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熊召政:张居正大规模反腐后是如何推进改革的?

发布时间:2016-02-19      来源: 爱思想    点击:

  我今天应该是第二次和广州的朋友们交流关于我的《张居正》这部书所产生的影响。张居正这个人是湖北荆州人。大家都知道荆州另外一个名字叫江陵,现在是荆州市江陵县,当年荆州、江陵是一体的。张居正和我们在座大部分人一样,出身寒门,用今天很确切的说法,他是一个小区保安的孙子,他爷爷就是一个保安,是看守大门的。刚才我看到现场电子屏幕的介绍里用了我书里的一段话:“中国知识分子从草根一族,成长为职业政治家的典型就是张居正”。他的才能,我待会儿会跟大家讲,我现在简单讲一下张居正人生的经历。

   他的远祖是跟着朱元璋一起农民起义的一个大兵,大概就像很多老红军到新中国建立以后,就没有办法担任行政工作一样,他的远祖也是这样一个人,就是一个马夫,又是老革命,又是文盲,最后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分封这些有功之人,把他的远祖封到湖北秭归,屈原的老家,在那里封了一个相当于县人武部部长这样一个官职,他作为一个安徽凤阳人就这样来到了湖北姊归。当时他们是世袭官职,有一个规矩是老大世袭,而张居正的父亲这一支下来是小的儿子,小的就要出外谋生,就这样到第四代就离开了秭归,来到了荆州府打工。荆州在当时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天下九州就有一个荆州。当时在那个城里面有7、8个正省级的衙门。所以,打工要往中心城市跑,古今都是一样的。他来到这里就找到了一个在王府守大门的工作,后来他爷爷觉得这样子下去,这个家会没有办法重新发达,就千方百计的省吃俭用培养自己的儿子读书,这就是张居正的父亲,他爷爷的独子张文明。张文明20岁考中秀才,也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然后再考研究生和举人就没有考进去,但是他这辈子做得最好的文章就是张居正。

   张文明21岁的时候有了张居正,张居正13岁就顺利考上了秀才,他考上秀才的时候,他的名字叫张白龟。为什么有这么俗的一个名字呢?是因为他爷爷在孙子出生的头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月亮掉到他们家厨房的水缸里了,然后从水里浮起一只白色的乌龟。后来老头起来到水缸看,果然看到水缸里面有一只白龟。因此,第二天他的孙子出生,就叫白龟。但是,上学以后觉得白色的乌龟不好听,这个字不雅,就把龟改为“圭”,就是美玉的意思,但是音没有改。当时的荆州知府觉得这个神童的名字叫白圭不好听,他说我就给你改一个名叫居正,你将来要居正位,用这样一个名字来勉励他。

   就这样,13岁的张白圭变成了张居正。16岁时,他们父子两个一起到武汉省城考举人。当时一个省有三个正省级干部,一个叫巡抚,主管一个省的行政;一个叫刑案,主管一个省的司法;还有一个人叫学台,主管一个省的教育。三权鼎立是司法、行政、教育。我们所谓的三台长官,抚台、按台、学台就是这么来的。三台会审,虽然都是正省级,还是以掌行政权的抚台大人为最大。三台大人看了这次考试第一名的文章觉得挺好,再把名字揭开一看,叫张居正,说他的文章写得这么好,我要见见这个考生。过来一看是个孩子,全省参考考生中最小的一个孩子。这一位抚台大人叫顾东桥,是有名的江南才子。他见了张居正之后,谈了一番话,非常欣赏这个风度翩翩的少年才俊。他当时就把自己身上的一条腰带解下来送给张居正。他说,年轻人你有学问很好,你将来要为国家承担责任,我这个腰带送给你,是对你的一种勉励,因为你将来不会系这个腰带,你是腰玉之人(明代官员的腰带是分级别的,正省级的干部只能系犀牛角的腰带,而宰相是系玉腰带)。

