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求是驳“反腐抑制消费”论

发布时间:2015-07-17      来源: 我们都是纪检人    点击:

 

 

核心要点:

  ■反腐败能杀灭经济发展中的“病毒”,形成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大量事实证明,腐败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蛀虫,是破坏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定时炸弹”。规范了权力的界限,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利于促进良好政企关系的形成。

  ■反腐败矫正市场信号和市场秩序,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事实证明,反腐败打击的是公款和寻租消费造就的“虚假繁荣”,并没有抑制关系民生的正常消费,反腐败的强力推进,使那些肆意妄为干预市场机制的行政行为得以收敛,政府权力回归本位。

  ■反腐败倒逼市场主体发展创新,使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不断增强。只有零容忍地反腐败,才能切断歪路、邪路,矫正市场主体发展的路径选择,让企业摆脱不正常的政商关系,回归市场本位,转向依靠创新、依靠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内生发展道路。

  ■反腐败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只有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快清理政策性腐败,才能在更深层次上扫除改革障碍,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巨大成绩,有效净化了我国的政治生态,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可谓大得党心、大得民心。但是,面对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严峻的新情况,有一些人认为反腐败“过了头”、“阻碍了经济发展”。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迷惑性,任其扩散会对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形成干扰,会对正确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形成干扰。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反腐败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关系呢?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换挡减速,有其内在逻辑和客观原因。从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来说,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在未来长时期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适当降低经济增速,借此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优化升级,有利于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这一时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种时间上的重叠,导致一些人将二者错误地联系起来,得出一些错误认识,抛出一些错误言论。如有的人认为,反腐败“抑制消费”,是为经济发展“添堵”,烟酒、饭店、礼品等行业不景气就是证明;有的人认为,反腐败妨碍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干部怕犯错误,不想干事、不敢干事,耽误了经济的发展;甚至有些人还从理论上找根据,追捧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腐败有益论”、“腐败正社会效应论”,片面解读一些西方学者关于腐败问题的相关论述,而无视腐败的消极面和破坏性远远大于所谓的“正面效应”的现实。

 

  在反腐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识始终是清醒的、明确的。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反腐败与推动经济发展是相统一的,经济发展需要反腐败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市场环境,决不能让腐败成为阻碍我们发展进程的“拦路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反腐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正能量已越来越显著。

 

  反腐败能杀灭经济发展中的“病毒”,形成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政治社会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好坏。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腐败是一种古老的丑恶现象,不仅不是发展的正能量,而且是阻碍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这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当前,我国在项目审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矿产资源转让等方面腐败易发多发,极大地阻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败坏了经济发展的环境,还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战略性重点工程质量和信誉,留下诸多安全隐患。权力寻租的结果,终究是少数企业和个人从不公平竞争中获益,而多数守法企业将面临正常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发展处处受限的困难局面。大量事实证明,腐败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蛀虫,是破坏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定时炸弹”。铲除腐败,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反腐败令老虎落马、苍蝇落地,形成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规范了权力的界限,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利于促进良好政企关系的形成。这能够有效减少企业发展、个人创业的各种干扰,减少发展的风险,促进企业发展内生活力加速释放。

 

  反腐败矫正市场信号和市场秩序,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而价格信号又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价格信号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必然错误。那些认为腐败“抑制消费”的人,罔顾我国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的事实。事实证明,反腐败打击的是公款和寻租消费造就的“虚假繁荣”,并没有抑制关系民生的正常消费,这实际上恢复了理性正常的市场需求,纠正了歪曲的市场信号,为市场功能正常发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反腐败的强力推进,使那些肆意妄为干预市场机制的行政行为得以收敛,政府权力回归本位,长期以来政府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将逐渐扭转和矫正。这不仅能够防止寻租腐败,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

 

  反腐败倒逼市场主体发展创新,使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是靠关系,还是靠创新?当腐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很容易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形成以腐败牟取政策和经营便利的错误观念,形成以走关系、输送利益获得权力“保护伞”的思维定势。如果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追究,相比创新所需要的投入和承担的风险而言,通过各种“公关手段”来投机取巧、迂回获利,显然是推动企业发展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效益更高的一种“优先模式”。在一些资源和传统行业,某些企业的“主攻方向”不是转型创新,而是希望继续借助潜规则、贿赂买通等办法,来套取项目资金、获得特殊待遇、排挤竞争对手、攫取非法利益,损害的是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企业形象,损害的是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如果不能持续大力反腐,必然造成市场主体对未来发展的错误预期,把权力变成落后产业的保护伞,影响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道路选择。而对于那些创新创业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腐败的环境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创业、经营和融资成本,使他们遭遇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严重挫伤其发展积极性,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只有零容忍地反腐败,才能切断歪路、邪路,矫正市场主体发展的路径选择,让企业摆脱不正常的政商关系,回归市场本位,转向依靠创新、依靠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内生发展道路。

 

  反腐败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就难以推进。腐败的背后,往往有不正当利益的身影。这种不正当利益的实现,靠的是权力寻租;这种不正当利益的保护,依赖于权权相护。只有坚持不懈反腐败,才能冲破这种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改革扫清障碍,为发展增添动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借政府名义出台维护集团或部门利益的决策措施,如一些产业规划、项目建设、土地开发利用、要素市场交易规定,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巧立名目、堂而皇之地成为红头文件,成为牟利谋私的工具。这些政策性腐败隐蔽性较强,扭曲改革方向严重,对改革信心的损伤破坏力很大。只有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快清理政策性腐败,才能在更深层次上扫除改革障碍,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步伐。(来源:共识网)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