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原则、结构和问题

发布时间:2017-06-30      来源: 计量经济学服务中心    点击:

内容提要:文献综述是对文献进行查找、阅读、分析,并对它们进行总结、归纳和评论的完整过程。本文对文献综述的性质与作用予以说明,并对查找、选择和阅读文献等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介绍。明确文献综述的内容与要求、撰写原则和基本结构是决定撰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文献综述/撰写原则/撰写过程/基本结构/批判性

 

 

 作者:路阳 

来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价  

 

文献综述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基础环节,在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相关学术研究的总体水平以及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发展。本文对于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基本结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介绍和说明,以使读者对进行文献综述撰写过程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一、文献综述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献综述的定义与性质

 

文献综述①(literature  review)是对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②从具体形式来看,文献综述分为以下两种:(1)完整的、可直接发表的文献综述。它通常包括引言、概述、正文、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建议、参考文献等组成部分。(2)学术(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它的篇幅和结构可以进行调整和压缩。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后一种文献综述。社会学学者风笑天将文献综述(回顾)分为两种类型:“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和“作为结果的文献回顾”。前一种主要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搜索、查找、阅读、分析的过程;后一种则指以总结和综述的形式将上述过程的结果表达出来。③实际上,文献综述是一个既包括对文献进行查找、阅读和分析,又包括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论的完整过程。文献综述中的核心问题是参考文献的选择。这不仅要看文献的数量,更为关键的是要包括最重要、最经典的著述和最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能从中分析并总结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

 

一般说来,文献综述的写作目的是:(1)通过评估分析已有的研究贡献和局限,凸显自己研究问题的价值。(2)寻找自己的专业(问题)定位——它和理论传统的关系,以便阐明自己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中的位置。(3)寻找自己不同于前人之处,阐明其研究的进展和特点,让其研究发现尽可能具有原创性。④进一步说,文献综述的目的可以表述为:概述“大问题”;选择适合研究的文献;总结其他人的研究;评估他人的研究;提供作研究的语境;发现研究中的空白;加强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等。⑤也有学者认为,文献综述需要起到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1)识别研究的起源。这就将研究放到了现有的理论和实践范围之内。(2)表现对感兴趣领域的观点、信息和实践行为的了解。(3)证明研究题目和方法的选择是必要和适时的。(4)提炼并发展研究的问题和目标。⑥文献综述不仅可以避免重复的、无意义的以及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前沿性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进程

 

文献综述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术(学位)论文前期写作的重要内容,并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因此,文献综述并不能一次性地加以完成。有学者指出,“(文献综述)这一章可能是你最先写的章节中的一章,但是,你很可能需要在你的整个论文写作期间不断进行修正。”⑦也就是说,文献综述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在研究者完成资料分析之后才开始进行写作。

 

(四)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是具有某种连续性的研究工作。这体现在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研究者在论文中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往往是以质疑现有研究成果的结论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要找到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者必须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把文献综述与所要研究问题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就可以实现有益的互动。

 

文献综述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已经发生的基本进展,更重要的在于帮助我们确定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方向。一方面,研究者进行综述需要在研究问题的指引之下,否则就不知道该收集什么资料,也无从进行深入的文献阅读。另一方面,研究者只有经过文献综述,才能使问题的提出更加准确、适当,并对不适当的问题作出调整。⑧这一过程表明,熟悉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问题的明确化密切相关,同时它也是进行一项社会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⑨

 

文献综述部分与紧随其后的研究问题(或者假说)部分和方法论部分的关系必须非常紧密而且明确。在文献综述的结尾,需要指出已有的文献或者研究成果的缺陷在哪里,这样才能确立文献综述和自己的研究问题(或者假说)以及方法论之间的联系。⑩文献综述将与读者共同分享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且能超越时空就相关问题进行学术对话。同时,它也为和其他成果进行比较提供了基准。

 

二、文献综述撰写的前期准备
 

 

(一)文献来源和查找方式

 

如何查找和选择文献?如何有效地进行文献阅读?这些都是撰写文献综述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写作文献综述十分重要。撰写文献综述前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查找和选择。社会科学研究最主要的文献来源通常包括以下部分:(1)相关的著作。与研究领域相关的著作常常能给我们提供相对全面的研究背景和理论。(2)相关的论文。与研究有关的论文是文献查找中最主要的内容。(3)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还包括各种统计资料、统计年鉴、资料手册、档案材料等。(11)

 

研究者在查找文献时要明确哪些文献材料需要优先处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

 

(1)先从综合性文献中的宏观描述开始,也可以在期刊文章或摘要系列中搜寻与自己研究的主题相关的文献摘要。

(2)权威期刊的文章和全国性的期刊,尤其是那些报告研究状况的期刊。

(3)与主题相关的图书。先从那些概述学术性文献专著开始,继而查阅那些单一主题的图书或由不同学者分写不同章节的合编图书。

(4)接下来就是搜寻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近期会议论文,它们通常报告了相关主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5)如果时间允许,在“国际论文摘要”(DAI)上寻找学位论文的摘要。(12)

