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市场升温,让造假技术也升级换代。巨大的利益让这个市场不断膨胀,更有一些家族,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在这个晦暗不明的行当里营生。这是一场“疯狂的盛宴”,背后可见到的则是资本之间的“角力”。
上一张
下一张
书画古玩市场赝品泛滥
寻因资本的力量“无形的手”推动市场
“现在的收藏界,其实有三股力量在相互较量。”高振洪说,一是活跃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的私人藏家力量,二是以各大美术馆为代表的机构力量,三是资本力量。资本进入书画市场,与整个经济大气候又息息相关。“2008年的时候,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好,股市、楼市、外贸行业均受到冲击,资本开始涌入艺术品收藏市场。”高振洪说。
水平不一的藏友多数人不会辨真伪
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民间收藏者的数量约为2000万;2005年,中国收藏爱好者的人数为7000万;2009年资料显示,这一人数上升为9000万;2011年调查显示,中国民间藏宝者增加到一亿以上,民间收藏的力量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
在长达半个月的走访调查中,记者注意到,藏家根据财力不同有层次之分,但更重要的衡量标准则是他是否真的懂行。有的富豪喜欢用钱砸到自认为的好东西,热热闹闹地演绎着荒唐无比的收藏故事。而另一部分,则是随处可见的普通藏家,说白了就是缺金少银,却也渴望在收藏市场上淘金的人。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只要你不懂行,只要你在“河边走”,便极易成为造假者下手的对象。
暴利诱惑售出高仿,利润上百倍
“现在没有比做艺术品投资来钱更快的。”在北京暗访的过程中,字画贩子老钟在得知记者想要在青岛开画廊时,这样告诉记者。记者给老钟这样的假字画商贩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是普通仿作,那么,出货价一般较低,有时候一两百一张就能卖出,而高仿伪品,其出货价则是上千元甚至一两万元。尽管如此,如果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成功卖出仿作,利润甚至高达上百倍。
“卖给你的那幅画,你千万别卖低了,给画廊的话最少也得五千啊。”老钟一直这样叮嘱记者。
《拍卖法》成“免死金牌”不保真,拍卖行理直气壮
可以说,在这场收藏盛宴里,得到最大受益的就是拍卖行。不管在拍卖中成交多少赝品,都没有人会去追究拍卖公司的责任。拍卖公司有着一道“免死金牌”替他们护身。从1996年开始施行的《拍卖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而“拍卖不保真”的最大理由,莫过于艺术品难以鉴定真伪。
记者在天津鼓楼采访时,一家画廊老板刘铁成先生直言不讳地说:“拍卖行?现在谁信他们,真正的好东西都是藏家手里倒腾,只有假的才送去拍卖会骗那些傻子呢。”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迅速活跃的市场滋长了许多不正之风,不少小拍卖行完全不顾自身及行业的形象,全然一派“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做法。更有甚者,还有专门做“知假拍假”买卖的。
名与利的无奈画师为生计靠“临摹”吃饭
不管是天津的老徐做古画还是北京的老钟做现代字画,他们的画师资源都有大把。
老钟透露说,中国的美院每年都输送出一大批“鬼手”,他们的实力都很不错,但因为自己还太年轻,知道的人不多,走量是走不出去的,所以只能靠仿作来积累资本,为未来的炒作打下基础。在这场收藏运动中,大多数人都被金钱击败,成为造假产业链中的专业人才。很多国家级的美术教授,画了一辈子的民间高人,年轻而有才华的美院学生,改弦更张,投身于闹市中。
知假买假送礼就送名人字画
有需求才有市场。很多买家知假买假的原因,莫过于囊中羞涩,实在买不起真迹,买一幅伪作放在家中观赏,倒也无偿不可。但是有一类人,用假画的价格买来,然后转手送给高官和生意伙伴。
“据我所知,现在大部分的真迹都在官和商的手中。”岛城一位资深鉴宝师向记者透露,现在有的官员开始专门研究字画,自己还会培养几个鉴宝专家,如果收到了字画,就让专家把眼看真假。“如果是真的,就给办事,一看是假的,就退回去。说白了,收礼都得心中有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