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的抚顺铝厂和下岗的厂办集体职工,两者间的矛盾纠葛已持续15年。辽宁抚顺铝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轻、稀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鼎盛时,厂内各种管道、铁罐林立,犹如一座城池。但随着时间推移,抚顺铝厂效益开始下滑,2010年,国务院批准抚顺铝厂政策性破产。
张恩山是抚顺铝厂的厂办集体职工, 1980年张恩山和许多返城知青一起通过大集体劳务派遣的方式进入抚顺铝厂,张恩山说,作为集体职工,虽然干的活与厂里的合同工一样,但拿得钱更少,甚至没有任何社会保障。
2010年抚顺铝厂破产,给张恩山们带来了转机,铝厂领导告诉这5427名集体职工,改变身份的机会来了。
身份的转换并非没有代价,当时,面临破产的抚顺铝厂早已无力支付员工保险,按照国家法律规定,集体职工不参与国有企业破产。那么钱从哪儿来?
张恩山说,抚顺铝厂将5427名集体职工突击变为合同制工人参与破产,然后再找中央要钱。
原在抚顺铝厂劳务公司保卫科的高维俊告诉记者,职工交上来的七张照片,都用于制作新的档案,由于大部分厂办集体工是上世纪80年代入厂,所以还需把档案做旧。
高维俊称,他也是厂办大集体职工身份,为了将5000多份档案做到能应付检查的程度,20多人干了50多天。
伪造五千多份职工档案,套取财政5个亿的补助,铝厂能享受财政补助的职工也从原本的3613人变为了9040人。根据财政部财企【2010】351号文件显示,中央将10亿2984万元拨付给辽宁省,以用于抚顺铝厂破产所需的职工安置费用。
然而,就当职工们坐等拿钱的时候,让他们无法接受事情发生了,5千多名职工最终只能按照全民合同制职工标准的40%拿到安置费,以他们的假档案套取的财政补助去向至今是个谜。这笔巨资到底去了哪?
据职工们提供的《抚顺铝厂破产费用测算明细》显示,这10亿元中的4.9亿拨给了本应享受财政补助的3613名职工。剩下的5.8亿,应该拨付给这5427名破产前改变身份的职工。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拖欠工资共计2.36个亿,职工安置费用为2.5个亿。从报表上看,发放完毕。
然而,这些职工称,在每人拿到了3600元的生活费补助后,他们被告知,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得到补偿,如果要拿破产补助,还是要按照集体职工签署协议。原本梦想的一年工龄得到的1708元补助,变成了702.7元一年。
集体职工王春生告诉记者,中央拨付的养老、医疗保险非但得不到,还要从这一年702元的补助中再扣一遍。
王春生称,转变身份后,以他23年的工龄,除养老、医疗保险外,自己还可以拿到3万9千元。而如今变补偿款变成了1万6千元,扣除养老、医疗保险后,自己只剩4034元。
而另一名原来的集体职工张恩山,却一分都没拿到:
记者就职工反映的情况向抚顺市相关负责人求证,抚顺市国资委主任赵凤羚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而抚顺市国资委副主任李华忠表示,没有宣传部门的安排,不接受采访。
而工人提供的一段疑似与赵凤羚的录音中,有这样的说法:
在这段录音中,被指为赵凤羚的人称,这么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体现了政府的担当:
当被工人问到既然出发点是好的,为什么还拿不到报表上的钱时,被指为赵凤羚的人解释说,既然从这样中央拿钱已经犯错,就不能再次错误地把这笔钱发下去:
当初按照每人每年1708元要来的资金,却被按照每人每年702.7元发放,之前“承诺”的安置费、拖欠工资补偿、养老、医疗保险也不见踪影。
那么要来的钱都去哪儿了?
在职工提供的一段录音中,一位自称姓丁的抚顺国资委干部承认,造假是手段,要钱是目的,钱已经被统筹使用了:
这些钱到底被“统筹使用”到了哪里?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抚顺市国资委副主任李华忠的回应是“所有申请下来的钱都用到了老百姓身上,他们四处反映问题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
在采访结束时,这些职工都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表示担心,他们说去年有媒体报道之后,张恩山等人被抚顺公安机关以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逮捕,并被抚顺市望花区人民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刑。虽然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原判部分事实不清,撤销了判决,但他们担心,可能会再次因为媒体的报道,失去自由。
记者:任梦岩 肖源
实习记者:邓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