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山西万荣:传奇老人李恒学和他的传奇自行车

发布时间:2019-05-27      来源: 未知    点击:

    “九十岁老人算什么传奇?我村还有一百零六岁的老人呢!”
    “九十老人还没有光顾过医院,没有品尝过吃药打针的滋味,不算是传奇吗?再看看老人的没内胎自行车,不算传奇吗?”
    “勤俭持家永不忘,细水长流过时光!”这就是万荣县王显乡偏店村党支部鲐背老党员李恒学家庭的家规家训。李恒学从小到老,一直信奉和传承着这一良好家训。
    今年已逾鲐背之年的老党员李恒学,年轻时先在陕西省西安市炭市街杂货部经商,后转西安市电缆厂工作,1961年辞职回村务农至今。
正因为良好家规家训的支撑,老人一贯勤劳俭朴,坚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永葆革命的青春。年轻时,他曾在生产队担任保管,尽管家里子女多拖累大,但他从未占过集体一分钱的光。后来又当生产队饲养员,常常把家里的小米偷去给产仔的母牛熬米汤喝。
    李恒学生就一双闲不住的手,时刻牢记“勤俭持家永不忘,细水长流过时光!”的家规家训,不怕苦不怕累,能吃瞎能做重。他常常教导年轻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趁着年富力强,必须干一番事业,为党和社会多做些贡献。年轻人弟兄面分家,老人要给带一些账,不然脚轻的如何在巷道走。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一辈子都舍不得穿皮鞋,就连接见尼克松还是在他的书房,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脚穿圆口布鞋。”他已经年逾鲐背,依然从早到晚手不停歇。听说蒲公英能卖钱,他一天到地里能跑三四趟,在村头找了一块空闲场地,把采集的蒲公英摊开晾晒,晒干后拿去卖钱。据说一年下来要收入好几千块钱哩!“孩子们都阻挡不让我干,可闲着无聊,干点活还痛快些。”老人非常自信。
    再来看老人干活儿常用的自行车,真可谓传奇自行车。这是一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车”,为了上下车方便,老人找村里修理工,把平梁割断,焊接成斜梁。割回蒲公英,两大袋子,斜梁上卡一袋,后架上插一根棍子,又卡一袋子,不用绳绑,怪省事的。再看前后圈,都没有打气的气门桩。老人嫌平常跑气抛锚补胎麻烦,前后带都没有内胎,是用两条旧外胎塞进里面充当内胎,这样可好,从不用补气。不过,有人试过,说是推着挺费劲的,何况老人平常一直骑着它。也有人说,那没有里胎的车子太笨重,好像没见过老人骑。说来也巧,那天老人骑着他的车子从他家小巷出来,刚好遇到一辆载重车路过,只见老人不慌不忙,转过车头,一只脚扎在路边的沿上,一只脚扎在车登上,等载重车过去了,车登上的脚一股劲,骑着走了。
     偏店居民李彦林还说,前几天他用嘣嘣车搭坐着李恒学老人从地里回来,快到家门的时候,他一再叮嘱老人,“等车停稳以后你再下车!”实际上是担心老人安全。
“好,你慢慢下。”不见老人应声,他扭头一看,老人早在前面跳下车了……
由于勤劳,养成了棒棒的身体,疾病也远离他身,从小到老,老人没有光顾过医院,还没有尝过吃药打针的滋味,这能不说是良好美德、家规家训给传承的棒棒身体吗?(李新祥)


(责任编辑:闫晓波)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