   这种评价可谓语惊四座,大家以为这一位考生一定会顺利的得乡试的魁首,可是第二天公榜,张居正同他的父亲一样,没有中举。大家很奇怪,顾大人单独接见他,还给他这么高的评价,为什么没有让他高中呢?顾东桥先生说,得杀杀这孩子的骄气,对年轻人不要让他走的太顺利,国家的人才一定要沉稳,如果现在给他很高的奖赏,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就会多一个唐伯虎而少一个魏征。大家知道唐伯虎是有名的风流才子,人家搞艺术的,挺好呀。可是在当时政治家的眼中那是末流,受人尊敬的读书人应当经邦济世。就这样,张居正在13岁碰到一个好的市委书记,16岁碰到一个好的省委书记。就这样,父子两人,两个落榜的秀才,一个37岁,一个16岁,又挑着担子回到了家里。

   19岁时,张居正再去赶考,依然高中,他的父亲依然落榜。说起来很好笑,张居正最后当了翰林,已经成为国家最有名的学士了,他的父亲还在挑着担子去考举人,还没有考上,一直考到62岁。人家说你就认命吧,算了,你有一个好儿子就行了。最后他的儿子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他再不好意思去考了,就这样,他爷爷的梦在儿子身上没有实现,而在孙子的身上实现了。

   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考中了进士,这一榜进士是明代最有名的进士,里面出来很多国家级的优秀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水利专家,就像我们黄埔军校的一期、二期一样,国共两党的优秀人才都在这里诞生。他23岁考中进士,当时朝廷用人有一个制度,就是在每年考取的将近280名进士里面遴选20个人,这20个人不分配官职,而是留在翰林院继续深造。过去留下来的人在民间叫“点翰林”,就是说你这个人被点了翰林就会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在翰林院毕业的人没有到地方当官,他们充当三种职务:第一种是侍讲,就是给皇帝当老师讲课;第二种是待诏,就是给皇帝起草圣旨,在我们今天就是起草中央文件;第三种是检讨,就是给皇帝整理历代治国的得失,编撰书籍。这三种官分别叫讲臣、言臣、文臣,张居正就当了文臣,专门研讨治国的得失,编撰书籍,供皇上阅读。他25岁担任这个职务的时候是嘉靖二十八年,他担任这个工作之后,马上就给嘉靖皇帝写了他治国的建议,希望国家从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因为当时把持朝政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大奸臣——严嵩。他对严嵩看不惯,他说国家非得要改革,我们的吏治很腐败,我们的财政非常困难。但是,历史没有任何记载证明这封上书得到过皇帝的批示,也就是说皇帝没有批示,也没有听说严嵩要整他,我估计这封上书,皇帝没有看见,严嵩也没有看见。

   25岁能够当七品官,想见严嵩还是困难的,因为严嵩是当时的宰相。张居正当了5年文臣,研究了5年的政治,30岁时国事不但没有改变,还在继续恶化。张居正一怒之下请假回到老家,他说我不当官了,要学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心现在受到压抑、受到扭曲,我在京城没有办法呆了,我要回老家。回到老家归隐林下,当时他才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他的心倒是获得了一种解放,但是另外的烦恼又来了,他的父亲那时候还在考举人,父亲一看自己的儿子点了翰林,觉得这是非常光耀门庭的事情,现在一看儿子什么官都没有就回来,在那里玩,他觉得他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第一个是他自己考不上举人,第二个是自己的儿子没有当官。所以,每天见他就长嘘短叹。没有办法,三年以后,张居正又回到京城重新当官。当了2年以后,37岁时升到了五品,就是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学和中央党校这样的一种学校,叫做太学。由朝廷直管的一所学校,唯一的一所大学,不像今天有这么多的大学。在这么一个太学里面只有两个领导人,一把手叫祭酒,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校长,二把手叫司业,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教务长。37岁的他当了太学的教务长,从一个编辑变成了讲臣,专门管理教育。