 

查找文献用得最多的方法是使用目录进行查找。其他的方法还包括:在线和电子版的书目数据库;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用关键字和学科查找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搜索资料;引用书目索引——一些学科的网站;目录——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的杂志目录索引。同时,查找所阅读材料后面的应用书目和参考书目清单,也可以提供重要线索,阅读更多的文章。(13)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资源日益成为研究者进行文献收集的重要领域。使用因特网进行文献查找的优点很多,缺点也应为我们所注意而加以警惕。这里不再过多赘述。(14)

 

(二)文献查找过程与选取标准

 

研究者进行资料搜集,通常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即收集到一部分文献之后,通过阅读其中的文献综述部分、注释部分以及参考文献部分,可以方便地找到更多的文献,特别是代表该问题研究新进展的文献。(15)查找文献并进行存档之后,下一个必须解决的就是文献的选择和处理问题。面对数量众多的文献,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可能会令研究者力不从心,实际上也无必要。研究者必须进行筛选,确定哪些文献应列入文献目录,哪些文献只需浏览,哪些文献必须加以研读。

 

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研究者通过判断文献对于相关研究的重要性来进行合理的文献选择和取舍。有学者提出了三条判断的标准:(1)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2)根据发表的时间来选择。(3)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选择。(16)文献资料的年代信息十分重要,我们最好从最新发表的文献开始着手,然后按时间逆序来进行查找工作。这种选择近期(时间)研究的原则来源于科学的累积性质。通常情况下,在其他方面相差不多时,时间越近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加具有价值和学术典型性。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研究者日益重视从这一渠道获取各种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可能也不可避免忽视了文章的学术质量。在文献查找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相关研究成果在思想性、严谨性和系统性等方面的表现和价值。

 

(三)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选择和取舍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文献阅读。这也是撰写文献综述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研究者进行阅读文献时,应对以下方面的内容加以关注:(1)每一项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2)该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抽样设计、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3)该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它在讨论部分所提出的观点,所作的推论等。(4)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17)研究者在对全部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阅读后,需要对头脑中的认识进行一定地梳理和分析,对所回顾的全部文献进行一定地总结和归纳。阅读文献的另一个要点是要具有“批判性”,即研究者应以科学批判的角度来阅读论文和其他文献。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和结构
 

 

(一)文献综述的内容与要求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前人作品的简单复制,更是对相关问题的一种积极回应。一个文献综述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对于这个主题,我们已经了解些什么?对于已经获知的东西,你有什么想要批判的?有没有什么人做过完全一样的研究?有没有什么人做过相关的研究?你的工作在既有的研究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已有别的研究的情况下,为什么你的研究值得一做?(18)另一研究者提出,文献综述要求研究者加以回答的问题主要有: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还有谁认为它是重要的?此前谁做过此项研究?谁做过与我将研究的内容相似的研究?我可以改进什么来适合我自己的研究?研究中还存在哪些空白?谁将利用我的材料?我的研究项目将有什么样的用途?我将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我将回答哪些特定的问题?(19)以上这些都是文献综述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者要力图加以解答的问题。

 

一个好的文献综述不仅要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还应该达到以下要求:比较和对照不同的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把持有相同结论的作者放在一起;对方法论部分进行批判;留意观点之间的分歧;突出经典研究;突出研究中的差距;说明自己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之间的联系;说明自己的研究与文献之间的整体关系;总结文献,得出自己的结论。(20)总之,文献综述就相当于一幅地图,它能够将文献中的相关研究都纳入到这张图中。在这里,研究者能够清楚地描绘出每一个研究在文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和其他研究的距离,以及关联性。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

 

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是什么?希尔斯曼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文献。我们不仅是新知识的创造者,也应是旧知识的保护者和传递者。一心一意地研究自己的(理想)狭窄的题目,不应该导致对较早研究的不尊重,或者切断自己的研究跟所处其中的、更为广泛的讨论之间的关联。所谓“学术性”,就是既要“尊重”前作,也要提出自己的东西。(2)焦点明确与批判性。学术知识意味着对知识的推进。只有以明确的焦点和批判的眼光处理所读文献才可以做到知识推进。也就是说,在对文献的欣赏与推进之间,应该寻求适当的平衡。(3)避免仅作描述。写文献综述的时候,要避免写成不带有任何深刻批判性的文献大意,而这种批判可以使你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21)

 

有学者进一步区分了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中文献综述的异同之处。在不同研究中,文献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在定性研究中,文献有利于证实研究问题,但是它并不限制参与者的观点。在定量研究中,文献不仅有利于证实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应当被论及的可能的问题或假设。在定量研究中通常能找到单独的“文献综述”部分。在混合研究中,文献的运用将依赖于研究策略的类型和研究中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所占的分量。(22)

