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潘祥辉:人类择偶行为的传播学阐释-一种进化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5-05-26      来源: 爱思想    点击:

潘祥辉
 

  

   摘要:信息传播在动物和人类的择偶过程中都十分重要。性选择带来的压力使每个个体都变身传播专家,进化出丰富的传播策略:通过声音、体态、身体器官或文化装饰来进行包装、宣传、修饰或掩盖,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进化中的不同压力使两性择偶中的传播策略有所差异。由于发明了语言和文化,人类择偶中的信息传播远较动物世界复杂。现代婚姻市场中的信息浑浊与传播失灵普遍存在。现代性的扩张使当代人择偶面临巨大的传播迷局。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择偶行为,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传播与人性的新的理解。

   关键词:择偶行为 性选择 传播学 婚姻市场 进化论

  

   自从有了生物以来,为了繁洐后代,择偶行为便已然存在了。进化中的择偶问题也因此应运而生:能不能选择到合适的配偶,如何选择优秀的配偶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择偶关乎生命基因的延续,对动物如此,对人类同样如此。

   所谓择偶,即动物和人类世界中进行性选择的过程。[]凡是要通过两性结合进行繁殖的动物,都会碰到性选择的问题。美国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指出:"对配偶或性伴侣很挑剔,在自然界并不是人类独有的特色,其他许多(名义上)实行单偶制的物种,由于配偶关系也是长期的,所以寻找配偶时也颇为讲究。"[]就人类而言,这一过程和人类的进化一样古老。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求偶行为。鸟儿通过叫声来传递择偶信息,人类的求偶则更加丰富,既可以用语言,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方式来传达爱意,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或行为,如歌唱、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表达对异性的爱慕。可见,择偶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传播与沟通过程,它既有个体的特点,也表现出群体行为的特征。在进化过程中,动物和人类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传播策略来择偶,以提高其成功率。可以说,如果从择偶的角度来看动物和人类,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个体或群体,都堪称传播学大师。它们有的善于宣传,有的善于伪装,有的采用视觉传播,有的采用听觉或嗅觉传播方式,丰富多样。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审视动物和人类的择偶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传播的极端重要性。为了适应择偶过程中的信息传播困境,动物和人类甚至进化出了一些特殊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特征。这一点正如美国生物学家戴维.巴斯(DavidM.Buss)所指出,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源于择偶过程中相互适应的协同演化。"因为祖先时代的女性渴望男性拥有较高的地位,男性便进化出了获得地位、炫耀地位的动机;因为祖先时代的男性渴望潜在的伴侣的年轻和健康,女性便进化出了显示年轻、健康的动机。在吸引配偶的竞争中,个体需要在异性最热切渴求的特征上击败竞争者。这是一种协同进化(co-evolutionary)的循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择偶行为,我们可获得关于传播与人性的新的理解。

   一、信息传播在择偶行为中重要性与多样性

   不论动物还是人类,择偶的目标都是要选择合适的对象与之发生性关系或结为连理。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何找到意中人呢?又如何在众多的同性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抱得美人归呢?实力当然重要,让异性知道自己有实力则更加重要。如果不能正确传递自己的实力信息,那么在择偶过程中注定要失败。

   动物不会说话,但他们自有高招。各种动物其发出信号的方式不同,但传播的意图则非常明显。有些通过视觉信号来传播。如在猿类中,雌性的发情信号主要表现在臀部的性肿胀,臀部的形状和颜色成为雌性向雄性发送性刺激信号的主要手段,而雄性也发展出对这些信号的敏感性。雄孔雀则通过开屏在雌孔雀面前展示自己的性吸引力。有些动物则通过听觉信号来传播择偶信息。蛙类通过叫声来表达爱意。雄性牛蛙会在池塘边发出响亮的蛙鸣,雌性则会仔细倾听。蛙鸣声音越大,越洪亮,对于雌性的吸引力越大。[]鸟类的叫声更是择偶调情的信息手段。一到择偶季节,鸟类不惮厌烦的运转它们的歌喉。

   人类择偶也依赖自己的传播武器。和动物一样,人体本身也是个传播系统,有丰富多样的信息发送器和接收器。生物学家莫利斯(DesmondMorris)指出,人类在传达性信息方面,胯间、肚脐、臀部、腿部、腹部、腰部、乳房、肌肤、肩头、颌骨、面颊、眼睛、眉毛、面孔和头发等都是一种性感信号,可以传达性吸引方面的信息。在他看来,我们每个成年人其实随时都在展示和阅读他人的性感信号,同时也在限制自己和他人的性感信号。并且,人体自带的传播系统其组合方式比动物更为多样。"人体部分不再单独展示,而是同时展示,以组合的形式、在具体的语境中观察。其组合气象万千,其语境变换多样,社会交往之所以繁复多彩、令人神往,概源于此……我们总是努力发出一套平衡的信息,有些是吸引人的亲密行为,有些又是在排斥亲密行为。"[]

