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瞭望:迟福林:监管转型是深化简政放权重点

发布时间:2015-07-27      来源: 瞭望    点击:

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市场监管转型滞后已经成为一大掣肘,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是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简政放权改革中有很多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中,监管转型就是一大挑战。笔者的看法是,无论是前些年食品药品安全出现的问题,还是前段时间资本市场的波动,都反映出市场监管转型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反映出市场监管转型滞后于简政放权改革的实际进程;更反映出市场监管转型的深刻性、复杂性以及现实性、迫切性。

  监管转型滞后掣肘简政放权

  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改革无疑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亮点之一,它在释放改革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在于,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市场监管转型滞后已经成为一大掣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监管转型尚未有实质性破题,并成为深化简政放权改革的“短腿”。一方面,市场监管转型远未到位。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场监管的文件,各级政府在这方面也出台了很多重要的措施。客观看,监管转型滞后是简政放权的一个“短腿”。以资本市场为例,尽管已经提出监管转型,但实践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尚未有大的突破。

  另一方面,市场监管体制不统一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尽管监管体制改革在地方进行了试点,但如何形成自上而下、科学有效的统一监管体制,实践中尚未破题。比如,有的地方把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质量监督局合并为“市场监管局”。机构合并了,工作机制尚未改变,事实上仍未真正统一。

  其次,市场监管转型同政府放权的进程不相适应,并成为深化简政放权改革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加大政府放权力度的同时,市场监管不适应的矛盾、问题相当突出。

  此外,市场监管转型与政府改革的进程不相适应,并成为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的制约因素。以资本市场为例,原计划今年或明年推出的注册制改革,在证券法尚未修改、监管转型滞后的背景下,这项改革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估计难以按原有计划出台。

  第三,监管转型滞后于市场化改革进程,并成为激活市场、激活企业的制约因素。例如,把企业一般投资项目备案制作为前置性的行政控制,实践中容易成为变相审批。因此,取消企业一般投资项目备案制是简政放权改革的基本取向。问题在于,如果规划、环保等监管体制转型不到位,取消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是缺乏前提条件的。

  再比如,我国有条件实行企业自主登记制度。作为比较,新加坡网上登记三个小时,香港一个小时。我国的企业登记何时才能和国际接轨?如果监管体制转型不到位,实施企业自主登记还是面临掣肘。全面实施企业自主登记应该是一个大趋势,有可能在“三证合一”基础上有序实现,这就需要尽快解决企业自主登记的相应监管问题,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企业自主登记创造条件。

  还有,今年6月,我国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定价,两千多种药品价格放开。这次药价大范围的放开,最终的效果取决于市场监管转型能不能到位。如果市场监管转型不到位,甚至严重缺失,药品价格放开难免会出现反复。

  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是关键所在

  新阶段的监管转型滞后,反映出传统监管体制的深层次矛盾。这是因为,推进监管转型既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又涉及到政府部门调整;既涉及到中央层面,又涉及到地方层面;既涉及综合协调,又涉及相关立法。

  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审批部门放权后能否成为市场监管的主体?有的部门,如国家发改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协调部门,如何才能成为科学规范、有效的审批部门,而不是简单地转为监管主体。

  现实中,一些部门既审批,又监管,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重审批、轻监管;二是难免会产生某些机制性腐败;三是解决不了监管的专业性、技术性的建设。只有在它们成功转型以后,才有可能成为专业化、权威性的监管主体。因此有必要实现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严格分开。要做到审批部门真正是一个审批部门,监管部门真正是一个监管部门,涉及到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第二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简单的大部门制是否能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目前看,应当实现市场监管的决策、执行分开。因为监管体制也有一个决策、执行严格分开的问题。监管体制决策、执行不分,简单的机构合并解决不了统一有效的监管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市场监管的统一性。例如金融监管领域,建议尽快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金融监管新体制。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要成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监督机构。实行从分业监管过渡到混业监管,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深入讨论。

  此外,还应理顺中央地方市场监管职责分工。这几年,地方监管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一是中央与地方在监管职责的事权方面尚未理顺;二是“上改下不改,越改越难改”。比如,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部门简单合在一起,三种服装,三种大盖帽,很难真正解决问题;三是如何建立中央和省一级垂直性的监管体制?在这方面仍然没有出台统一的解决方案。

  另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深化简政放权,是以“简政”为重点还是“放权”为重点?笔者认为,应以“简政”为主,由此实现“放权”改革的新突破。简政放权改革走到今天,说明“放权”有大的进展,但是监管转型滞后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加快推进监管部门的转型是当务之急。因此,要尽快推出权力清单,为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创造条件。现在不是哪个部门该“放”什么,而是这个部门该“干”什么。向社会公开,你该干什么,不该干的事项要一律取消。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十分关键。在当前的特定背景下,尤其是在某些部门和某些官员不作为的情况下,推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更有现实性。

  最后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由行政监管为主向法治监管为主的转变是不是监管转型的大方向?

  笔者的看法是,以行政监管为主的市场监管模式弊多利少。未来几年,要适应市场环境的新要求,形成法治监管为主的新模式,这是监管转型的重要路径选择。

  当前,市场监管的行政主导色彩浓厚。例如,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合为一体的特点比较突出,以行政审批取代市场监管的矛盾尚未完全突破,由此不可避免形成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

  放眼未来,市场监管走向法治化是个大趋势。一是要有效区分事前的审批和事后监管需要依法界定行政权力;二是有效的市场监管需要建立科学的技术安全标准,科学的技术标准不可能建立在行政主导的基础上,只能以法治为依据;三是市场监管的公开化、透明化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依法设定合理的监管程序。

  尽快形成法治化的市场监管框架

  首先要提高市场监管的法律层次。例如,城管以行政法规为主在实践中越来越被动,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逐步增多。建议对城市综合管理法进行规范,提高城管的权威性。

  其次要抓紧出台重要的市场监管法律。例如,尽快研究出台综合性的市场监管法。

  最后要抓紧修改不合理的市场监管法律。例如,修改食品安全法和药品管理法,将反行政垄断纳入反垄断法,增强对垄断行业监管的有效性。

  此外,由于监管转型涉及面广、触及部门及行业利益的深刻调整。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总体改革方案。

  市场监管转型重在立法、执法。建议出台“十三五市场监管立法计划”,以适应我国监管转型的实践需求。与此同时,要认真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市场监管方面的成熟经验。比如在药品监管上,发达国家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应当承认,我们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监管方面的研究很不够。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认真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总之,监管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要起好步。要以总结这次股票市场的教训为契机,把监管的路子选对、选好,这对于中长期的监管转型至关重要。□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