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从“老纪检”的肺腑之言中干部们听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5-06-21      来源: 感谢雨子墨投稿    点击:

宿迁市宿城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徐保明是一位“老纪检”,在纪检监察一线干了18年,先后查办了宿城区判刑最重的村官李某某受贿案、涉案金额最大的沈某某贪污侵占案、社会影响最坏的姚某某腐败案,多次承办上级交办的疑难案件,参与组织突破大要案2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取得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彰显了正义和担当。(6月18日  新华网)
一位“老纪检”在纪检监察一线工作了18年,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又听到了什么呢?那我们就来看看和听听有些啥?  
在一般人看来,纪检监察部门是个神秘的机关,纪委作为监督干部、查处违纪干部的部门,正是在这个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下,首先对于纪检干部来说,那就得“打铁需要自身硬”,因此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个人的自身修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位老纪检就在他的从政之路上给我们干部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正是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使得他在反腐败这场斗争中站稳了脚,并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坚持了18年。
“宁愿听干部怨声,不愿听到牢里哭声”。徐保明说,纪委是党员干部的“保护伞”,他最大的希望是,纪委有一天可以不再有事忙,因为党辛苦培养的干部最后却沦为阶下囚,也是组织的巨大损失。言外之意,就是纪委要做好本职工作,做好党员干部的“保护伞”,因为党和国家培养一名干部确实很不容易,确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付出很大的代价,一旦干部落马,那就是巨大的损失。
“我们用纪律审查的‘细筛子’筛出问题,然后,‘该打针的打针,该喝姜汤的喝姜汤’”,透过这样朴实的话语,从中听出他的语重心长,耐人寻味。也就是说纪委对干部的保护应该是充当保护墙,就是坚决在干部的清白和腐败之间竖立起一道坚实的墙,在日常工作中,一要加强干部的教育预防,通过思想教育、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打好预防针,让每一个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自身,明确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敢做、什么不敢做,对腐败心存畏惧。二要强化督促检查,如果说教育更多是一种思想上的提醒,那么督促检查就是行动上提醒,只有严格的查处才能更好的达到警示效果,让一些有腐败苗头的干部能够悬崖勒马。只有这样才能阻断干部走向堕落、腐朽之路,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这才是对干部真正的保护。
老纪检说:“锥子不能两头尖,既然选择了纪检事业,脑子里就不能有发财的念头,与民争利的事情更不能干。”在这里,我们读出的是:作为一名纪检干部,要具有更加忠诚和担当的使命感,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才能成为“人民的公仆”,才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的为民解困,为党分忧,才能获得党和组织的认可,群众的尊重,坚持无私的情怀,才能更好的维护纪检监察干部的清正廉洁的形象。
另外,我们也看到,在当前这个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和“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高压态势下,正是这么多年纪委干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党风政风明显改进,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但是这离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要求还很远,反腐败任务还很艰巨,还需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细细品味老纪检的话,包涵诸多深意,从话语的字里行间,既有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告诫提醒,更充满着无尽的关爱与反思。不知从“老纪检”的肺腑之言中,干部们你们还听到了啥?(文/雨子墨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