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袁伟时:妨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大顽症

发布时间:2018-08-21      来源: 华学者    点击:

华学者简介

 

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已结集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路标与灵魂的拷问》等。主编《现代与传统丛书》、《荒原学术文丛》、《牛虻文丛》等。

 

 

袁伟时:妨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大顽症

文/袁伟时

 

  摘要
 
不是说要进行素质教育,培育创新能力吗?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利根川进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回到日本,人们问他:为什么日本人得诺贝尔奖的多数是在国外工作的?他的回答是:“东方文化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要创世界一流的重大成果,必须‘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是讲究等级和服从的东方文化很难接受的”(大意)这值得我们深思。如果不从娃娃抓起,培植他们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中国人的创造力不可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也就没有抓住核心。

 

 

参加WTO标志着中国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结束。“与国际接轨”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且在经济生活领域成了必须兑现的义务。这是二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正确总结。不必说得太远,从18世纪90年代乾隆爷与英国马嘎尼使团交手算起,二百多年的中国史,中心课题是必须适应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在开放中实现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关键是幅员广大而落后的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必须承认落后,向西方学习,融入世界。这是无法抗拒的历史趋势。这个过程可以是体面的;也可能非常屈辱,付出难以数计的代价。决定性的因素是主动变还是被动变。不幸,中国在最近20年以前,总的说来走的是后一条道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外来侵略者可恨,但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是盲目的民族自大,或者是受压抑的民族自尊心郁结为自大、自卑和排外交错的盲目情绪,成为自己身上的沉重包袱;因而自我封闭,顽强抗拒世界一体化过程。二是犯了自由恐惧症,处处设防,把自己卡死了。时至今日,中国知识阶层的好些人(如真正懂得经济、法治的人士)已不太可能受这类情绪控制,但仍有一些人热衷鼓吹这类愚昧,并且市场还相当大。

 

中国最早看到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的人大约是李鸿章。早在1862年,他就指出:“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能强分界划。”稍后,他把这个局面概括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必须采取的对策是“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所谓“和戎”就是在和外国和外国人相处中严格遵守条约,不要主动挑起事端,争取一个相对缓和的国际环境;与此同时切实进行改革──变法,即学习西方,“借法自强”。可是,在19世纪,谁说一句外国或外国人的好话,就是亵渎了中华文化。如果说要向洋人学习,更是大逆不道!结果是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同时起步,但人家老老实实向西方学习,实现了现代化,打败了不愿认认真真学西方的大清帝国。

 

如果认为这全都成了陈年旧事,那就低估了传统文化负面作用的严重性。时至今日,中国的开放已经不可逆转;但一些盲目自大和封闭情绪的新变种,仍然不容忽视。

 

1.对自身的历史,没有把它放到世界全局下,对其弱点进行深刻的反思。在一些人笔下,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备。电脑原理,现代性,后现代,如此等等,不假外求,全都在祖宗的百宝囊中可以找到!谈及近代的落后,则把主要责任推到侵略者身上,不敢甚至不准从内因──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寻找落后的根源。不敢正视大清帝国的建立和17世纪的英国革命刚好同步,不过前者建立的是宗法专制的大帝国,而后者则建立议会制君主立宪国家,从而决定了此后几百年间两国的不同命运。

 

此外,还有一些人喜欢宣扬中华民族有特殊的民族凝聚力,却对两个重要情况视而不见:一是与侵略我们的日本比。八年抗战,中国人一分为四(国、共、汪伪、伪满);而大和民族却没有出现大的分裂。二是与侵略过我们的西方列强比。他们通过建立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建立以法治和民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加上星罗棋布的社会团体,依靠制度整合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同时,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果各自强调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凝聚力的特殊基因,对整个国家究竟有多大好处?

 

几年前,“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中国可以说不”这类廉价的许诺,听得人们乐滋滋的。现在是“中国经济是世界唯一亮点”。如果以此自我麻醉,忘记“我们的改革正在过大关”(吴敬琏语),危险就会悄悄走来。

 

2.在世界几大文化体系的关系上,喜欢听虚夸的说教。说到历史,有的人一开口就是“文化侵略”。但仔细想想,这个说法不无可疑之处。从鸦片战争前开始,不断有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办医院,办报刊,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才悄然离开。近年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对这些事业的功过是非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除了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弄的顺民教育外,“文化侵略”究竟怎样界定?文化只能在自由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人们的自由选择中不断更新。而在这个领域,人们在选择时往往忽略创造者的国籍。参加WTO后,人家又要进来了,这可怎么办?

 

最近流行的高论是所谓“后殖民”,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前者引导人们动辄以殖民、反殖民的思维模式去观察和处理国家关系问题,很可能成为新的封闭盔甲。后者可以满足民族虚荣心理,却与改变落后现状无补。教育、电影、音乐、出版、传媒等等都是文化,我们真的不比人家落后吗?听信这一套,非给已经进来或正在叩门的外国竞争伙伴打得一败涂地不可。

 

再看看自由恐惧症。

 

WTO是保障自由贸易的规则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是世界贸易的大法。我们的宪法标明要建立法治国家。离开法治不可能落实参加WTO的承诺,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法治有三个不能忽视的要点:1.法律至上。即西方人说的:“上帝和法律高于国王”。2.限制政府权力,不能有法外的行为。3.保障个人自由,使之不受侵犯;法治和自由是无法分割的一体两面。有些人一谈到现代化,便忙于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忙于修路,搞好治安,却忘记了最重要的制度环境:法治。

 

回顾一下历史吧!甲午战败,朝野上下为中国的贫弱悲愤,急于寻求富强之道。严复破门而出,一针见血地说:“人贵自由,国贵自主。”中国与西方贫弱与富强的差距来自“自由不自由”;一语道破百年中国问题的癥结。直到现在,这些仍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箴言。

 

改革开放20年,成绩有目共睹。最重要的原因是逐步恢复和扩大了经济自由,学术和政治等领域的自由也有所改善,被束缚的力量得于迸发。进入WTO,首要的一条仍在解除束缚,按照WTO的规则和法治的内在要求去解除束缚。能否把挑战变为机遇的关键就在对此有没有足够的准备。

 

可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顽固的自由恐惧症。

 

一是追求上下等级分明,把自由等同于混乱。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由与法治不可分的关系有所了解,相信这一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二是把自由同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对立起来。可是,没有充分的自由,经济和学术文化发展不起来,吸收不了庞大的过剩人口,差距怎样缩小?蛋糕做不大,只能分配贫困。

 

随着WTO而来的是世界范围的角逐。只有让经济和学术文化有一个法治和自由的环境,中国人方能得到自己应有的份额。在这样的竞争中下一代中国人是强者还是弱者,他们的创造力能否发扬,关键也在有没有法治和自由的制度环境。

 

不是说要进行素质教育,培育创新能力吗?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利根川进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回到日本,人们问他:为什么日本人得诺贝尔奖的多数是在国外工作的?他的回答是:“东方文化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要创世界一流的重大成果,必须‘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是讲究等级和服从的东方文化很难接受的”(大意)这值得我们深思。如果不从娃娃抓起,培植他们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中国人的创造力不可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也就没有抓住核心。

 

2001年11月3日在“WTO与人文”论坛上的讲话摘要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