   当时,翰林院的一把手叫徐阶,他很看重这个年轻人,最后这个徐阶当了副宰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徐阶一直看好张居正,他跟严嵩斗了18年,首先他让严嵩放松警惕,让他觉得自己没有野心,然后再组织自己的队伍,最终出手的时候见血封喉,把严嵩置于死地。政治家做事,有的事情一天要做完,有的事情要用一生去做,有的事情是用五年来做,这个节奏一定要把握好。之前很多反严嵩的人比徐阶的地位还高,因为时间节奏掌握得不好,最终被腰斩,像夏言。夏言当宰相的时候严嵩是副宰相,然后严嵩把他搞了下去自己当了宰相,夏言东山再起又回来反严嵩,严嵩想办法最后让嘉靖皇帝把夏言腰斩。

   当时为了反严嵩,死了很多人,唯一的一个胜利者就是徐阶,而徐阶的拐棍就是张居正。张居正帮助徐阶做了几件大事:第一步,在绊倒严嵩的谋划中,首先是先打他儿子,因为他儿子腐败,先打他儿子来看看皇帝的态度。把他儿子弄下去了先流放,再看看皇帝的态度。流放完了皇帝没有反对,严嵩还在当宰相。第二步,找出证据,说他儿子在流放地怎么怎么样,再想办法把他儿子杀掉,杀掉以后再把严嵩干掉——这个局做了三年。张居正在这三年中,从教务长升到了礼部右侍郎,就是礼部的三把手。过去叫堂官,能够在大堂里面办公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一把手,叫做尚书,二把手叫左侍郎,坐在左边的人,坐在右边的是三把手。这三个人:尚书、左侍郎、右侍郎,在我们今天说来就是党组,这三个人叫堂官。张居正做了三年的五品之后就到了礼部的左侍郎。礼部就是今天的教育部、宗教局、外交部等五个部委合在一起的。如果仅仅是礼部的三把手还不能进入“政治局”内部,三个月后,一纸调令把张居正升到了吏部的二把手,就是管干部的。天官有两个,管官的人,组织部长永远是第一位的;管钱的人是第二位,这两个官最重要。所以,第一是吏部,第二是户部,第三是礼部,第四是兵部,第五是刑部,第六是工部——六部尚书。就这样把张居正放到了第一部的二把手,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在张居正41岁的时候,嘉靖皇帝死了,严嵩这些人都死了。徐阶主持朝政,张居正是他恩师的智囊。他参与了机密,就是起草皇帝的遗诏,明代要改变一些国家的策略,必须等皇帝去世以他遗言的方式诏告天下,我给哪些人平反,我哪些事情做错了,我的朝廷要改革等等这些事。遗诏的起草是张居正干的事,这一年他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把海瑞从牢里放了出来。海瑞是一个愣头青,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是一个血性男儿。皇上一天到晚在那炼丹熬药,把一些道士的地位弄得很高,他就给嘉靖皇帝上书。嘉靖皇帝本来要杀他,但是看到他不怕死,嘉靖皇帝就不杀他,就把他关在死牢里。张居正说,不管他本人的才能如何,他是一个政治的风向标,平反冤假错案要从典型做起,就要从海瑞做起,所以就把海瑞放了。这个平反在民间和官场获得了一些好感,接着再给另外一些反严嵩被杀掉的人平反,大家也能接受,慢慢地就把评反冤假错案的序幕拉开了。这里面有一个事,就是选人这个大事,张居正40岁就掌握了这个学问,41岁就在礼部左侍郎的位置上管组织,就专门平反冤假错案。

