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改革红利应避免被“下有对策”架空

发布时间:2016-04-12      来源: 光明日报    点击: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河南省某县一中学的女老师们需要“排队怀孕”的奇葩遭遇。该事件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目前事件的最新进展是,该学校已取消“排队怀孕”规定,育龄女老师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生育二胎。

  其实,“排队怀孕”的霸王规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仅存在于一校一地中,而且早在多年前,媒体就有过对同类事件的报道。但数年来,“排队怀孕”却得以继续或明或暗地存在,这也从侧面暴露了生育权保护的尴尬处境。

  道德谴责总是最简单也最安全的,但仅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排队怀孕”的荒诞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一个严肃的社会命题,即生育成本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客观地说,涉事学校作出“排队怀孕”的规定虽然任性又违法,但女老师扎堆生二胎后所引发的人手短缺、教学受影响、家长不满等连锁反应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补齐用人缺口、维持原有教学秩序和水平,都意味着涉事学校需要加大投入。而这部分投入某种程度上正是“二孩”的部分生育成本。

  女性生育不仅是自己“小家”的事,而且也是社会这个“大家”的事,这一点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基于这个前提,生育成本无论是全部“核算”到女性头上还是一股脑转嫁给用人单位,都是不合理的,事实证明也是不可持续的。生育成本须社会共担。分摊生育成本,生育者及其家庭和用人单位必然有责,国家和社会也应有份。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尤其不能缺位,要做好政策兜底等系统配套,既要通过硬约束让用人单位明晰职责,也应通过税收减免、发放补助金等软激励切实分担用人单位压力、合理消化女性用工成本。可以预期,生育成本的社会化,不仅能极大缓解劳资双方的紧张关系,而且也有利于扭转就业中的女性歧视。

  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生育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的人口福利政策体系,“全面二孩”的政策红利就会在林林总总的各种对策中被消解,惠民的初衷就会在层层的流转中缩水。“排队怀孕”作为“全面二孩”这波公共政策调整中的一个荒诞插曲,足以提出警示,公共政策调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只攻一点而不顾及其余。

  一个环节的不作为,一项配套的不到位,就有可能让改革红利“悬空”而无法真正“落袋”于民,改革成效不仅无法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反而可能会让群众产生“得而复失”的“被剥夺感”。“排队怀孕”的类似事件,不该也不能再上演。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