   比之动物,人类还创造了语言和文化,用于沟通和传播信息,这使人类择偶中的信息传播行为更加复杂和多样。但不论这种文化丰富程度如何,其生物学基础还是不容忽视。实际上,不论语言还是文化,都是在人类进化中获得的。正如跨文化研究大师霍尔(EdwardT.Hall)所认为的,文化是一种活动,扎根于没有文化、没有人类的悠远的过去。"文化行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演化出来的。倘若没有低等有机体生成的基础文化系统,人类的一切成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构成文化基础的大部分进化业已完成,我们认为具有人类基本特征的基础系统就已经形成了。"[]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人类和动物共享许多择偶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模式。尽管语言沟通在人类择偶过程中十分重要,但非语言沟通的作用有时更大。美国婚恋社会学家大卫.诺克斯(DavidKnox)和卡诺琳.沙赫特(CarolineSchacht)指出:两性间的沟通是两人交换信息和感受的过程,有高达80%的人际沟通是非言语的。"无论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是什么,抱着双臂、缺乏眼神交流与说同样的话时温柔地接触并伴有眼神交流所传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经常会注意互动中非言语线索并赋予它们更大的重要性。"[]我们确实也能观察到,人类许多择偶方式似乎与动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择偶中体能的展示,这一点不仅对于雄性的猴子、猩猩、狮子等动物是重要的,对于现代男性而言,同样重要。实际上,现代男性依旧将展示身体和运动技能作为吸引女性的重要装备。对健与美及力的展示构成了一种宣传策略和有效信号。在古代社会,一位男性择偶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力量、武艺和战斗能力,他要通过杀死猎物或打败其他男性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样的男性也能够拥有更多的妻儿。进化生物学家戴维.巴斯(DavidM.Buss)指出:"展示身体和运动技能在传统社会和现代西方文化中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炫耀身体在吸引短期性伴侣时比吸引长期伴侣时更加有效。因为这似乎显示这样的男性能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后援保护。[]

   通过艺术性手段如歌唱和舞蹈来进行择偶,动物在用,人类也在用。生物学家指出,几乎全部的乃至最低等的动物种类或多或少都能歌善舞。猴子就用不同的声调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愤怒、急躁、高兴或恐惧。人类显然也和动物共享了这种传播模式。在达尔文看来,音律和节奏是人类的男祖先或女祖先,作为引诱异性的手段而发明的。他认为,歌唱由来已久。"我们人类的祖先,无论男女,在取得具有音节的语言来表达相互爱慕的能力之前,大概会用音乐的声调和韵律来彼此互相诱引。可惜我们对于四手类动物在恋爱的季节里如何运用它们的嗓音这一方面知道得实在太少,使得我们无从判断当初我们祖先中开始取得歌唱习惯的究竟是男的一方还是女的一方。"[]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文化中观察到,歌唱是一种重要的择偶信息传播手段。非洲的黑人,感情一激动,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唱起歌来,另一个黑人则会用歌唱来回答,霎时间,在场的同类像触了音乐的电波似的,异口同声地哼出一曲曲和歌来,仿佛一个派对。在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至今还通过对歌来情定终身。如湘西土家人就"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土家族的传统情歌大致可分为试探、赠心、盟誓、离别、思念、成婚等,基本上反映出原始的自由恋爱的全过程。他们无论是劳动干活,还是赶集或路上相遇,男女之间总是盘歌以通情感,男女有意就一曲曲唱下来,甚至私定终身。在每年正月的祭祀仪式结束后,老年人出场,"青年男女便尽情狂饮狂欢,在歌舞中自由谈恋爱,无拘无束;情意浓厚了,就可以相约至山林幽会。如果两男争一女,或者诸男追一女,女子往往要男子比武射箭,择胜者为意中人。"[]

   动物和人类择偶的"性选择"甚至塑造了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择偶过程中最容易被观察到的体表特征就是如此。贾雷德.戴蒙德指出:"人类体表特征的地理差异,主要是'性的选择'(sexualselection)造成的,也就是我们的择偶过程造成的。"[]生物学家注意到,很多择偶信号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恒定的第二性征,成为一种可遗传的"宣传品"或说"信号发射器"。在许多动物身上,有一些形态特征并没有明显的生存价值,却因有利于吸引异性或威吓同性竞争者而被保留下来。如雄孔雀的漂亮尾巴,雄狮的鬃毛,雌狒狒发情时红艳艳的外阴部以及非洲长尾维达鸟等,都是性选择发展出来的第二性征。这类"身体广告"要宣示的意义是:这些标记代表着"优良的基因",相当于一种"荣誉勋章",用以传达信息,吸引异性。

