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戊戌之殇:一场没有赢家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7-09-28      来源: 思想潮    点击:

 

 

发生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次变革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结束,致使此后十数年,无人敢再言变法。

 

今日的史学,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保守派的顽固抵制、慈禧太后的专权、袁世凯的告密等。回望历史,或许远不是这么简单。

 

本文刊于《同舟共进》杂志2017年8月刊,作者端木赐香系文史学者。

 

戊戌之殇:一场没有赢家的变革

 
 

发生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慈禧太后及奕訢的支撑下,大清开始了洋务运动,学习夷人的船坚炮利;甲午战争更是深深地刺痛了大清朝野,变法图强成为全国性的共识。康有为公车上书,朝廷对其并没有怪罪。此后,诸多高层还代康有为递奏折,协助其组织强学会并提供相当的支持。按说,改革应该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可令人唏嘘的是,这次变革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结束,致使此后十数年,无人敢再言变法。

 

今日的史学,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保守派的顽固抵制、慈禧太后的专权、袁世凯的告密等。回望历史,或许远不是这么简单。

 

权臣真的抵制改革?

 

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海战。1895年春,当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等学子,向都察院请愿,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一系列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虽然帝国高层没接,但因美国驻京公使田贝向康有为索去了这份1.8万字的请愿书,之后不胫而走,刻遍天下,影响很大,连光绪皇帝都看到了。

 

康有为这样的民间人士都认为需要改革了,大清帝国的政治精英们难道没有更深的体味?事实上,如果说两次鸦片战争还没有将所有人惊醒,还有反对改革的保守派的话,甲午战争败给曾经的“小弟”日本,皇族和帝国高层,谁还好意思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呢?变,必须变,成为难得一致的朝野共识。

 

问题是,咋变呢?

 

听闻康有为要办强学会,高层们真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强学会提供了很大方便:光绪帝师、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翁同龢从户部划出个小预算,给它固定经费并给它拨出了一部印书机;工部尚书孙家鼐为它找房屋作会址;直隶总督大学士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各捐银五千两;淮军中的聂士成和毅军中的宋庆等军界精英,亦各捐数千两;李鸿章也拿出了两千两,可康有为愣是不要,嫌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是卖国之臣。这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国是大清的,是慈禧和光绪的,李鸿章有卖国的资格么?

 

1895年11月,康有为的北京强学会开张了。有了上述支持,不用说,北京强学会发展得很好,后来连清议派领袖李鸿藻、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也加入了。康有为眼见形势大好,又南下游说此时已改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成立了上海强学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先进行理论上的铺垫和引导,稳步推进,或许真能摸索出改良之路。

 

问题是,康有为严重缺乏政治经验,根本不熟悉大清帝国的运作模式,他等不及了,他想要进行急剧而快速的变革,并且认为必须和“现实”彻底决裂。上海强学会成立后,他所办的《强学报》居然不用大清纪年而改用孔子纪年,这分明是谋逆造反呀,引得张之洞大怒。就在这当口,张之洞听闻北京强学会遭弹劾,已被慈禧太后关闭,于是马上下令解散上海强学会。就这样,好不容易才聚集了点人气的京沪强学会全部烟消云散了。

 

康有为与慈禧,谁懂国政?

 

按说,有了这样一个教训,康有为应该反思一下了吧?可是从后面的发展来看,似乎一点也没有。

 

在康有为看来,这帮高层太谨小慎微了,不是干大事的料。光绪皇帝才是他的目标。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一直活在慈禧老太后的阴影之下、总想摆脱控制证明一下自己的光绪亲自接见了康有为,表示决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曾在中国任职前后达30多年、直接参与过多项外交活动的美国人马士对光绪的评价是:“智力尚未成熟,知识也很浅陋。”对于光绪的不成熟,恭亲王奕訢也早看出来了。可惜此时的光绪已经被康有为进献的红丸刺激得丧失了理智,他那被压抑多年的反抗意识已如火山一样迸发了。他要带领大清帝国通过变法走向富强,并借此给自己立威了。奕訢的话他是听不进去了,他要登上康有为给他准备好的战车,潇洒走一回了。