   张居正42岁就当了内阁大学士次辅。42岁,在今天来讲感觉有一点不可想象,25岁就一天到晚跟着皇帝,在今天来看也不大可能。他从25岁到42岁,参加工作17年就成了内阁中书,成了今天国务院副总理这个角色,他的权力很大。张居正17年的从政经验,其中有3年回家,他一共当了14年的官,一共当了5个位置:检讨、司业、礼部右司郎、礼部左侍郎、内阁大学士,14年间从一个连科长都不是的一个人变成了国家领导人。但是,跟他共事过的人都很怕他,这个人少年老成得到什么程度呢?他可以整天不说一句话,但是只要说出一句话来,就一定是不可更改的,就是“君子不打妄语”,他就是培养自己职业政治家的做派。他没有当过一天的县长,也没有当过市长,也没有当过市委书记,从社科院研究员这样一个人直接当了总理。所以,我说他是知识分子从政的典范。不一定是说他有过很多的执政经历,他才能获得最好的经验。他一定是从书本上学习,而且对国家最新发展的事情认真研究。由于他研究的学问非常扎实,再加上他的性格,不苟言笑,因此他不可能当风流倜傥的唐伯虎。

   他生在嘉靖三年,嘉靖前的武宗是整个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过度的皇帝。嘉靖皇帝有点胡闹,我讲一个例子看盾他是怎么胡闹。他把一个道士提拔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和宰相平起平坐,这个人叫陶仲文。大臣的使用要陶仲文去看相,让陶仲文去算他的八字,很多人走陶仲文的路子升官,包括严嵩。嘉靖就是这么胡闹。他在位45年,制造了数百起冤案,最大的冤案,就是把他扶上皇位的宰相杨廷和之冤。

   说杨廷和可能大家不知道,他的儿子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叫杨慎,他是一个状元。《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杨慎。杨慎33岁的时候,嘉靖要提拔杨慎当内阁学士,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但是杨慎拒绝了,为什么拒绝呢?因为他提拔杨慎是要把另外一个小人送到高位上去。杨慎说,皇上如果你重用我就重用我,如果重用我是为了提拔这个小人,你就直接用他好了,我拒绝提拔。皇帝一怒之下把他终生流放。所以,在嘉靖的四十五年,国家整个干部队伍和财政情况每况愈下。

   张居正进入内阁之时,这个内阁集中了明代中叶几个有名的政治家,一个是首辅徐阶,一个是副首辅高拱,还有当朝的才子李春方等五个人,这五个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张居正排在第五。这五个人主持国家的工作,内阁就变成了斗殴之地,好像是搞拳击比赛一样,高拱和徐阶互相斗,最后找了一个老好先生李春方当一把手。张居正在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可以就国家的形势改革,而拿出了自己的看法。42岁时,他在新皇帝隆庆皇帝的第二年,1568年,他拿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就是从财政、吏治、国家行政效率、边防的国防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整的文件叫《陈六事疏》,主张国家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他很精心的准备了这个文件,直接交给了隆庆皇帝,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是权力核心的人,不像25岁的时候,尽管跟着皇帝但是说不上话。皇帝读完之后批了7个字:知道了,俱见忠诚。7个字批完了以后就没有下文了。皇帝这一年是32岁,比张居正小10岁。这个皇帝也是在多年的煎熬之后刚刚登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他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魄力来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他是过一天算一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在家是排行老三,老大很小就死了,就是太子。老二和老三,这两个人究竟谁接皇位,老皇帝不表态,后来老二也死了,他就是真正的储君,这是自然淘汰法。但是,皇帝还是不立太子,坚持不在法律上把他肯定下来。中国的事情,如果在法律上没有肯定这个事,这个事肯定就会有变数。所以他就很着急,又不敢说,又见不到皇帝。冬天取暖费不够还得找严嵩走后门,送钱给严嵩,叫严嵩给他多批一点经费。为什么不立太子呢?因为道士陶仲文给皇帝出的馊主意,说你不能立太子,你要长寿的话要注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二龙不能见面,立了太子就是小龙,你是老龙,小龙出生老龙就得走人,就是会克老龙,二龙见面就会折你的阳寿。皇帝觉得这个说法对,所以就没有立太子。他长期在这样一种很焦虑的状态下生活。张居正是他的老师,教他文化也学不进去,人过了20岁学习也很困难,学不进去就每天喝花酒、玩女人。从20岁玩到30岁,这10年就把他的胚子搞坏了,他再也没有大的志向。10年之后,他30岁的时候,别人突然告诉他能接皇位了,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下来了。隆庆皇帝想到的是用更大的权力来使自己快乐,而不是让国家走向富强。所以,张居正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又一次落空。由于玩得太狠,4年之后隆庆皇帝中风而死。此时他的太子只有10岁,张居正也是这个小太子的老师,这样一来高拱利用小太子妈妈的力量,就是李太后的力量顺利的当上了宰相,他48岁时终于走到了权力的巅峰。这个时候他面临的是主少国疑,皇帝年幼,国家又是一个烂摊子。

