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中国发明的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曾流行世界,如今网友纷纷呼吁恢复

发布时间:2017-10-17      来源: 揭秘历史真相    点击:

 
 
刑罚,就是对罪犯的一种处罚。我国现在的主刑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死刑、关着、不关着。但其实在古代,还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刑罚,多数人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出现,说它陌生,则是因为现代已经没有这种刑罚了,多数人对它具体怎么操作其实完全不了解。
 
这种刑罚就是流刑。大家都知道在秦朝及以前,处罚犯人的方式都比较残忍,不是割鼻子就是砍腿、宫刑什么的。后来汉朝建立后,提倡宽宥,于是就形成了后来的封建五刑:笞、杖、徒、流、死。“死”很好理解,那么流刑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于死刑的第二大刑罚呢?我们先来看前四种分别是干嘛的。“笞”和“杖”说白了就是打板子,“徒”呢就是限制自由并且还要服劳役,而“流刑”就是把你发配到远离家乡的地方,让你换个地方生活。目前最早的流放记录是4000多年前的共工,他被尧流放到了幽州,大体就是现在的北京附近。
 
 
 
到了舜在位时,又增加了甘肃为流放地。此后秦国设湖北房县,宋朝增设两广和烟台等。我们看《水浒传》中,武松、林冲这些人,多数都被判的是流刑,而且走的时候还得有两个衙役跟着。到了目的地后,除了不能返回家乡,囚犯相对还是自由的,可以正常的劳动交往。那也许有人会问了,流放总好过被关着吧?这些流放的地方现在可都是发达地区啊,何况还可以偷偷溜走。其实流放之所以仅次于死刑,就是因为这个刑罚非常痛苦。首先,古人安土重迁,就算是在京城做大官的,老了也都要回乡。清朝的三朝重臣张廷玉,最后是以丢掉爵位的代价向乾隆请辞回到了安徽老家。所以,流刑发明的初衷就是在精神上惩罚犯人,让他们有种被遗弃的感觉。
 
 
 
其次,流放的地方随朝代不同而不同,但大体有个原则,那就是哪个地方最苦最需要开发,就把犯人流放到哪里。比如唐宋时期的两广,清朝时的宁古塔等,当时可都是苦寒之地。元朝时还规定,南方人要流放到北方,北方人要流放到南方,总之就是不能让你过的舒坦了。这对于讲究落叶归根的古人来说,精神惩罚是非常大的。那逃跑行不行呢?难!首先你到了流放地,就得定时向当地管教报到,服役期满后还要落户当地,并承担赋税,当地还指着免费劳力搞建设呢,哪会让你轻易从眼皮底下溜走。
 
 
 
宋朝时就为了防止流放的犯人逃走,就实行在脸上刺字。而且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利,靠两条腿能跑到哪去呢,跑了以后家人受牵连怎么办呢?后来古印度、沙俄,特别是后来的欧洲,都开始流行流放刑罚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刑罚实在是太好了,既可以惩罚那些不方便处死的罪犯,又能开发边疆,一举两得。
 
 
 
比如那个搅得欧洲天翻地覆的拿破仑,被反法同盟流放了2次也没杀他,就是因为拿破仑家族已经是当时的高等贵族,跟很多欧洲王室都沾亲带故,不能轻易处死的,而流放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处理方式。此外,英国流放地是澳大利亚,沙俄流放地是西伯利亚,日本流放地是北海道,如今这些地方都得到了开发,澳大利亚甚至还建成了一个国家。可见,流放这个刑罚,在当时的确是比把犯人关起来好的多。
 
 
 
虽然流刑在清朝灭亡后就已经废除了,但如今却有不少网友呼吁恢复,说可以把犯了罪的人统统发送到边疆或者海岛上,既守卫了国土,又能顺带开发偏远地区,一举两得。当然,至于这种想法可不可行,那就有待论证了。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