   达尔文认为,人类祖先中间也存在这样第二性征的遗存。例如,男性毫无实际用途的胡子极有可能只具有择偶中的广告功能。在他看来,我们类人猿一般的男祖先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用来取媚于异性、或激发异性的。因为胡子的装饰来可以显示其男人气概,传递一种有竞争力的信息,因而有利于求偶中的竞争。[]久而久之,这一传播武器就遗传了下来。男性还有许多与性有关的身体特征,比如喉结、突出的下巴等等,都是第二性征,也与择偶中的性选择有关。

   人类女性也有许多鲜明的第二性征,例如乳房,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乳房,都只在需要哺乳时才隆起,只有人类女性的乳房常年隆起,而且女人乳房的半球形状,不仅对哺乳没有帮助,反而有妨碍。因此,女人的乳房这一性征也只能解释为是性选择中的进化产物,同样起着吸引异性的"人体广告"的功能,其性吸引功能可以从男人对女性乳房的"性趣焦点"上显现出来。与此类似,女性的其他第二性征还有光洁细腻的皮肤,修长的脖子,更细的腰和更低的腰臀比,堆积了更多脂肪的臀部,红润丰满外翻的嘴唇(其丰满和外翻程度比男性显著),细而清晰因而更具表现力的眉毛以及体毛的缺乏等等。[]这些都是传达"性信号"的有力的传播载体和工具。在人类择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人类两性的不同呢?这就需要比较两性的择偶压力和性选择策略。正是进化中的两性差异使得两性择偶中的传播策略有所不同。

   二、择偶压力与两性有别的传播策略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中写道:"在动物王国的各种生物中,无论是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昆虫甚至是甲壳类,性的差异基本遵循同样精确的法则:雄性几乎总是追求者……也只有公的或雄的才装备有向他们的情敌进行战斗的特殊武器。他们一般要比母的或雌的长得强壮些、高大些,并且天生备有勇敢善斗的必要的品质。"[]为何人类和动物界一样,都是雄性扮演追求者,而雌性扮演接受者呢?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性别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差异是由配子差异造成。两性细胞在解剖学上差异极大。人的卵子比精子大8500倍,这种差异的后果是女性在每个性细胞中都需要更大的投资。一个女人一生只能生产400个左右的卵子,最大的可能也只有20个卵子成为孩子。怀孕、分娩、抚育后代的代价就更大了。相反,一个男人每次射精就能放出数亿个精子。他一旦给女方授了精,纯粹的生理义务也就完成了。他的基因将和女方的获利相等,但投资却小得多。[]由此造成的两性冲突不仅是人类的一大特性,而且大多数动物都存在这个问题。

   这种生物学的差异造成了两性择偶策略的不同。就雄性而言,如果能给更多的雌性授精,那将会传播更多自己的基因,从遗传适应的进化标准看,无疑是有利于自己的。雄性多娶多占的"花心行为"因此是一种本能。但对于雌性而言,其抚育后代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而且往往难以独立完成,需要雄性的助力。因此他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会仔细挑选,会倾向于选择那种将所有资源都投入自己后代抚育当中的雄性,因此雌性本能地会反对雄性的额外交配,千方百计地要使其对自己进行"专项投资"。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了"亲代投资理论"(parentalinvestmenttheory)来解释两性的差异。这一理论认为:一个物种中,如果一种性别成员对子女的投资越多,那么这种性别的个体在选择配偶时通常会更加挑剔。相反,投资较少的那种性别的个体在选择配偶时则不那么计较,但是和同性竞争者之间的冲突却往往更加激烈。[]

   这一发现适合于人类。在性策略上,女性面临的一个基本约束是,由于卵子的稀缺性以及抚育后代的高投入成本(时间长、投入多),所以她们不会去追求配偶的数量,而是更会追求男性的质量。女性在为自己挑选丈夫时,注重的是他养护妻儿的能力和意愿,包括财富、权力、情感专一、是否喜欢孩子等,在为孩子挑选父亲时,更注重他的遗传禀赋,比如健康、智力和性吸引力等因素。就长期择偶而言,女性往往要综合判断对方的条件。而对于男性而言,追求配偶数量最大化是一种生物本能,因为这有利于其基因的扩散。从进化的角度看,男性最看重女性的生殖能力,因此凡与女性生殖能力有关的线索指征如年轻、体态匀称、健康漂亮等都能够吸引男性的注意。当然,为了保证父权的唯一性,男性也非常注重女性的贞洁与忠诚。在人类不同文化中,男女两性的择偶偏好大体一致。这说明两性择偶偏好的形成生物进化因素的影响远远大于文化因素。