 

奕訢死后不足半月,1898年6月11日,康有为引导、光绪皇帝主持的变法正式上演了。变法前的6月9日,光绪借请安之际,向慈禧申述了变法的愿望,老太后并没有反对,并于6月10日批准了帝师翁同龢起草的《明定国是诏》。她很明确地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不难理解,整天不是割地就是赔款的,作为“太上皇”的她,难道甘愿过这种很没面子的日子?

 

但话说回来,作为执掌大清数十年的太后,光绪的斤两慈禧还是掂得清楚的。为避免改革失控、影响大局,慈禧太后在同意变法的同时进行了自己的人事布局:第一,授自己的亲信荣禄执掌军权;第二,将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收归自己;第三,派怀塔布管理圆明园官兵,刚毅管理健锐营,崇礼署步军统领。完成这些动作后,她对光绪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并告诫光绪“毋操之过蹙”。

 

在获得太后授权的情况下,光绪要是清醒一点,获取绝大多数高层的支持,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迈过改革的浅水区还是有可能的。可惜的是,这时的光绪在康有为的忽悠下已经不清醒了。更要命的是,作为变法总策划的康有为,压根就不懂大清帝国的运作机制,他把改革想得太简单了,认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高层变成反对派

 

就这样,不清醒的光绪按康有为的布局,从1898年6月到9月,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广开言路,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允许自由办报和组织学会;裁撤重叠闲散机构与冗员,废除满人寄生特权,允许自谋生计;设立邮政总局,裁撤驿站。经济上,提倡实业,设立农工商总局和矿务铁路总局,兴办农会和商会,鼓励商办铁路和矿务,奖励实业方面的各种发明;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节省开支。文化教育上,开办京师大学堂,废八股,改试策论,选派留学生到日本;设立译书局,编译书籍,奖励著作。军事上,裁减旧军,精练陆军;筹办兵工厂;添设海军。社会上,废除女子缠足等。

 

这些都是可取的做法。问题是,一百多天里,光绪在没有征求帝国高层意见的情况下,发布的新政上谕达一百多条,弄得大家招架不住、无所适从不说,还一下子伤害了许多人,把几乎所有高层都变成了自己的反对派。光绪先是一下子裁掉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六个衙门,后又裁掉总督与巡抚同在一处的湖北、广东和云南三省的巡抚以及东河总督;裁掉各省没有运输业务的粮道和没有盐场的盐道……弄得六部九卿、甚至军机处与总理衙门也都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了!

 

先不说是否合理,单说这种没有任何准备、如此任性的人事架构调整,帝国官吏们谁能受得了?高层失去了权力,广大中下层官吏失去了饭碗,大家都被气疯了,纷纷向慈禧太后哭诉,“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面对这样的局面,太后免不了要批评光绪:“九列重臣,非有大故,不可弃;今以远间亲、新间旧,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光绪哭着回曰:“祖宗而在今日,其法必不若是;儿宁忍坏祖宗之法,不忍弃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为天下后世笑也。”

 

总之,老太后的话光绪是听不进去了,并且拗上了:你们这些高层也太没有奉献精神了,我得找些听我话的。于是,维新党人冉冉升起,光绪著: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和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均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实权不可小看,所以这些人被看作是“维新四贵”。就在任命四贵的前一天,光绪刚刚罢免了老太后的亲信、礼部尚书怀塔布。对光绪来讲,这些措施或许也算新政,但在慈禧太后看来,这哪里是新政,分明是夺政加乱政。

 

可即使这样,康有为还觉得不过瘾,把断发、易服、迁都、改年号等主张都提出来了。

 

变法搞到这般地步,慈禧太后能歇心吗?

