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慎坤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京主持召开关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座谈会,与会者称,王岐山在会上打断了专家“尊敬的王书记”的发言,要求少说客套话,少用讲话稿,让他们敞开讲,说真话,因为“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更何况大家提的各种意见?”
王岐山在中国官场可称之为传奇式人物,他的个人魅力,他的率直性格,他的风趣幽默,赢得了包括海内外媒体的一致认同。1979年底,31岁的王岐山从陕西省博物馆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从事“老本行”研究,在他完成《辛亥武昌起义人物传》和《民国人物传记》的编纂工作后,突然对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不务正业”地写起了经济学方面的论文,研究资金和预算。这些文章被一些领导看到,王岐山的命运从此发生转折。
1981年,随着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一纸调令,王岐山彻底脱离历史,开始从事极具现实挑战性的农村政策问题研究。1988年,王岐山出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开始了“金融家”生涯。从这里起步,他又实现了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前身)副行长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人生跨越,历时仅4年。
如果说二十多年前是他选择了历史的话,这一次,却是历史选择了他。中国金融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再次把王岐山这个名字推到了前台。
1998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中国内地最大的窗口信用公司——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广国投)因严重资不抵债被中国政府宣布破产倒闭。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国际金融界。此前,广国投及其下属三家子公司在没有得到政府担保的情况下,向境内外多达一百多家金融机构大量借贷。后经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审计,广国投总资产214亿元,总负债361.45亿元,资不抵债 147.45亿元。这其中,境外债权人数超过130家,金额近160亿元。
1998年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关闭广国投。并决定:对广国投登记的境外债权人和自然人债务予以优先偿还。然而,在广国投的全部债务黑洞被完全掀开、债务规模远远超出中央政府最初预料之后,为了严肃整饬金融秩序,中央政府痛下决心,决定让广国投彻底破产,以儆效尤,并按照国际通行的破产做法,对所有债权人一视同仁,不再对境外债权人的债务予以优先偿还。这意味着,这一百多家境外债权人将自食苦果,其贷给广国投的巨额资金将血本无归。
这一决定宣布后,世界哗然,广东省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国际压力,很多境外债权人更是大为不满,甚至扬言要状告中国政府。一场事关中国政府信用的危机在全世界蔓延。在此紧急关头,已在金融领域初露锋芒的王岐山被紧急任命为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全世界的金融界都在关注着王岐山,而王岐山深知此次困境非同一般。首先,长期以来,很多外国债权人认为,借给广国投的钱,就是借给广东省政府的钱,应当属于一个国家的“主权债务”,政府最后应当负责偿还。此前,中国政府在处理中国农村发展信托公司破产案时也是优先偿还外国债权人债务的。其次,广国投债务规模之巨,债权人数量之广,前所未有,几乎囊括了当时国际最知名的金融机构,影响极其巨大。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国际信用,给中国企业日后的国际融资带来严重消极影响。
面对复杂形势,王岐山采取了一手硬、一手软、当硬则硬、当软则软的策略和方针。王岐山抵达广东后,一方面,态度坚决地表明“中国政府对广国投破产的处理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中国政府不该也不会替广国投还债”,“境外债权人如果愿意打官司,我们将奉陪到底”。
另一方面,王岐山耐心做好说服工作,向债权人反复解释:“广国投的信用,既不是主权信用,也不是一般的企业信用,这种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过渡信用,可以称为‘窗口公司的信用’,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窗口公司信用’的内涵,早已悄悄发生变化,政府背景早已被稀释,接近于零。”而且,中国政府对广国投依法实施破产,正是为了整饬信用环境,严肃金融秩序,真正按商业规则办事,为外资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王岐山的努力没有白费,多数欧美债权人最终与王岐山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广国投的破产说明,中央政府决心严厉处置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致力于金融改革,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中国防范源于国内的金融风险,对其日后在中国的投资会更加有利。
2003年2月28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布:历时4年的广国投破产案已经审理终结,广国投的破产清偿率为12.52%。至此,这宗建国后最大的国企破产案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王岐山以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不仅捍卫了中央政府的立场和威信,也避免了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界信用等级的恶化。
事后,在总结这一“经典案例”时,王岐山把广国投破产案这一重大决策比喻为“揭房顶,开窗户”之举,为全面化解金融风险“杀开了一条血路”。
2002年11月底王岐山再度“出山”,到“天涯海角”海南任省委书记。王岐山显然负有收拾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遗留下来的“烂摊子”的使命,以挽救这个经济持续10年低迷的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的官员对王岐山记忆犹新,王岐山说话铿锵有力,很少套话、大话,总能切中实际和要害。他告诫海南各级官员,可持续发展是海南的生命线,在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上,一定要死死抓住长远利益,不能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在解放思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不能“发烧”。
2003年1月18日,时任海南省政协委员的林业局干部刘福堂在省政协会议上宣读《我省毁林案屡禁不止原因及对策》的提案。省委书记王岐山听后神情激动,右手高举发言稿,说道:“我有点坐不住了,这是个很大的事啊!”王岐山厉声说:“谁再破坏海南生态环境,我跟他玩命!”“生态是海南人民的生命线,是海南经济发展的前提,海南人做一切事情首先要考虑到的就应该是保护这优越的生态环境。”王岐山要求全省所有厅局县市的领导人按照这个思想检讨各自的思想和行为。省委书记的破例发言引发了热议。
到任海南仅仅只有5个月,王岐山没有显赫的政绩,但留下了极佳口碑,他的有关思路对海南也十分重要。王岐山离开了海南,给海南留下了一幅远景。尽管这幅远景没有经他手描绘而成,也许将成为他为官一生的遗憾,但是那幅画的精神与理念还留在海南人民心中。
2003年3月,王岐山再次临危受命,赴北京迎战户SARS。上任后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句“军中无戏言”,就使人们感到新市长的果敢与坚毅,他的自信、坦诚、务实也得到外界的普遍好评。
4月下旬,每天上百例的新发病例揪着王岐山的心,他坚定不移,“一定要断切感染源!”到了5月上旬,局面已有改观。5月8日,王岐山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一行时表示,北京在抗击SARS的前一阶段工作以高收治率为主,稳定了民心,下一阶段工作将以救治和防控为中心。王岐山还在北京市政府专门开辟了世卫组织专家办公室,请他们与中方人员共同改进目前的信息生成、报告和分析模式。
王岐山从经济领域转战治理腐败,显然又是一次新的跨越,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实际上领率中纪委最合适的人选非他莫属,他的清廉,他的耿直,他的敢言,他的魄力,用于治党,远胜于治理经济。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经济发展,即使GDP每年按照7%的速度增长,未来十年翻番的目标也很容易就能实现。然而腐败问题特别是党内腐败对共产党肌体的侵噬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如何没有非常铁腕的政治人物靠制度未惩治腐败,不仅党心民心焕散,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将丧失殆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正是善于听取谏官魏征的不同意见,因而开创了“贞观之治”。古人尚能如此,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各级领导干部如何虚心听取人民的意见,如何正确对待人民的骂声,如何接受人民的批评与监督,对王歧山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是他愿意倾听,他还必须要求所有党政官员同样以兼卑的态度接受人民的批评与监督,这个国家未来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