 

(三)文献综述的结构分析

 

文献综述主要包括文献概述、研究内容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等几个组成部分。在写作研究论文之前,研究者必须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回顾与分析。

 

文献概述主要是对查找文献时所使用的关键词、文献数量和出处等问题进行总体性的介绍。研究内容分析是文献综述的重要内容。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一般采用“总——分”的形式,即先总结当前研究所包含的主要方面,然后对此分别进行阐述和说明。在进行内容分析时,研究者要注意指出并总结已有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观点,如果这些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值得借鉴,也可以一并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这一部分易为研究者所忽略,而又是文献综述极其重要的部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可以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的深度、研究的前瞻性、研究的现实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23)文献综述错误的写作方式是,将其写成罗列一系列研究报告及个别研究发现的摘要。这种做法并不能准确传达写作这篇文献综述的目的和要求。相反的,它读起来更像是笔记重点的一种陈列,这一问题应该为研究者所加以注意。

 

四、文献综述与“批判性”研究
 

 

(一)文献综述的“批判性”要求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该研究领域的前期研究所做的一种复述;同时,它更应该是对已有研究的一种“批判性”的评估。文献综述应指出在此之前的那些研究的优点和不足,它也能够指出将要进行的研究对现有研究的创新、发展和完善之处。

 

写作文献综述时,我们应当着重留意以下几个方面:寻找针对性结论——如果它们说的不对,为何不对?寻找问题进展和不同观点间的辩论;寻找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评论它们的贡献和贡献;总结主流趋势或一般性问题的关注所在;说明自己的研究问题和上述一般性问题的关联;通过比较,阐明自己研究问题的新异、特点和价值。(24)研究者收集了许多事实素材,但必须以一致的范式对发现进行选择、组织和分类。目的是做一份“批判性”的文献综述,而不是罗列所阅读过的所有东西。文献综述应为读者提供一幅对学科的知识现状和学科的主要问题进行描述的图画:“批判性的综述,涉及质问假设,对没有提供证据的主张提出质疑,将某个研究者的发现跟其他人的进行比较、思考和评价。所有的研究者都收集了许多事实,但是接着必须进行选择、组织,并把结果进行系统分类。”(25)

 

(二)“批判性”与“建设性”

 

在阅读文献过程当中,研究者不仅要对重要的结论和具有启示作用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还应对其进行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评价。文献综述应该以一篇对以前所做的那些研究的所有不足和疏漏——也就是现下的研究将要处理的那些不足和疏漏——的总结来结束。换句话说,你要做的不只是批评以前所做的研究,而且是要能提出一项能够解决所批评的那些缺点和疏漏的研究方案。因此,文献综述一章可以提出一个将利用以前所做的那些研究的优势而避免其缺点的新模型来作为该章的结束。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可以成为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的来源和重要基础。(26)有学者进一步提出,研究者可以从经验事实、概念逻辑和检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文献批评。(27)批判性的工作开始的越早,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就会越容易进行。通过批判文献找到既有研究的不足,目的是引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这些批评必须与研究人员所研究的问题直接相关。

 

(三)文献综述需要“理论”指导

 

一个完整的文献综述建立在对文献中每一篇文章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对这些文献的理解和评价做一个有机的结合,使其组成一个整体。只有这个整体才使得研究者能完全地理解相关的主题,文献中各个研究的优缺点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将文献中的研究结果和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罗列和集合,作者还必须清晰地阐述这些研究结果和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之间的联系。(28)同时,“理论”在文献综述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研究者总结以前的信息和指导他以后的行动路线。有时,理论基础可能会指明漏掉的观点或关联以及要求增添的数据种类。因此,理论是研究的基本工具,它会推动知识向更深层次发展。”(29)文献综述必须辨别并能够解释事实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研究者必须给出一个概念或建立一个能解释事实和事实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

 

五、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的“语言”问题

 

学术性语言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保持“客观性”。我们对待其他研究者的成果的评判必须要具有公正的态度,要避免使用个人口气和情绪化的语言。研究者在文中要使用礼貌和中性的语言,因为我们的评论针对的是文章而不是作者本身。社会学家张静对此有过一段说明:“(研究者)写作时应当避免出现以下情况:没有评价和批评,只有相互奉承;有批评,但不是指向论点和论据,而是指向作者本人;指向观点批评,但使用动机猜测、水平、品德、政治判断,进行居高临下的断言——比如,评价对方用意在于引起注意(动机猜测)、水准低下(水平判断)、言而无信(品德判断)、立场不正确(政治判断)等。学术评价贵在观点交锋和讲道理,须以平实、尊重、客观、中性的语言进行,并将对方置于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30)学者李剑鸣也提出,我们应以一种平等而开放的态度,对他人的研究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后来者不必自恃高明,贬斥前人,甚至否认已有研究的价值。评述以往的研究是一种与前人的对话,要带着敬意和谢忱,而不要用职责的口吻,行文应尽量中性平和。(31)

