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北青报:高中毕业生为何这么容易被骗录?

发布时间:2015-05-12      来源: 北青报    点击:

被录取了,安徽六安市裕安区苏埠中学的几十名学生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的心里只有愤怒。同学们反映,今年4月,他们到寿县“玩了”一天,十几天后,就被告知他们都被位于该县的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录取,不能再参加今年高考了。按照安徽省今年自主招生政策,如此结局几乎无法改变。

  舆论普遍对这批学生的遭遇表示同情,并斥责学校用“下三滥”的手段来招生。但是,这批学生有如此“遭遇”,也必须反思自身的原因,难道他们对本省的高职自主招生政策一概不知?他们就这样容易被学校“忽悠”?

  一名高中毕业生,是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在选择时,必须认真了解政策,谨慎做出判断。但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这批学生却有些稀里糊涂,包括学校让他们在报名信息表上签字,他们似乎看也不看,就签了,在事后才发现,不该签这份信息表。

  媒体的报道,很想把责任都归为学校——报道称,记者在这份信息表的下方不太起眼的位置,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承诺:“根据省教育厅规定,已被我院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得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上信息本人已审核无误,并郑重承诺所有信息真实有效,否则责任自负”。可问题是,这段文字,就在表格上,学生在签字时,没有理由不看完表格上的内容,就随意签字。

  这不是学校招生人员太“狡猾”,而只能说明学生不知道自己签字的重要性,在对待自己的升学选择时,太随意。有的学生也可能是当时确定选择,事后又后悔了。更进一步说,这暴露出中学教育的严重缺失,即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告诉学生升学选择时,必须充分了解信息,结合自身的实力、兴趣,做出理性的选择,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近年来,每到招生季,教育部门都会发出招生诈骗预警,可还是有不少学生、家长被“欺诈”,舆论通常把责任归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而实际上,学生、家长在判断、选择时,不充分了解政策,就轻信他人,也是招生欺诈屡试不爽的重要原因。其实,有关招生的政策、规定,都是公开的,可是,有的学生、家长看也不看,或者即便看了,也轻信他人能搞定潜规则,结果自己真被潜规则了。

  还有一种现象是,有的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到高中去“买生源”。买生源之所以能行得通,是因为学生自己没有判断,就听学校老师的,老师说某学校好,学生就听老师的,在被买了之后,才发现不对劲,可政策已经不允许更改。懂得收集信息,分析比较,这是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最起码的要求,可是,我国不少中学生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这次学生集体“被骗”事件,是值得中学教育和学生本人反思的,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目前十分缺乏生活教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选择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弱,这是学生侵权事件频发的根源所在。学校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不教给学生认识社会、与社会打交道的基本生活能力,这种教育环境中走出的学生,走向社会,是很容易受骗上当、“吃亏”的。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