   关于张居正的品德,有人说他是朱温、王莽,骂他跟小人为伍,因为他面临着两个人不能得罪,一个是大太监冯保——能不能见上小皇帝,冯保不传圣旨你根本见不到皇帝。而且见到了这个皇帝,皇帝听不听他的话,还有一个妈妈在那里,妈妈不让小皇帝听你的话,你也没有办法。所以,一个女人,一个太监,都是他改革的同盟军,后人称为“权力铁三角”。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他不但养,还把国家的命运让这两个人共同承担。

   制定改革的方案不难,关键是这个方案怎么去实施,因为天地有变数。像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你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可以死掉,你就不要国家苍生了吗?君子讲气节,你耻与小人为伍,你把苍生丢哪儿去了?当政治家和当好人、当清流是不一样的。所以,张居正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如果这个国家富国强兵的理想能够实现,他躺在地上,谁在他身上拉屎拉尿、踩他、弄他都无所谓,“知我罪我,在所不计”。是的,历史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他身上拉屎拉尿。

   政治家这样一个气魄是很难做到的。他上任的第一天,晚上回家把他家的6个儿子、仆人、管家找到一起开了一个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现在当了宰相,你们不准跟任何政府公务员打交道,不准收他们任何的礼品,也不准谈论国家大臣。如有违反,我知道以后一定惩处。第二天上午,在他首辅办公室里面给北方的大总督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说,我何德何能坐到了这个位置上,我坐到这个位置上我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我有这个位置就能实现我富国强兵的理想,对国家施以改革。我知道改革是非常非常艰难,但是我做好了准备,哪怕所有的明枪暗箭朝我射来,哪怕所有的陷阱在前面等着我跳,我在所不惜。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起有一次香港请我去演讲,有一个记者问我,张居正的这封信,你是不是根据朱镕基总理讲的话是编的?我说这一点可以现在就告诉你,你去看《张居正》全集,470多年前在隆庆六年的阴历5月26日写的这封信,我只不过把他的信重新搬过来让你们知道而已。他就是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来推进改革。

   当时,推进改革的难度和代价有多大?一天,张居正把皇帝请来了,他选了三个折子:一个是山西的一把手写了一个折子,说在运城的哪一个县有一个男人有一天晚上突然变成了女人。第二封是南昌市政府上了一个折子,说我们这个衙门里面有一个假山,有一天我们上班的时候看到这个假山在往上长,大家都在看稀奇,长到二尺多的时候大家一喊“这个山在长”,这个假山听见以后就不再长了。第三封是无锡市政府写的,说有一块田,稻秧都长得很好,后来那个田往湖里跑,听到人们的叫喊忽然就不跑了。那个小皇帝听到这个折子说真好玩,天底下怎么有这么多好玩的事。张居正很严肃地说,皇上,你身居九五至尊,你知道皇帝应该怎么做吗?你任命的这些政府的官员应该做什么?

