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羽戈:我为什么要在朋友圈谈政治?

发布时间:2017-07-22      来源: 羽戈1982    点击:

 
作者:羽 戈
来源:羽戈1982
 
读本物语
不知道你有没有收到这样的劝诫,希望不要谈政治,最好少谈一点政治。有意思的是,当柴静的雾霾视频席卷朋友圈时,他们也参与讨论了;当疫苗事件引发全网关注时,他们也参与刷屏了。在某种意义上,这难道不是在谈论政治、参与政治吗?
显然,每一个的人幸福都事关政治。今天分享青年学者羽戈的《我为什么要在朋友圈谈政治?》,供大家参考。
 
 
除了封闭化、同质化、碎片化,朋友圈还有一点隐秘的特质:撕裂。
 
撕裂作为中国的关键词,绝非始于今日。孙立平先生曾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定性为“断裂社会”,他的专著《断裂》与《失衡》,当年读来,便觉触目惊心,现在看去,愈发佩服他的先见之明。这两本书,不止写实,兼具预言色彩。如今,中国社会正徘徊于断裂与失衡的阴影之下,愈陷愈深,无以自拔。
 
明确了这一点,再来说朋友圈的撕裂,可知这不过是断裂现实的一种投影,只是表象,而非本原。被撕裂的友谊背后,隐藏了断裂的观念、断裂的利益、断裂的阶级、断裂的体制与断裂的社会,后者才是病源。由此而论,朋友圈的撕裂不是一个社交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个审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关于阅兵、范玮琪晒孩子等所激起的纷争,当作如是观。
 
 
 
针对惨痛的现状,有人提出对策:千万别和朋友谈政治,千万别在朋友圈谈政治。按照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只谈家事,不谈国事,只谈风月,不谈政治,便可换来朋友圈的安宁与友谊的长青。事实上,这是典型的鸵鸟主义,以反政治、回避政治的方式,来应付政治问题。结果,问题非但没有化解,反而加剧。朋友圈风平浪静之下,则是人心渐渐隔阂,友情渐渐淡漠,其撕裂的本质,并未改变分毫。
 
这里可分作两种情形。
 
第一种:你的朋友喜欢谈政治,你也喜欢谈政治,然而你们的政治观针锋相对,势不两立,为了避免冲突,你选择退让,归于缄默。
 
第二种:你的朋友圈都不关心政治,唯独你喜欢谈政治,你的议论打碎了他们用育儿、炒股、旅游、养生与心灵鸡汤编织的美梦,令他们不胜其烦,为了朋友圈的和谐,你选择退让,归于缄默。
 
先说第二种情形。拒绝关心政治,在一些人眼里,是一种自由,不过,既为自由,则当发生在自由的语境之下,在一个泛政治化的国度,自由被严重压缩、摧残,几无立锥之地,不去关心政治,哪里还是自由呢,分明是犬儒。所谓政治冷漠,正是犬儒主义的一大症状。退一步讲,即使“我不关心政治是一种自由”勉强能够成立,别忘了这后面还有一句:关心政治则是一种责任。有人说过,专制最大的荼毒,不是令人遗忘了自由,而是令人遗忘了责任。
 
这么说,并非要强迫朋友圈都去关心政治,只是善意提醒:也许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在关心你;政治是少数人的职业,却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副业。
 
这就是为什么,在政治冷漠如千里冰封的朋友圈,我们要坚持谈论政治。如你所见,从生到死,我们都无法摆脱政治的桎梏,无法漠视政治的存在(在中国,甚至出生之前,便要接受政治约束:准生证)。我们不去关心政治,政治就会消逝么,不去议论政治,政治就会安详么?非但不会,它对我们的限制与压迫,反而变本加厉。须知,对权力者来讲,无疑更希望其治下的子民都不关心政治,温良恭俭让如沉默的羔羊,而非希望子民都来过问政治,你一言我一语,你一手我一脚,那样它将如芒在背,寸步难行。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这一点必须弄清楚。我喜欢约瑟夫·布罗茨基那句话:“文学必须干预政治,直到政治不再干预文学为止。”(布罗茨基还有一个相应的论断:为了避免文学用人民的语言说话,人民应该用文学的语言说话。)同理,我们必须关心政治,直到政治不再关心我们为止。
 
 
(约瑟夫·布罗茨基)
 
再说第一种情形。相比第二种,这不存在政治冷漠的问题。你和你的朋友,恰因热爱政治,才会发生争执:你是右派,他是左派,你反毛,他崇毛,你认为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避难所,他认为爱国高于一切,感谢国家先于感谢爸妈……当你退出争论,绝口不谈政治,这能改变什么呢?朋友圈安宁了,你的朋友自觉胜利了,然而扪心自问,你并不能认同他的政治观,你担心伤害对方的感情而放弃争论,当你放弃争论,却发现伤害了自己的感情,你们的友谊,不会因此增进,而可能受损,因为你的心底已经默默生出了芥蒂。
 
其实政治争论并不可怕,只要双方能够恪守规则,如《罗伯特议事规则》与哈维尔制定的八条《对话守则》;只要双方能够坚守求同存异的底线:反对的目的不在立异而在求同,争执的目的不在打败对方而在寻求共识。这样的争论,以规则与共识为保障,有百利而无一害,怎么会伤感情、坏和气?
 
所以说,第一种情形的症结,不在谈不谈政治,而在怎样谈政治。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朋友圈,与我们的公共生活一样,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塑造议事规则。就当下而言,规则比观点更重要。
 
古往今来,不乏政见分歧而私交至笃的朋友,远如王安石与司马光,近如梁启超与杨度。他们何以如此呢,我以为答案正隐藏梁启超致杨度的信中:“吾人政见不同,今后不妨各行其是,既不敢以私废公,但亦不必以公害私。”公私分明,恰是议事规则之一。
 
说到这里,再谈两句友道。我以为朋友之间,第一贵在直,第二贵在恕。所谓直,即直言:对于朋友所陷入的误区,如政治冷漠,不能吝于批评、沉默到底,那样就成了“损者三友”;所谓恕,即包容,朋友圈正适用那句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你要容忍朋友不谈政治,正如朋友要容忍你谈政治,你要容忍朋友爱国,正如朋友要容忍你不爱国(当然容忍有其底线,毫无底线的容忍则成纵容、绥靖、姑息养奸,我的底线在于,可以接受政治冷漠,可以接受各种左翼思潮,却无法接受对义和团、法西斯与“文革”的颂扬)……
 
倘能做到这两点,不管朋友圈怎么争论,争到天昏地暗,斗转星移,终将免于撕裂。反之,若不能直,朋友圈将充满违心之言甚至谎言;若不能恕,朋友圈将只剩下一种立场、一种观点、一种声音,这样的朋友圈,注定是一个虚伪、单调而封闭的空间。
 
【作者简介】:羽戈,知名青年学者、作家。皖北人,生于1982年,200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致力于宪政主义、民主转型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撰有《从黄昏起飞》《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百年孤影》《酒罢问君三语》《少年游》《岂有文章觉天下》《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等。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