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李 拯:央企反腐要铲除“个人化”

发布时间:2015-06-18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李  拯
 
  央企高管首先是党的干部,决不是“红顶商人”,党的观念不能淡漠,党纪国法的弦不能松,精神的防线一定要坚守
 
  日前,中央第一轮专项巡视公布中石油等9家单位的情况,引发舆论对央企反腐的高度关注。从公布的情况来看,尽管问题表现形式不同,但“个人化”可以说是央企腐败的共同特点。一方面是国有资产的“个人化”,无论是吃里扒外、充当掮客,还是形成家族式利益共同体,结果都是蚕食、围猎国有资产;另一方面是用人权力的“个人化”,从任人唯亲、带病提拔,到近亲繁殖、搞“小圈子”,深层症结都是公权私用。可以说,“个人化”程度越深,央企腐败就越是严重。
 
  “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指明了央企反腐与改革的重点。在中央反腐败部署中,今年是央企反腐重点年,将实现对央企的巡视全覆盖。此轮巡视以来,26家央企中已有近20名高管接受调查,铿锵有力的行动,表明了向腐败说“不”的坚强决心。
 
  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旦异化为个人私产,其危害不言自明。一汽集团原董事长徐建一的小舅子轻松获得“很多最赚钱的线路”,多少民营企业在暗自慨叹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华润原董事长宋林一顿饭吃掉数十万,多少人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一些央企本就享有政策性优势,如果放任公共资源“个人化”,必然进一步扭曲市场环境、损害社会公平。可以说,央企腐败不除,市场难有活力,社会难言公平。
 
  央企是资本、资金、资产的聚集地,规模富可敌国,分支机构众多,稍一染指就能获得巨额利益,监督难度却非常大。资源与权力的双重集中,让一些央企高管如同脱缰野马,在欲望的原野上纵意所如。而在实践中,一些央企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往往只重业务不抓党风、只看发展指标不抓惩治腐败,导致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国有资产的流失在所难免。
 
  在中央巡视组公布的情况中,“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淡薄”被反复提及,这也说明,制度漏洞固然难辞其咎,思想滑坡也是重要因素。一些央企高管认为央企是财政重要来源,自己待遇高一些,吃喝多一些,坐驾好一些,没有关系,于是心安理得地蚕食国有资产;更有甚者,把国有资产当做免费午餐送出去,“一个电话一个眼神一次艳遇就奉上了”。央企高管首先是党的干部,绝不是“红顶商人”,党的观念不能淡漠,党纪国法的弦不能松,精神的防线一定要坚守。
 
  巡视利剑气贯长虹,治本之策还是做好“破”“立”两篇文章,正如中央强调的,国企反腐必须与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反腐是为国企改革扫除路障,改革则是为央企反腐正本清源。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正是这一治理思路的体现。如何在央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如何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如何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这既是反腐的命题,更是改革的课题,只有反腐与改革双管齐下,才能彻底防止国有资产的“个人化”,为央企做大做强夯实根基。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李 拯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