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官员的“士气”来自哪儿

发布时间:2015-05-01      来源: 公务员必读    点击:

 

文/曹林

 

 

边铁腕治标,边坚定治本,对当下正如火如荼的反腐风暴,中纪委官网的说法是“中央高度重视”“公众高度关注”“贪官高度紧张”。紧张归紧张,但出于巨大的惯性和对既得利益的留恋,一些人绝不甘于束手就擒。公众虽然看不到“大老虎”反扑,但能听到一些干扰反腐的杂音,看到不少抗拒反腐的奇谈怪论。比如,有一种声音就称,“反腐败影响到了官员的士气”。

 

 

这种观点认为,在巨大的反腐压力下,现在官员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这个不能拿,那个不能吃,甚至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原来一些当官的人很风光,工资基本不动,节日各种卡用不完,干事的积极性很高。可如今,很多隐性福利和显性福利都没了,做事没了积极性。我与一个官员聊天时,他的说法是,有些人现在士气全无,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彩,在机关混日子打酱油。

 

反腐初见成效,有关部门千万不要被这种声音所绑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种靠腐败支撑的“官员士气”绝不是真正的士气,而是败坏党风政风的歪风邪气,是祸害国家、把公众推向对立面、吞噬执政合法性的政治毒气。反腐败,就是要驱散这种不健康的“官员士气”,破除为官者对当官不切实际的期待,矫正错误的为官价值观,通过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而给官场带来浩然正气。

 

首先,一些官员抱怨的“官不聊生”,纯粹是一种撒娇。因为从严治官,做官确实不太容易了,但离真正的“严”还很远,远没到“官不聊生”的程度。如今还有那么多年轻人争先恐后涌向公务员考试,公务员队伍非常稳定,鲜有公务员和官员辞职,足以说明问题。如果真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他们不至于死守铁饭碗。从这个基本面来看,官员士气并没受到影响,只是对“日子没以前好过了”的一种抱怨。习惯了“当官就应该受到严管”的常态后,就不会抱怨了。

 

即使一些人“士气”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与获得的更多民心相比,这点儿“官心”受影响根本不算什么。去年底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真抓实干打“老虎”,社会出现人心回暖思进之潮——78.7%受访者认为党和政府的反腐工作效果明显,比2012年上升14.6%;88.5%受访者对反腐努力表示认可,比2012年上升11.55%;73.7%的人对今后5至10年反腐取得明显成效有信心,比2012年上升13.7%。这还是去年的数据,今年的反腐力度更大,这个“民心数据”会更可观。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当务之急是收拾人心”,这是去年中部某省一家党报社论的标题。这篇评论提起的议题,曾在社会上激起广泛讨论。贪污腐败吞噬人心,滥用公权伤害民心,贫富差距拉大让人寒心,群体性冲突让人忧心,人心需要去收拾和温暖。如今,中央铁腕反腐让人心不断回暖,在这份优异的反腐成绩单面前,“反腐败影响到了官员的士气”的问题完全提不上台面。

 

“反腐影响官员士气”,是一个见不得阳光的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官员“士气”需要靠腐败来支撑,那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固然,可以放心大胆地腐败,肆无忌惮地把钱往家里捞、往海外转移,一些官员当然开心,可是,用腐败利益取悦了官心,把民心置于何地?以腐败维护官场畸形的稳定,却让民心尽失,贫富对抗,官民对立,会使社会成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广大民众的支持。

 

十八大以来,中央无反顾地反腐败,就是看到了丧失民心的危险。因此,必须切除“得官心却失民心”这种败坏国家根基的政治肿瘤。一方面,要矫正官员的价值观,向官员传递“当官就别想着发财,发财就别想着当官”这个常识,端正对权力的认知;另一方面,要传递这样一种价值观,即官员的士气不应来自“可贪可捞”,而应来源于民众的认同,应该从自身提供的服务受到民众赞誉中获得成就感。如果缺乏这种公共服务的担当与情怀,对不起,请你别当官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