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新华每日电讯:学历歧视的背后是用人门槛的攀比

发布时间:2015-05-1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点击:

  在现实招聘过程中,对于很多用人单位来说,他们首先看的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学历——是211,还是985?如果不是,对不起,你根本没有入围的资格。既然没有入围的资格,再多证书又有谁会在意?这些证书抵不过一纸学历、学位证书。对于应聘者来说,学校和学历是他们的敲门砖,当他们连敲门的资格都没有时,他们如何证明自己,如何表现自己?这样的名校崇拜,学历崇拜在社会中太普遍了。

  用人单位任性背后的原因,一个是用人门槛的攀比。用人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用人单位的地位和水平。既然,各个单位都争相聘用更高学历、更知名院校的大学生,自己为何要自降身价,降低人才招聘的资格和门槛?所以,你用硕士生,我就用博士生;你用211,我就用985。反正人才也不缺少,反正人才竞争激烈,只要把条件抬上去,总是可以招到满意的人才。尤其是一些高校招聘人才的时候,因为人才的学历和出身与学校的评估有关,在用人门槛上更是狮子大开口,恨不得所有的辅导员都是博士学历,所有的保安都是硕士学历,这导致了人才的浪费,也导致了用人标准的水涨船高。这种攀比是虚荣与浮华造成的。

  另一个原因是,学校本来就被分为了三六九等。在本科阶段,学校不仅有本一、本二、本三的说法,而且还有211和985之分。这些未经自由竞争形成的身份,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招生批次和财政投入状况。在这种格局下,好的学校必然越来越好:他们可以招到更高考分的考生,可以聘用更知名的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课题和项目,可以拥有更充裕的办学资金和条件。而那些没有挂上名的学校,难免在与这些名校的竞争中全面败下阵来,它们在办学的硬件和软件上,被甩出了很远。这种差距客观存在,这种差距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对于招聘单位来说,它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差距,它们当然愿意选择名校高学历的毕业生。因为,现实就是如此,高校之间的差距就是如此之大。

  招聘者唯学校名气和学历至上,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名校崇拜、学历崇拜。造成这些崇拜的真正成因,其实还是在学校的定位和划分上。既然,学校已经被分出了高下,不同学校的行政级别和财政投入都是不同的,社会在看待这些学校时,又如何能够一视同仁?结果只能是,招聘方会一口咬定没有歧视,其实眼中却全是区别。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