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评论君推荐】“伪改革”病,怎么治?

发布时间:2015-08-22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评论员观察】以改革精度提升群众满意度

周人杰

 

改革之要,仍在治吏。“官帽”还戴不戴,一要看是不是“改革促进派”,二要看是不是“改革见效派”

 

8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五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纵观会议各项议题,审计监督、司法审判、高等教育、便民利民,无不着眼于一个“实”字。“精确发力”,就是要打蛇七寸,对着问题的症灶而去;“精准落地”,就是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让改革落地见效。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行至今日,正是“较劲儿”的关键时刻。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落实,强调群众有获得感、改革要接地气,强调要有改革定力和改革韧劲,就是在不断校正改革的准星,让那种“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浮躁偃旗息鼓。反过来,让群众真欢迎、发展真需要的改革举措往前排、往实干、往狠抓。

 

现实中,雾里看花的“伪改革”并不少见。比如有的地方简政放权的单子拉得老长,看上去“力度不小”,仔细一瞧,不过是把行政权力交给事业单位,“左兜揣右兜”。还有一些信贷、税收的优惠减免,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掂二看三摇”,相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旧。正因此,改革冲着现实问题来,而攻入深处的改革,更要冲着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来。

 

究其原因,还是一些改革没能接好地气,不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只会照猫画虎,被动传达上级文件、机械分解任务措施。比如正如火如荼推进的地方国企改革,个别地方眼睛只顾往上看,假模假式搞混改、限薪。殊不知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大不同,供暖、燃气、自来水都与民生紧密相关,改革要提质增效,同时更要拉动就业、让群众得实惠,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去广泛听取意见的改革,谁会买账?谁愿支持?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改革更须直接助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仍以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国企改革为例,越是下行压力较大的地方,越是暂时不景气的行业,国企改革的作用就越要突出。这些领域往往很有潜力,但是投资大,周期较长,民间资本不愿介入,那么代表全民利益的国有资本就必须有所担当。引申触类,对改革遇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改革者都需要把自己“摆进去”,置身群众立场,及时研究、提出对策、积极化解。

 

坊间有种说法,“市场似乎不买改革的账”。此言谬矣,主要就在于缺乏历史的耐心。要知道,改革对市场活力的激发、对生产力的促动,终归要有一个过程。而换个角度看,我们亦应反思,是不是兼顾“利长远、利当下”的改革略少了一点?中央深改组的这次会议后,预计国企等领域将“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方案”,就是要让改革红利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得到真实惠。

 

知易行难。改革改到今天,让群众得实惠、得利益,一定会触动原有利益格局,所以才强调“讲大局、顾大局”。更何况,改革越是往基层去,“山高皇帝远”,阻力可能越来越大。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便属于靠建章立制来规范权力行使、理顺利益关系,也是“精确发力”的一个实证。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