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根治干部不作为要靠什么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法治周末 点击:
次
为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去年开展了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的首次全面大督查,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而对不作为的领导干部进行督查问责余凯
近日,媒体公开了国务院第一次大督查的处置结果。经监察部审核,辽宁、吉林、安徽、福建、四川、甘肃、青海7省对59名干部在审批、决策和监督等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懒政怠政、失察失职渎职等不作为问题,给予相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个别违法者受到刑事处理。其中涉及地厅级5人、县处级20人。
为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去年开展了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的首次全面大督查,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而对不作为的领导干部进行督查问责,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复杂多变的情形下,督查问责首先展现了本届中央政府执政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有利于督促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恪尽职守,确保“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在强力反腐的大背景下,督查问责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推动干部工作作风转变的同时,也有利于廉洁政府的建设。督查问责也有利于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弊,从而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
其实,在这次大督查处置结果公布之前,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国务院又组织开展第二次大督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当前干部不作为的问题凸显,需要国务院三番两次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督查。
实际上,这首先是由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作祟。某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为了自己所在的地区或部门利益,选择性地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于己有利的政策就认真执行,对己不利的政策就不认真执行,甚至是阳奉阴违,敷衍塞责。
同时,某些干部的服务观念不强,勤政意识偏弱。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的干部因为害怕担责而奉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处世哲学,有的干部则因“灰色收入”大减而缺少干事的动力。
此外,监督不力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十八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受到的监督有了很大的加强。但由于我国政府层级多,机构设置繁,法治建设也不够健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痼疾还没有得到根治。
干部不作为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尚不完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干部不作为会导致财政资金沉淀、政府投资项目拖延、土地闲置和重大民生项目落实不力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根据同样的道理,干部不作为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会造成特别重大的损失。比如说,发生在天津的“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相关政府机构的领导干部不作为、监管不力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而从政治上来看,干部不作为造成了政策链条的“肠梗阻”,民众享受不到政策落实带来的红利,损害了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损害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要治理干部不作为,国务院开展的大督查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我们国家这么大,政府机构这么多,都要由国务院来进行督查,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根治干部不作为这个问题,只有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这其中,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权力对社会的控制和干预。还要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实现央地关系的法治化。
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大对本级政府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媒体和人民群众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利也是治理干部不作为的有效措施。这就需要加强党纪监督和行政监察,坚决查处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作者系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