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专业人士提出取消无法律依据中介服务要提速-“红顶中介”游走在

发布时间:2015-08-03      来源: 法制网    点击:

既有清晰路线图,又有具体时间表,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
 
然而,《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多家企业反映,很多中介服务机构政社不分,存在垄断性,造成中介服务环节多、收费高、耗时长、质量不高,已经严重影响了简政放权改革红利的释放。
 
如何做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工作,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
 
不得设定强制性中介服务和机构
 
不少中介服务,是由审批机关相关联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或企业承担,它们也由此被称为“红顶中介”。尤其是地震、气象、水保等若干前置审查事项,往往需要提供大量的评估论证,一些部门利用上位法的规定,将诸如评估、论证等审查事项指定或变相指定给政府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或者交给一些拥有特殊利益关系的“红顶中介”组织,这些机构服务费用高,程序繁琐复杂且难以显示必要性,影响了办理时限,已经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各方面的反映也十分强烈。
 
以投资项目审批为例,据统计,其中涉及的中介服务就多达29项。有企业反映,一个建设项目,政府部门审批时间只有44个工作日,但涉及到的28个中介服务需要的时间达320天。
 
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守志建议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一方面,确立中介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有关部门一律不得设定强制性中介服务和机构。同时,另一方面,规范中介服务,建立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档案制度,将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记录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必须加大治理‘红顶中介’的力度,消除行政审批的灰色地带。”全国政协常委、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梁保华建议,自上而下清理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事项,建立目录清单,无法律法规依据的中介服务项目抓紧全部取消。把治理“红顶中介”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真正切断审批机关与中介服务的利益链。对保留的中介服务项目,加强规范,有效监管,限定收费标准和办理时间,有条件的进入政务服务大厅。对企业反映强烈的审图、评估、检测等环节多、耗时长、费用高等问题,可以采取多图联审、多评合一、多检联合、区域性评估等办法加以改进。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朱之鑫认为,必须要破除“红顶中介”。他建议,放宽中介机构的准入条件,各部门、各地方不得设定区域性、行业性、部门间执业限制。同时,规范中介服务收费,除实行政府定价的外,中介服务一律通过市场调节价格。
 
人大应加强对规范文件主动审查
 
“建一栋商务楼,需要盖92个章、收53项费用、找23个中介、提供296份材料,整个程序走下来需要370个工作日。”对于眼下的简政放权改革,一位企业家仍颇感无奈。有调研显示,有些领域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含金量”不够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不够强,是目前基层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此外,有些改革措施存在横向不同步、纵向不衔接、放权不到位的情况。例如,申办企业实行了“先照后证”,领执照不再难,但是相关部门改革不同步,各种许可证或后置审批还是环节多、时间长。
 
投资项目的审批,分为核准和备案两类,核准项目的范围大幅度缩小,但是备案的项目,只是将前置审批改为后续办理,环节并没有明显减少。
 
建议
 
梁保华建议,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回头看,提高取消和下放事项的“含金量”。
 
“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开展了两年多,建议各级政府对改革的进展情况进行回头看。”梁保华说,应当对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求,对照基层和群众的期盼,全面评估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从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放权不到位、改革不配套、法律法规调整不同步、监管措施跟不上等问题。
 
“人大要加强对报送的规范性文件主动审查。”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陕西省主委李东玉指出,政府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是设置审批权、处罚权和收费权的主要依据。行政机关为了维护职权和便于管理,制定的行政法规中管理公民的法多、监督权力的法少,对管理者重权力轻责任、对相对人重义务轻权利。
 
李东玉强调,为了防止行政权力的扩张性和侵犯性,要在立法体制、程序、技术和方法上规范。特别是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权力或者减少法定职责。
 
抓紧建立公平开放职业资格制度
 
当下,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过多已成为制约就业创业的一大障碍。据江苏省宿迁市统计,与创业就业相关的资质资格类项目有569项,涉及43个部门、61家行业组织。有些资质资格的许可和认定,与时代和市场脱节,不利于民众创业。
 
例如,新办一个二级资质木工作业分包公司,规定高中级木工不得少于5人,有的企业初创时达不到这个要求,只能租借资质证书来凑数。通常一个证书每年的租借费用达数万元,高的甚至十几万元。
 
《美甲师国家职业标准》将美甲师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的评定都要经过培训、考试、发证,一般需要花费两三千元。
 
还有企业反映,换一个资质资格证书,要花半年时间。有些资质资格证书认定,政府部门委托相关行业协会办理,而这些行业协会行政化、垄断化色彩较重,企业为了顺利取得相关资质资格,不得不加入相应的行业协会,并交纳数额不菲的会费。
 
建议
 
针对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过多的问题,梁保华提出,要抓紧建立公平开放的职业资格制度,为促进创业就业清障搭台。
 
梁保华建议,制订职业资格管理规章,明确各类职业资格设立的原则、方法和监管规则。“必须尽快明确已取消职业资格准入和许可的职业资格后续管理和运行政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职业资格考试考评、执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梁保华说。
         
 
来源:法制网  作者: 朱宁宁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