   张居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嘉靖皇帝就喜欢看这些折子,喜欢看一些编得好玩的东西,证明他领导的这个地方到处出现一些好玩的东西,都是老天给的。这些官员在这种路上走了几十年,因此新皇帝上任他们依然乐此不疲的按照老皇帝的喜好,跟小皇帝这样玩。这时,听张居正这么一说,这个小皇帝就不吭气了。张居正说,我们朝廷任免一个官员管理一个地方,是要让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得到实惠,皇帝的恩泽,要通过这个官员传递给老百姓。官员一天到晚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国家没有人管理。我现在通过调查知道,皇帝的圣旨离开北京城门就没有人管了,不要说到达边疆,京城十里之外皇帝的威信就不存在了,所以改革首先就得改这个。

   张居正后来怎么弄呢?他让每一个官员写述职报告——在隆庆皇帝六年你做了什么?你做了哪些有益于朝廷的事情?你做了哪些有益于百姓的事情?哪些事情没有做,必须有统一的表格,要吏部制作,每个人都要汇报。四品以上,相当于我们副省级以上的干部直接跟皇帝汇报,正厅级以下到县团级以上的就给组织部汇报,每个人都要汇报,然后决定他的去留、升迁或者降级使用。

   首先从中央衙门做起,因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央的衙门都管不好,你还管什么地方?就这样,规定2.6万干部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这个任务。副省级以上的说是让皇帝来看折子,但是皇帝还不认识字怎么看呢?全部都是张居正自己来看,然后组织检查组和评审组,3个月裁了6千人回家。宣布回家的时候,人家真的要挖张居正的祖坟,那么多高级干部混了一辈子,到你这儿来什么都不是了。而且他还有一个特点,回家就是回老家,不是说你在北京做官就可以呆在北京,你是福建的就得回福建,是江西的就得回江西。为什么呢?因为把这些人贬职了他不回去,他每天在这里静坐怎么办?所以就得让他们回去让地方政府管理。有一次我在一个地方讲张居正,有一个听众就跟我讲,你说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可是我觉得他是一个大奸臣。后来我通过交流才知道,他的祖上就是当时被革职回家的一个副部长,他的祖上临死之前立了一个家训,世世代代都要记住张居正是奸臣。所以,改革的成本,一个是国家的成本,一个是改革家自己的成本,国家付出的成本是由改革家来承担的。所以,一项有利于老百姓的改革,必然会损害一些权势人物。

   另外,开除了这么多干部,要用什么样的人呢?张居正就树立了一个标杆,他让所有的省级干部给皇帝推荐三个干部。当时吏部把所有推荐的名单拿来汇总,得票最高的是海瑞,那么这个人一定得重用。张居正第一次上任就建议当时的首辅徐阶重用海瑞,把海瑞从牢里放出来,然后把他放到苏州府去当行政一把手。这个人干了两年,税收减了一半,很多富人在他上任的时候都纷纷转移资产,都移民到松江去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人不缴税就算了,亏空的税就把富人捆起来,让家人拿钱来赎人。他不发展经济,他就做这样一些管理的措施,所以就导致了很多流民的产生,就是说不种田不要紧。这样一来,最后弄得他这个班子里面的人都不跟他干了,班子里面的人宁愿不当官也不跟海瑞干,上上上下下都搞不好,他一看没有办法,他就跟皇上写了一个辞职报告说我不干了。海瑞以为他们会挽留他,但是当时的首辅高拱拿到辞职报告以后就批了,所以他就回去了,回到了海南。他拿到皇帝圣旨的批复同意他回去,他就很恶毒的骂了一句“举朝上下都是女人”,就是朝廷上下都是坏人,没有君子。他这个人很极端,但是很极端的人一般又会被人欣赏,因为走极端的人他什么话都敢说。

   当时吏部尚书找到张居正,他说海瑞得到的推荐票数很高,这个人你给他安排一个什么位置?张居正想了一下说,这个人不能用,吏部尚书愣了,说首辅大人你要注意了,他是官场的一个风向标,这么多人推荐他你不用他,别人就会说你选能人是假话。张居正说,张峰是一个老贤臣,是一个好人,这个人廉洁,这个人不贪,这些都不错。但是,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人的标准就是做人正派,对人真诚,不贪不要,这是好人。好官的标准是,上让皇帝朝廷放心,下让百姓得实惠,这才是好官。我们现在用的是好官而不是好人,只讲一头都不行——皇帝放心,老百姓不放心不行;老百姓放心皇帝不放心同样不行。海瑞用了两次他都没有让人放心,因此就不要用他了。