 

(二)文献综述的“版权”问题

 

因为文献综述是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研究者在写作进行时必须非常小心地区分文献作者和研究者本人的观点。对此,张静强调指出:“有一些写法很讨巧,寻找一篇他人的文献综述加以利用,以节省自己阅读和分析的精力。这样做的风险是:当你和他人回顾品评的重点不一样时,很难借此阐发出自己研究问题的价值。如果他人对原作品的理解有误,那么它带来的风险更高。因此,保持自己的特殊洞察和个性阐述十分重要。”(32)研究者要避免出现抄袭和剽窃等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行为。文献综述中要注明相关引文的出处。认真记笔记,注明出处,都是确保正确引注的最佳方法。(33)

 

(三)文献综述撰写的其他问题

 

文献综述撰写过程中其他问题包括:(1)简单罗列和堆砌文献,没有以研究问题为主线将它们联系起来,没有体现出针对性而更像教科书。(2)有选择性地进行文献评估,为了论文“创新性”目标而有意回避和忽略部分文献。(3)没有认真进行文献比较和分析,放弃“批判性”的学术权利,自然不能体现自己研究的价值和学术贡献。

 

文献综述正确的撰写方式,应是把相似的研究和发现有系统地组织起来。研究者首先提出最重要的观点,然后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将这些发现与论述连接起来,并且指出整个研究领域中的矛盾之处与弱点。(34)研究者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布局谋篇,即他可以从一个篇章过渡到另一个篇章,以此来建立自己的观点。同时,文献综述的结构要保持均衡,论述和评价要保持适当的比例。此外,研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十分重要,它涉及研究者的专业精神、研究态度和学术追求,我们应该加以认真对待。

 

【注释:】

 

①“文献综述”也可称为“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文献评论”、“文献评估”等,这些词彼此可替代使用。本文使用“文献综述”这一概念替代其英文意涵。关于文献综述的多种定义参见[英]罗温纳·摩雷:《怎样撰写学位论文》,顾肃,燕燕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36~138页。

②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③风笑天:《论社会研究中的文献回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第41页。

④张静:《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⑤[英]罗温纳·摩雷:《怎样撰写学位论文》,顾肃,燕燕译,东方出版社,第143页。

⑥[英]马丁·丹斯考姆:《做好社会研究的10个关键》,杨子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48页。

⑦[马来西亚]卡马鲁·艾哈迈德:《博士就读指南》,高民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⑧陶保平:《研究设计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⑨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⑩悉尼科技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文献综述指南》,蒋伟、杨径译,2004,第7页。来源于http://chem8.org/bbs/attachments/forumid_93/09032215209dab3cbe9d4b2914.attach。

(11)关于文献资料来源的探讨情况,可进一步参见可参见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60~61页;肖东发、李武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89页;[英]萨莉·拉姆奇:《如何查找文献》,廖晓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美]约翰·W.克雷斯维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崔延强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13)悉尼科技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文献综述指南》,蒋伟、杨径译,2004,第3页。来源http://chem8.org/bbs/attachments/forumid_93/09032215209dab3cbe9d4b2914.attach。

(14)关于网络应用资源的使用情况,具体参见[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7~150页。

(15)具体内容可进一步参见[英]马丁·丹斯考姆:《做好社会研究的10个关键》,第51~54页。

(16)(1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18)[英]大卫·希尔斯曼:《如何做质性研究》,李雪、张劼颖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19)[英]罗温纳·摩雷:《怎样撰写学位论文》,顾肃,燕燕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20)悉尼科技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文献综述指南》,蒋伟、杨径译,2004,第7页。来源http://chem8.org/bbs/attachments/forumid_93/09032215209dab3cbe9d4b2914.attach。

(21)[英]大卫·希尔斯曼:《如何做质性研究》,李雪、张劼颖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4~255页。

(22)[美]约翰·W.克雷斯维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崔延强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23)关于文献综述基本结构的研究可参见肖东发、李武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第38~42页。

(24)张静:《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25)[英]朱迪斯·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26)[马来西亚]卡马鲁·艾哈迈德:《博士就读指南》,高民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92~93页。

(27)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0~62页。

(28)张黎:《怎样写好文献综述:案例及评述》,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29)[英]朱迪斯·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30)张静:《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4~95页。

(31)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10~211页。

(32)张静:《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33)关于注释规范问题可参见:[美]查尔斯·李普森:《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皓元宝、李小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久珍、段明莲、李凤棠:《学位论文撰写与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4)[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4~145页。

 




(责任编辑:admin)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