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制度新、管理严、思想根本发生改变
发布时间:2015-08-12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简政放权不仅激发经济和社会的更大活力,更带来政府管理方式的变化,提高政府效能,推动政府向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转变。(8月10日 凤凰网)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领导集体在各个场合的讲话中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如一股中坚力量,贯穿在“四个全面”的始终。简政放权,不仅能够强化政府对市场与社会的服务职能,更能“晒出”政府职权。各地各级政府面对简政放权,相应推出了远程视频联审方式,政府主动“跑起来”,大大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真正将“走基层,解难事,办实事”脚踏实地的凸显了出来。
思想根本要形成转变。“为人民服务”,大多数老百姓评价部分政府官员,都与这五个字靠不上边,老百姓眼中的部分干部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吃拿卡要,上班来迟走早,对待百姓缺乏耐心,处理问题缺少办法,官僚气息重,等级思想严,常年深居办公大楼,难得一次走入基层,接接地气,沾沾泥土。而简政放权的推行,就是在要求干部们主动“跑腿”,让老百姓办事少跑空趟,少些麻烦,真正摒除“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简政放权的推行,就是在拔除政府单位内的官僚思想,懒惰习气,让机关干部们能够从实践亲躬之中转变“高人一等”的思想,俯下身去,沉下心去,与百姓打成一片,熟知百姓事,善解百姓忧。
行政制度要不断创新完善。简政放权,是一次明确政府权力边界的重大之举,不仅要实现方便百姓办事的实际效用,更是一次对行政制度的大检验,大挑战。制度作为简政过程中老百姓办事的各个环节是否还存在漏洞、政府的采购行为、机关干部的管理考核等问题的把关“法器”,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全面深化改革在不断推进,制度是否还能跟上改革的趟,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完善,堵住权力的漏洞,为行政机构的各项事务的顺利推动形成有力保障。
干部管理要闻声见效严格以待。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影响整个政府机关形象的重要标志,干部是否在为民服务,是否在恪尽职守,是否能够尽职履职,是否在面对问题时敢于担当,都是被老百姓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老百姓评价部分机关干部管理,总是用“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是“上下一气,互相包庇”来形容,足以看出,老百姓在充分的发挥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作用,也表现出百姓对部分干部的工作作风还不满意,也同时在体现老百姓对机关干部管理的关心。机关中不乏“老好人”的存在,面对干部中出现的“四风”问题不敢直言,不敢管理。这不仅造成了不良工作风气的“四处弥漫”,更影响了职能部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加强干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对干部中上班不在状态、来迟走早、不履职、不尽责等现象不仅要严打,还要通报典型,形成示范。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有行政机关将干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掷地有声,从内而外作风严谨,形成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推动各项事务的高效运行。
(笔者:岑潸)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