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山西霍州用档案讲好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2021-12-29      来源: 中国红色教育公益网    点击:

(中国红色教育公益讯 衡国胜 特约通讯员 李国忠 报道)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情用力讲好红色故事,山西省霍州市档案馆积极作为,征集红色档案资料,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充分发挥馆藏红色档案的重要作用。

为追寻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干部随军下江南的极具红色历史重大影响的时代足迹,霍州市档案馆抽调业务骨干,先后赴福州、泉州、厦门、太原等地慰问看望长江支队健在的南下干部及家属,并征集到一批记录光辉革命事迹的红色档案。截至目前,市档案馆共征集南下干部档案500件(卷),其中实物档案达300余件。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霍州市档案馆积极开发利用这些红色档案资源,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充足的“源头活水”。

建一个馆 重现一段红色历史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为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霍州市档案馆利用馆藏红色档案资源,于2017年在档案馆三楼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建立南下干部纪念馆。

南下干部纪念馆馆内有13块展板、13个档案陈列柜。一件件南下干部珍贵档案和实物把参观者带到1949年黎明即将在东方破晓、大地仍在烽火中燃烧的岁月。而那时,长江支队的81名霍县南下干部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踏入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坚定地走向南下征途。

岁月如水,逝者如斯。如今,70多年过去了,长江支队中有的队员已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忠魂永归八闽山水。目前,长江支队中健在的队员们仍扎根八闽、心系故土。

南下干部纪念馆中陈列的档案大多由南下干部捐赠,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南下行军日记等73件珍贵实物档案,每一件都是南下干部用心血、用青春、用生命铸就的历史勋章;每一件都是长江支队几千里征战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高尚情操的见证;每一件都是队员们用热血的忠诚交给党和人民的答卷。

南下干部纪念馆建馆4年多以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师生前来参观。展馆虽小,但“热度”很高。他们来这里学党史、悟思想,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为建设新中国英勇奋斗、不畏牺牲的艰难和不易,并纷纷表示要向革命先辈们学习,学习先辈们为民为国的奉献精神。

修一座园 用立体语言讲述红色故事

为了让长江支队南下精神的旗帜永远飘扬,2019年6月26日,由霍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建在霍州市永和公园内的长江支队霍州纪念园隆重开园,这是全国第十七个长江支队纪念园。该工程受到了全市人民的支持和称赞,同时也得到了霍州籍健在的长江支队队员及其家属的响应和支持。

长江支队霍州纪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永和公园东北角,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园内由30吨的“易县红”大理石制成的6本红色巨书,内容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介绍、太岳政区图、南下行军路线示意图、霍州南下干部英名录等;纪念园中部的长江支队队旗是用长9.9米、高3.3米的“红砂岩”材质制成,雕塑正面内容为“肩负使命、挥师南下”的浮雕,立体地再现了那个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

如今,纪念园中部采用花岗岩设计的弧形文化墙,展示着1949年霍县干部南下出发前在霍州合影的老照片,以及霍州籍长江支队干部壮别故乡、武安集训、打过长江、会师建瓯等数千里南下福建接管政权,从当初轰轰烈烈开展剿匪、反霸、减租、征粮,到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这一切与长江支队队旗巨雕、休闲广场、火炬树共同组成了纪念园的核心景观,默默地向后人讲述着长江支队听党指挥、赤诚报国的南下精神。

2021年6月24日,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焦永萍、临汾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屈波共同为纪念园授牌,授予该园“山西省党史学习教育联系示范点和临汾市党史学习教育联系示范点”。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0多个单位近万名党员干部来此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扎实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南下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阔步前进。

著一本书 为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

近年来,霍州市档案馆在广泛征集档案资料、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历史天空闪烁的星——从霍县入闽的长江支队》一书。该书共计18.9万字、360张老照片,收录了首次公布的馆藏珍贵档案、从霍县入闽的长江支队队员生平事迹、后人追忆等,以此回顾长江支队的光荣历史,缅怀长江支队革命先辈,表达30万霍州儿女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

1944年入伍、1945年入党,曾任霍县抗日政府科员、区助理员、县委干事的段英力,1948年2月还沉浸在翻身解放喜悦中的县城传来了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热血沸腾的段英力毅然报名南下,留下一首诗:“朝辞亲友别故乡,披星戴月上黄粱。回首州城望不见,夜漏兼程马蹄忙。”从此,他加入长江支队这个大集体,千里南下征战,再无回头,一生奉献在福建。

当年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迫切渴望过上和平安宁的好日子时,时任霍县县委书记郑德山动员家住洪洞县景村的堂兄弟郑双宝、郑双有,他们兄弟俩又动员叔父郑华一同报名南下。于是,长江支队南下千里征战的行军队伍中,就有了一道“郑氏一门忠勇四父子同赴南下前线”的独特风景线。

当年时任县政府财粮股长的朱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南下。长江支队会师福建后,朱华作为接管连江县的干部,被任命为二区区长。当时,连江县匪患猖獗,百姓叫苦连天。朱华一到任,立刻深入调查匪情,研究情况,制定作战方案,带队连夜包抄,从海上登陆,经过激烈战斗,最终打掉海匪的窝点,彻底切断了二区海匪的根源。

1953年,连江大旱,朱华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挖井找水、抗旱保苗。最终,庄稼得救了,朱华却因劳累过度倒在了抗旱一线。他为后人留下了一张烈士证书和一口永远留在福建乡村的“红井”,无声地讲述着共产党人为党为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一个长江支队队员的经历就是一个鲜活的故事,81名长江支队队员的故事构成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这段历史凝练出一种南下千里征战的红色精神。这种精神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脚步,跨过了春秋更替的70多个年轮。

我们仰望历史的天空,《历史天空闪烁的星——从霍县入闽的长江支队》就是那永远闪烁不落的星辰。从这本书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南下干部们听党指挥、坚定信仰、高度自觉、躬身实践、英勇奋斗、不屈不挠、敢于胜利、无私无畏的时代风采,领悟到他们坚定理想、胸怀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伟大革命精神,体会到他们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践行、坚持和继承、学习和发扬。

(原文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2月27日 总第3773期 第四版)

审核 | 刘亚玲

制作 | 杨   哲

责编 | 霍州市档案馆

 

 
 


(责任编辑:衡国胜)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