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劳务派遣,不是用来逃避责任的手段!

发布时间:2023-04-24      来源: 法律创说    点击:

 

 

 

现在很多企业,招聘人之后,就会让劳务派遣公司与这位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然后这些企业就与劳务派遣公司签署《劳务派遣协议》,员工的工资发放和社保的缴纳都是由劳务派遣公司承担。但是该员工的考勤管理、核算工资等都是这些企业而非劳务派遣公司负责。

这些企业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就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同时逃避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应负的责任。

 

01
劳务派遣
图片

 

何为劳务派遣?

这里有三个主体,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用人公司)。劳务派遣的意思就是用工单位现在缺人,用人单位恰好有用工单位所需求岗位的员工,于是,用人单位将该员工派遣到用工单位去工作。

派遣之前,需要做的事情包括:

1.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工资是按月支付;

2. 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之间需要签署《劳务派遣协议》,协议内容有法律要求;

3. 用人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劳动者;

4. 劳务派遣单位应取得行政许可(派遣需要有资格)

可以进行派遣用工的前提条件:

1. 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

2. 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

派遣之后,各方要履行的义务:

1. 用工单位要做到同工同酬;

2. 用人单位需要在用工所在地缴纳社保;

很多公司以为自己与劳务派遣公司签一个《劳务派遣协议》就行,其实如果忽视上述派遣前后要做的事情,以及没有达到派遣条件的,也不会被认定为劳务派遣,而会认定为实际用工,从而认定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

 

02
案例
图片

 

赵某在某金属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入职3个月,某金属公司仍未与赵某签署劳动合同,某金属公司给赵某实行的是计时工资。

某金属公司与A劳务派遣公司、B劳务派遣公司、C劳务派遣公司、D劳务派遣公司签署四份《劳务派遣协议》。

入职三个月之后,赵某的工资及由A劳务派遣公司,但仍未签署劳动合同,再过四个月,赵某的工资及社保又有B劳务派遣公司支付,也没有签署劳动合同。

过了两年多,才与C劳务派遣公司签署劳动合同,并由C劳务派遣公司支付工资及缴纳社保。

后,某金属公司让C劳务派遣公司解除与赵某的劳动关系。

赵某不服,起诉要求确认自己与某金属公司的劳动关系,其次支付未签劳动合同而产生的二倍工资,以及各种加班费用。

最后法院判决支持了赵某的诉讼请求,只是赔偿金,加班费等金额稍微有些调整。

通过这个案子分析,法院之所以不认定是劳务派遣关系,主要基于两点:

1.劳务派遣这件事赵某并不知道(即违背了告知义务)

2.没有满足劳务派遣的前提条件。

其实除去上述两点,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动者签署的劳动合同应该是按月支付工资,而这个案子是按时支付工资。

(参考案例:(2022)京01民终10625号

可见,形成构成劳务派遣的用工关系是非常严苛的,因为《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

从立法目的的角度而言,并不鼓励劳务派遣,所以能够形成劳动关系的优先形成劳动关系。

很多企业,也不要自欺欺人,以为和劳务派遣公司签署《劳务派遣协议》就可以逃避掉自己的用人单位的责任。

同样,作为劳动者,在面试之前都需要问清楚自己到底与谁签署劳动合同,如果不是与要用人的单位签署劳动合同,要了解清楚工作环境,是否同工同酬,同时要求按照在工作地缴纳社保,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