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警惕“扶贫工程”成为“腐败工程”
发布时间:2015-12-10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河南审计发现,2010年至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蓝领班”培训贫困学生7.44万人,有近半数属于编造虚假身份和培训信息,套取扶贫资金近亿元。
对此,河南省审计厅厅长刘荃说,省扶贫办委托3家会计师事务所对涉及的141家培训基地的
37120名“蓝领班”学员进行了核查。截至目前,已责成相关市县收回10家培训基地套取的补贴180.4万元。(澎湃网
2015年12月08日)
“扶贫攻坚”将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已经是全党、全国的一项共识,中央和地方也相应的制定了实施计划,同时也配套了相应的资金,然而却有人打起了这项资金的主意,以为“发财的机会到了”,于是乎某些人绞尽脑汁,申报项目,获取资金,最后再如何消化,这些人已经开始“提前谋划”了。
亦如“蓝领班”培训生造假事件反映出来的一样,扶贫项目的申报的确存在一些漏洞与问题,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最后“扶贫工程”变成了“腐败工程”,既破坏了扶贫大计的实施,又损害了政府公共形象,也带坏了一批党员干部,造成了负面影响还远不止这些。其实不特在国家战略实施的时期,一般时期同样有这样的事件,通过虚报项目骗取国家资金实不算新鲜手段,但将手伸向扶贫资金,确算得上是“罪加一等”了。
不可否认,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扶贫的态势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对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资金也是十分充裕的,但扶贫中的腐败问题屡禁不止,如何预防扶贫工程中的“蛀虫”,则需要我们更多思考、拿出对策,未雨绸缪。
扶贫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所以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政府可以提出意见,切忌以行政决策代替行政指导,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可持续发展,着眼长远,盲目的上项目不可取,避免“民生工程”成为“民怨工程”,此其一。其二,扶贫部门不能做“甩手掌柜”,只书面审核扶贫项目,还需实地考察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与各地方党委、政府紧密合作,全程监督项目的申报、审核、实施,严格防止虚报项目,骗取资金的行为。其三,纪委部门应该提前介入,监督扶贫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做到“早发现、早调查、早制止”,既是对干部的警醒,也是给群众一个信心,确保扶贫项目做实、做好,给贫困群众带来实际的效益。
全国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必须“精准”意在于扶贫资金项目必须用在“刀刃上”,坚决不允许腐败的“黑手”染指,给群众一个清晰的、看得见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如是我闻)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06353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