   张居正用人的方法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清流就是讲原则,但是做不了事情,这是一个不用的。循吏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把事办成。还有一个重用的,就是用了一个县衙门的人,叫黄清,他是一个残疾人,因为他没有文凭所以当不了大官,但是这个人对官场的运作、潜规则、明规则知道得很透彻。来什么事用什么方法把事情做成,他都有办法,张居正觉得这个人可以重用,重用以后让他干什么事呢?淮北这一带当时出了问题。那个时候东南的财富、粮食、物资要通过运河这一南北的大动脉,每年要运400万担粮食到北京。但是,由于运河这一带经常泛滥溃堤,这个问题几十年都不能解决。河道总督,几个府之间为了个人的利益总是协调不下来。张居正说,让黄清去,就这么一个办事员提拔为扬州知府,之后他把扬州这一带弄好了。几十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一年就解决了,两年整个运河的运输能力从过去的400万担提高到600万担,用对一个人救了一条河,也救了帝国的动脉。但是,官场视这个人为洪水猛兽,说斯文扫地,让一个瘸子做这么大的一个官,把我们这些有功名的人都不当一回事。有一天他要向一把手汇报工作,底下的人使坏。因为过河的时候有一块跳板,要踩着这块跳板上船,他们故意在跳板上撒水结冰,黄清这个瘸子上船,脚下一滑掉到水里淹死了。

   张居正在京城听说以后痛心疾首,他知道用人之难,做事的人都是遭人憎恨的。所以,张居正亲自给他写祭文,把他家里的后顾之忧都解决掉,以此做给官场看,不管你们对他什么态度,这一类的人我还要重用。所以,在张居正当政的这十年用的人,都是我们后代一直传颂的能人,戚继光是他的干将,王国光是他的干将,中国的第一部《会计法》就是王国光写的。他就是用了这么一批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的人。所以,整个局面都彻底改革了。这样,皇帝诏令离开之日就是天下实行之日,中央的权威树立起来了,皇帝的圣旨在各地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为什么十年的时间他的改革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彻底树立起了朝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央政策的权威。过去皇帝下一道圣旨,下出来就完了。今天不一样,有三个本子,比如说,这道圣旨是11月20号上午11点半离开紫禁城,通政司的领导签字收到这个文件是11点40分,要贯彻到广州来,800里加急,4天以后你收到了,你这里的一把手又在这个纸上写下11月24日几点收到,然后中央的督办就是看这件事情完成需要多少时间,皇帝的每一道圣旨到每一个地方都有详细的记载。三个本子合起来,三年考察一次,如果考察出这一个干部三年中贯彻中央的指令,如果做得很好的就重用,三年做不好的就革职回家。这一招非常的好,叫“考臣法”。改革的路子你一个人在北京想得很好,但是下面的人都做不到,你怎么去改革呢?

   所以,我觉得他改革最重要的是用人制度的改革,这是关键中的关键。要想保证改革健康、迅速的发展,首先是贯彻改革的这支队伍要健康,要充满生机。清代的龚自珍当时面对晚清衰败的局面写过一首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看了以后觉得好笑,我觉得龚自珍到底还是个秀才,其实重要的不是“降”人才,而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张居正高明的地方就是在用人,他说“有非常之人,然后可做非常之事”。你们平庸,普普通通的人只能做平庸的事情,非常之人肯定是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人,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说唐朝搞得那么好是因为唐朝有魏征,唐朝有大诗人李白,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你老抱怨你的时代没有人才,别的时代有人才,这是一种错误。张居正说,“天生一世之才,必足一世之用”。人才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去用这些人才,而不是老天爷空降人才下来让你进行改革,让你治理国家。

