旌表,子孙后代也觉得荣耀;而现代社会注重就事论事,你做了好事马上就奖励你,但不代表你一辈子都是英雄。所以,古代社会用以治国的美德,我认为在现代社会应该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公德。而一旦发生纠纷和冲突,首先还是要以法律为准绳。

对官员来讲,也有其特殊的“公德”。过去官员的公德是忠于皇帝,现在则应该是忠于老百姓,以民意为向归,对公众负责任。过去强调清官,现在我们则承认官员也有其自身利益,转而强调官员的能力。总之,现代社会不要求官员特别高尚,但要求官员负责任;不要求官员无所不能,但要求官员能够为老百姓提供适当的公共服务。

  

问:您对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做过很多研究,您认为今后政府治道变革的方向是什么?

答:主要是从现有的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政府的治理之道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有些什么样的改变。

过去政府什么都管(虽然未必都管得好),职能没有边界。在这样的社会,市场经济不可能很好地发展,因为没有放手让个人去管理企业,去经商挣钱。其实,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不必要什么都会。政府什么都会了,老百姓的营利空间也就相对缩小了。况且社会有自主治理的机能;地方本身也有自治的倾向,能够选择对当地最好的公共服务。当然,政府应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树立权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即既是有限的政府,同时又是有效的政府。

有效的政府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是科学决策的政府,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第二,它是民主决策的政府,所有政策及公共服务的主张和方案,都应经过老百姓同意,得到老百姓支持;老百姓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和政策受益者。第三,它是阳光政府,其整个决策过程是开放的,信息也是对称的,老百姓能够民主参与,有较大的知情权。第四,政府不会很集权,其权力是分散的,每一届政府有其自身的权限,每一个政府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有决策的权力。

总体上来讲,政府应该是多方面承担责任的:一方面它向法律负责,接受立法和司法的监督;而一旦个人利益受到政府的侵害后,可以得到立法救济、司法救济,或者行政救济。另外一方面,它也负有很多道义上的责任。比如说对于老百姓的评价,政府应该有回应,而不能因为自己拥有权力,就采取官僚主义或官本位的态度,对老百姓不理不睬。道义责任是政府应主动承担的,可高可低。杰出的官员对自己的要求肯定很高,道义修行很好,但这个要求未必完全是强制的。

多方面的新要求和新责任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新的治道:要从过去的不民主决策、信息相对封闭、老百姓参与度不高、以管理为本的治理制度,转向民主决策、信息公开、老百姓积极参与、以人为本的治理制度。中国近年来致力于政府自身建设,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正是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绿叶》2009年第七期。戳阅读原文进入作者专栏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