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禁令下吃喝转入“地下”:不吃公款吃老板

发布时间:2015-05-25      来源: 中国网    点击:

资料图

5月18日,新华网上的《纪委“20禁”叫停“饭局也疯狂”》一文刊载,吉林省纪委以“20禁”的形式划清饭局红线,不只为管住贪吃的“嘴”,更是要管住不老实的“贪腐之手”,得到网友点赞。

在正风反腐的高压下,“饭局”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对此,专家指出,治理违规饭局应当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1 禁令之下吃喝歪风转入“地下”

今年以来截至4月30日,福建省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涉及违规公款吃喝的有74起、147人,在通报的9类问题中排第二。这组数据在全国则是765起、处理1044人,在通报的9类问题中排第五。中央纪委监察部“五一”前夕通报的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中,就有2例涉及违规“饭局”。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不断推进落实,各地吃喝歪风得到有效遏制。然而仍有一些“吃货”官员们管不住自己的嘴,“不吃公款吃老板”、“不进会所进社区”,这些所谓的“企业食堂”、“家宴”的奢华程度丝毫不亚于豪华会所。

新华社曾报道,安徽某镇政府食堂分上下两层,一楼为职工食堂,二楼则“别有洞天”,分布着几个包厢,其中最大的一个包厢里的大圆桌可满足20人聚餐,上有豪华顶灯,旁有茶座、棋牌桌,与饭店酒楼高档包厢无异。

“如今一小部分公款吃喝还变成‘网上订餐’,利用互联网快捷消费,一方面逃避监督,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更多消费选择。”四川省青神县纪委干部邓明业说。

福建邵武、江苏溧水、广东开平、云南罗平等地纪委工作人员也透露,部分违规饭局已经出现“让走得近的企业主或者家属出面接待”、“转入居民小区或私人别墅”、“转移至相邻县市”、“有心人聘请高级厨师做高价私房菜,以慰问领导、关心领导身体为由送餐”等变种。

福建省三明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张兴森在检查中也发现,“一些人吃饭不敢开税控发票,全部开成定额发票,分解入账报销;或是将吃喝费用开成办公用品发票,化整为零在单位财务报销;有的甚至将超出预算的招待费在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其他公务消费科目中列支。还有些市(县)直部门、乡镇接待单、菜单、发票‘三单不全’,接待时间、人数、工作事由、接待领导、陪餐人员、费用等都比较含糊,资金实际用途很难说清”。

有专家指出,面对红线,违规饭局仍禁而不止,这表明一些党员干部还没有绷紧纪律这根弦。

2 “饭局”背后的博弈

浙江省丽水市划定“20类不准参加的饭局”后,舆论开始热议党员干部哪些饭局不能参加、如何分辨等问题,对这“20类”有赞同也有质疑。随即,杭州市纪委提出党员干部可提前问清谁买单、和谁吃、在哪吃三个问题以防身陷“饭局门”。云南省晋宁县纪委工作人员结合案例介绍认定大吃大喝的“四看”以及规范领导干部私人请吃的“三约束”。吉林省纪委监察厅也列出了公职人员不准参加的“20类饭局”,其中包括上下级之间搞互相吃请、同城之间安排公务用餐、接受基层单位吃请等,引起广泛热议。

“定调子”、“砸盘子”、“限圈子”,显然会让一些领导干部感到不自在。有媒体指出,警示越多,边界越明。随着各地纪委铁面执纪,八项规定深入人心,在各地建章立制的探索中,领导干部饭局的“红线”愈加清晰,公职人员“八小时之外”的“戒尺”也更加明确。

不少网友在纷纷点赞饭局“红线”清晰化的同时,也指出“治饭局不能止于‘红线’清晰”、“惩治公款饭局,不如管好政府‘钱包’”等,认为倘若不健全相应制度,仅划明“红线”显然只能吓住一部分,仍有胆大者会顶风作案;不是没有红头文件,也不是没有严格纪律,而是缺乏严厉惩罚机制,要让饭局“红线”成为纪律的“带电高压线”。

违规饭局屡禁不止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表示:“一是社会、官场生态的问题。很多干部参加饭局是为了混圈子、攒人脉。二是公共伦理中对公款和公权的意识还未到位。公款再少,一分一毫也不能滥用;公权再小,一时一刻也不能任性。如果认为公款吃了喝了只要没装进兜里就不算腐败,久而久之就会把附着在上面的灰色利益合理化。三是财政监督、三公经费公开相关制度欠账较多,客观上为违规饭局提供了土壤。四是政商关系需要纠偏。从已经查结的案件来看,基本上‘老虎’背后都有相对固定的老板。很多饭局做的是什么局?就是官商勾结、寻租设租、权钱交易的局。”

3 解决饭局问题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公款动不得!如果通过进一步规范财政相关制度可以挡住向公款张开的贪嘴,那么又该如何规范其他非公款消费的违规饭局?

杭州提出的“三问”建立在自律基础上,是给主观上不想违规吃喝的党员干部支招,那对有些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想问”、“不去问”、“心知肚明违规却以问不出搪塞”的怎么办?

吉林列出“20类不准参加的饭局”对一些干部是警示和提醒,但这种列举式的禁令又要怎么应对层出不穷的变种“饭局”,这“20类不准”在实际操作中会否存在认定难的问题?

治理违规饭局,各方支招,同时也各有担忧。

“比如吉林列出的‘20禁’中的第6个‘不准’是不准接受村级组织安排的吃请。”江西袁州纪委干部李勇平分析,“但是有的就安排到村组干部家里宴请,年底了到村里结算,一旦被举报调查,就说是村组干部个人请吃饭,这就很难认定。”

当然,也有担心管得过细可能会影响干部的正常人际往来。

“具体到会否影响干部正常交往,‘20类不准’提出的是一个原则,主要是防止利益冲突,不能孤立去解读具体哪一条。”高波表示,“总体上来说,这些做法是新的探索,把抽象纪律要求具象化了,给领导干部的饭局列出负面清单,应该给予肯定。”在他看来,这些做法相当于“红绿灯”,既能提醒干部哪些不能碰、不能干,又能对社会交往文化、人际关系、政商关系起到一种微妙的引导作用。

高波建议,治理违规饭局,除了首先要完善财政制度,从根本上还是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只要是有党组织的地方,都应该把公款吃喝这些‘小事’当做管党治党的大事来抓,当成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百米’的现实载体和有形抓手。八项规定之所以有效,就是把主体责任具体化、具象化、行为化、对象化。因此不能小看一顿饭、一杯酒、一包烟,这才是真正的抓根本、抓根源”。

“当然纪检监察战线也要调整执纪观。从监督责任来讲,反而要抓‘最先一百米’,抓早抓小、动辄则咎,赶在事情从量变到质变的前端,防微杜渐。”高波表示,“回到吉林等地这次出台的新规,那么有了制度,就要把与制度相关的所有环节全部放到公众监督下进行,让其成为高压线,让大家内心深处真正戒惧。”(叶水江 张碧玉)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