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铲除群众身边“四风”不仅需要决心

发布时间:2015-09-01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中秋节、国庆节前后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坚决防止“四风”反弹,欢迎广大群众和网民继续通过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反‘四风’一键通”举报反映身边的“四风”问题,特别是违规收送月饼节礼、违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违规发放津补贴等问题。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中央纪委有关部门将认真核实处置。(8月3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中秋节临近,节日的喜庆氛围已经开始浓烈起来,但细心的公众总能敏感的闻到喜庆氛围中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忧虑。不只是群众担忧,作为执纪监督问责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更为紧张,又一人节假,官场“四风”会否卷土重来?甚至卷土重来是必然的,只是会以何种形式回潮?随着商家开始在实体站和网站货架上推出各类令人目不暇接的中秋礼品,各地的纪委也开始绷紧“神经”、睁大“眼睛”,异常警惕对注意着商家与官员的一举一动甚至两者的互动。
“四风”之害其祸极大,一则破坏节假日原本喜庆的氛围,让节日变得世俗、充满利益污垢,成了一些官员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违规发放津补贴、收送礼品的“挡箭牌”,令人无限回味的节日的传统本真味道荡然无存,这也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侮辱和破坏。二则败坏党风、政风、官员作风,让官场乌烟瘴气,让党政形象在群众心中大打折扣,让党群干群关系日渐疏远。更令人担忧的是,官场的不良风气也渗透民间,污染纯朴的社风民风,玷污崇高节约的民族传统精神。三则“四风”横行,用的可是公款,浪费的是国家公共资源,受损的是国家和群众利益。如果任由“四风”肆虐,就是在让“官鼠”“蛀虫”不断啃蚀党的执政之基。
“四风”多发生在群众身边,造成的恶劣影响自然极大。但为何以中纪委的强大决心、以群众的深恶痛绝却屡禁不止、屡打不灭呢?如果仔细分析,就能发现。一是“四风”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而这隐蔽性又多借助于节假日的喜庆性、群众性,将“四风”行为隐藏于群众活动当中,极难侦察发现。二是,执纪监督的力量远没有延伸至群众身边各个时间和空间范围,让“四风”有了各类形式的“避风港”。三是群众的监督固然可贵,但尚属于分散性的力量,没有建立起成体系的监督力量,未能与官方的监督力量形成互动和合力。四是,执纪监督问责机构存在“灯下黑”,虽然这类现象极少,但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通报中,仍能发现不少落马高官有任职纪检系统的经历。
铲除群众身边的“四风”不仅需要决心。事实上,十八大以来,每逢节假日,中纪委无不释放从严执纪的强烈信号,表明从严纠正“四负”的决心,动用可类手段、利用可各种途经,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反“四风”。但现实无情的告诫执纪监督者,以“四风”之顽固,光有决心是不够的,必须多管齐下,给“四风”把准“病脉”,找到“病根”,开出“良方”,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反“四风”有否彻底坚决关系人心向背,必须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一是不断加大反“四风”从严执纪力度,抓早抓小,决不姑息。二是构建完善监督体系,将更广泛群众和媒体纳入对“四风”的监督之中,让“四风”无处遁形。三是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反而典型警示教育,让干部思想戴上“禁锢咒”,让干部意识到必须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当清白官、做老实人,夯实政治纪律底线、强化自律自戒意识、增加对权色利益诱惑免疫力。




































     作者: 伍文胥
联系电话:
13458011077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邮箱:621114
邮编:wugw5.ok@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