   他在用人的时候,比如说殷正茂,做江西巡抚时被人告了,当时说这个人贪污。当时广西造反,耗费朝廷几百万都没有平息,说人用错了又找不到能够镇压造反的人,然后就换了殷正茂。殷正茂申请100万军费,张居正批了120万。别人不理解,张居正说你们不是说殷正茂贪财吗?这20万就是给他去贪的,免得到时候说军费不足仗打不赢。张居正就多给了20万,实际上就是发奖金,不叫贪。结果殷正茂去了半年就平息了叛乱,国家管理的控制成本省下了几百万,那20万算什么呢?所以,这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因为一个国家管理的成本是每一件事情组织起来的,每一个事情每一个环节上成本控制不住,国家的成本就很高,财富是有恒定的,国家如果花钱很多,而财富来得很少,自然国也不强,民也不富。所以,张居正的改革第一就是用人。

   张居正把干部队伍管理完善之后,改革第二步就是经济上的,他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全国丈量土地,把财富的来路都归结到“一条鞭”法。经过了几十年的动荡,朝廷失控,导致民间很多土地被大户兼并,他们有办法把土地搞到一起来。比如说我有三亩地,但是我家负债累累,我就把地卖给你,你那个土地没有上报,国家是没有税收的。大量有权势的人、和官府勾结的人手上有大批的土地,但是都不缴税。张居正丈量土地花了三年的时间,让整个国家的土地多了400万公顷,就这一项增加的税收就足够国防开支了。

   过去说国家,这个“国”就是我的家,中国就是我的家,我的家所有的东西归我用。中国说要改变这个东西,国就是国,家就是家。因此,皇帝的开支必须要有预算,一年是多少,财富的提取,经费的开支从内廷公用库支出,国库的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做什么呢?兴修水利,加强军事,赈灾以及官员的工资、学校的建设。这些钱由国库来开支,皇帝不能用国库的开支。天下哪一块财富切给了皇帝呢?就是矿山的收入和一些专卖店的收入,这些收入切给了皇帝,你每年的开支从这个路子来。国的开支就从国库里面来。这也就是后来的人为什么要整他的原因。他给官员提高工资,皇帝说,你们提高了我还降低了,哪有这种事情?当时明朝官员的工资很低,郭子仪在唐朝,张居正在明朝,同样是国家宰相一级,他们的工资相差200倍。所以,明朝官员的工资之低,一个县太爷一个月的工资是一两银子,一两银子买100只鸡,而且明代的工资是分成三块,就是每个月给你一石粮食,给你一批布,再加上钱,三分之二是铜板,三分之一是银子。他就把官员的工资用银两支付,等于提高一倍,铜板实际上是贬值的。

   过去由每一家向国家缴税纳赋,赋就是各地方的行政收税,你每年给国家出多少劳力,像修河这些事情。张居正实施的改革就是你现在不用出劳力了,你出五个铜板,你家有十个人就五十个铜板。你也不用缴粮了,而且不是固定的缴,这个县负责给84个地方送粮食,最近的可能是十里地,最远可能是1千里地,以前都得要你自己去送,老百姓苦不堪言。他统统变成银两之后,一下子把劳动力就业的机会拉开了。社会各个行业一下子都兴旺起来了,城市的雏形就出来了,山西的钱庄就是这样产生的,明代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时全世界的白银的流动量是7千万两,一半在中国,城市的规模就增大了,为什么呢?因为金融的空间打开以后,流通领域打开了之后,产生了很多新的职业和新的工作。我们这30年改革产生了多少新的职业?道理是一样的。

   张居正十年改革,58岁死在任上,是真正的积劳成疾,给整个明朝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可以说是明朝的中兴名臣。在他之前都是混乱不堪,如果他的改革成果能够被万历皇帝继承,再继续推行下去,努尔哈赤就没有机会灭亡大明了。

   

   2009年岭南文化大讲坛发言。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