 

先有慈禧动手,后有袁世凯揭密

 

就在太后不歇心的当口,出了两档事。一是有谣言称,老太后将在10月份的天津大阅兵上让荣禄把光绪扣了,另立新帝;二是有湖南举人曾廉上书,揭露康有为一年前办时务学堂时的“反清言论”大逆不道,请诛之。这让康党乱了阵脚,除了请皇上诛掉曾廉之外,还动了武装政变除掉太后的心思。诛掉曾廉,为光绪所拦。再怎么说,自己下诏求言,刚有一个民间举人上书言事,我就杀掉人家,怎么服天下呢?

 

光绪能拦住康党请诛曾廉的建议,却拦不住康党武装政变的心思。康有为认为带八千兵围住颐和园,将太后囚或杀了,事情就解决了,变法就可以进行下去了。先前认为杀一两个大臣就可以变法,现在受阻了,又认为杀太后就可了事。康有为确已失去政治常识。

 

派谁去呢?大清帝国的北洋军队掌握在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手里,环顾一周,满世界都是太后的人,可康有为就是不服输,总想给自己捞根救命稻草。很不幸,相中的是袁世凯。

 

在康的设计下,光绪召荣禄下属、正在天津负责编练新军的袁世凯进京,下旨开去袁世凯直隶按察使缺,以侍郎候补,专办练兵事务,不仅使袁世凯获得了升迁,而且使他脱离了北洋大臣荣禄的控制而直接向皇帝负责。

 

忽然被调任升迁,袁世凯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9月18日,大清帝国上演了一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惊悚戏!袁世凯很惶恐,怎么又来个不解——作为一个有12年朝鲜历练、在大清帝国纵横数十年的准高层,居然被来人指示,为保护皇上,诛荣禄,围园谋后……

 

就在康有为安排围园谋后的同时,慈禧太后也听说了康有为想政变的小道消息,于是在9月19日下午训斥了光绪:“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之后,太后宣布训政。不过,此时光绪的待遇还是很高的,只能说权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当即去见荣禄,刚说几句,有客来,只好作罢。9月21日一大早,袁世凯再见荣禄,将康党计划和盘托出,荣禄大惊。两人认为这都是康党之错,须保全皇上以安天下。可思来想去,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同一天,慈禧太后正式宣布训政,并下令捉拿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结果康有为跑了,其弟被捉了。当天晚上,御史杨崇伊到天津向荣禄出示训政之诏。一看老太后那边动手了,荣禄即将袁世凯召来,三人商议,再不揭密谭嗣同之事,恐自身不保。于是荣禄托杨崇伊向太后告密。

 

一是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全招了,二是袁世凯的事后补告,太后大怒,囚禁光绪于瀛台,密谕捉拿谭嗣同等人。荣禄为保全光绪,建议对谭嗣同等人不审即诛。于是9月28日,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康广仁同日弃市,是为“戊戌六君子”。9月29日,清廷公布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罪状,由原先的“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升级为“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

 

一场来势汹汹、去也匆匆的变法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大清帝国崛起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没有赢家的变革

 

康有为把变法想得太简单,变法推进得过猛过快,遭遇极大的阻力,而这样的阻力又使康等人失去耐心,把慈禧太后当作改革的障碍,以致做上了赌徒,捎带着还把光绪与袁世凯都当作赌注。

 

而光绪确实就像一个心智不够健全却又很任性的孩子,本领不大却又偏偏想证明自己,最终把自己给害了。

 

慈禧则留下了一个贪恋权力的骂名。其实,如果不是光绪闯出这么大的乱子,她又怎会重掌朝政?这或许不是恋权,而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处置。

 

康有为出逃了,光绪这个“痴儿”被软禁了,大清的改革停滞了,重掌朝政的太后难道就高兴了吗?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变革,是大清王朝的戊戌之殇。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