   这种择偶中的两性偏好也可以从征婚广告中看出来。人们倾向于在征婚广告中刊登那些大多数男性或女性所要求的特质。征婚广告对于自己的宣传无疑会有"自我美化"的倾向,但对于对方的要求,则反应了人类的进化心理。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刊登广告的女性通常重视男性的两个信号:财富地位以及愿意对两人关系进行投资的强度。相反,刊登广告的男性则主要看重女性生理方面的吸引力,如要求比自己年轻,漂亮等。[]

   社会学家则发现"择遇梯度"(matinggradient)(指丈夫通常会在年龄、教育和职业成功方面比妻子更优越)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不同文化中。通常,丈夫总是比妻子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也会更高。这在美国2006年的一项社会调查统计中得到了证实。[]大卫.布斯(DavidBuss)在1989年对全球37种区域文化中对配偶的偏好进行了研究,同样得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加看重配偶经济实力的观点。[]其他的许多量化研究也都表明,女性在择偶的过程中偏爱有权力、地位和资源比自己大的男性;而男性偏爱外表有吸引力、有好的家务劳动技巧、比自己小的女性。[]"男人好色,女人贪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古以来男女两性在择偶问题上的差异,这实际上也构成了一种均衡。在《人类婚姻史》一书中,韦斯特马克指出,人类婚姻往往受到经济因素的很大制约,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人类的性选择"、"作为结婚条件的诸方意愿"、以及"结婚率和结婚年龄"这几个方面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也得十分明显。《礼记.曲礼》中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的说法,《周礼.地官.媒氏》也说:"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现代也是如此,北京大学心理系的一项研究统计了中国女性自1985-2000年的择偶标准的现状和变迁,其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择偶时仍旧最为关注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体现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表现为对男方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而对财产、事业的要求有所上升,体现了择偶趋向于实惠化趋势。[]

   人类择偶中的信息传播与两性的择偶偏好是紧密关联的。当了解对方的偏好后,双方都会传达能够满足对方需求的有价值的信号,如果发现对方传达的信息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期待,则择偶无法继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际传播研究者E.罗洛夫认为,传播总是与"获得有价值的资源"有关。罗洛夫将人际传播定义为"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男女之间的交往也被他看作一种社会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在约会和恋爱阶段就开始了。"我们的文化所要求的不成文的义务是,男方为女方提供某些有形的回报(如请吃饭,请看电影,或者赠送鲜花),女方则有必要报以好感或在某些场合给予温情。双方似乎都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尽管他们可以明知而不做),否则关系将难以为继。"[]可见,择偶的过程也即资源交换与符号传递的过程,两性各取所需。在婚姻市场上,女性会寻找有她期待品质的男性,而男性也会尽量发出自己这方面的信号使自己中选。反过来,男性也会搜寻有自己中意品质的女性,而女性也会尽量发出自己的信号。如果所有信号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诚实可信的,且发出的信息真实度高,那么择偶就会变得相对简单。然而,现实的情况远比这更为复杂。人类不是像动物那样赤裸裸地进行资源交换,也不仅仅依赖一些原始的信号进行交流。人类是依赖于理智、语言和符号进行社会互动的。择偶过程充斥有意识的包装、宣传各色各样的虚假信息,这使得现代人类婚姻市场的信息混浊度非常之高。

   三、择偶中的炫耀与虚假宣传

   在现代人类社会,寻找一个合适的配偶通常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这当中要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亚当斯(Admas,1986)确定了趋向婚姻的四个阶段:1.创造交往机会阶段。依靠外表的吸引,做出对发展关系有利的行为,可以表述为"创造机会发出讯息的阶级";2.积极的自我表露阶段。通过相互的自我表露了解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往往被用来评价双方是否相似。3.角色相容和移情阶段。这一阶段的自我表露程度进一步加深,双方的理解更加深入。随着表露的加深,信任和猜疑的可能也都在提高。4.认定和做出承诺阶段。这一阶段经过对了解信息的分析,彼此认定对方,相信这是合适的关系,并在内心向对方做出承诺。[]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在择偶的哪个阶段,传递信息、沟通信息与判断信息都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看,择偶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沟通过程。当然,出于两性择偶策略的不同,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存在宣传、伪装甚至欺骗。这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姻和爱情既充满了诱惑,也充满迷惑和陷阱。

   公元1世纪罗马人奥维德(Ovid)在其《罗马爱经》(TheEroticPoems:TheArtandLove)中写道:"面部有多少种表情,心灵就有多少种情绪。要想俘获一千颗心,你就需要一千种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自我包装和宣传。如果我们将"宣传"定义为"有意图地、系统地塑造感知、操纵认知和指导行为以达到进一步强化符合宣传者目的的某种反应"的话,[]那么,在自然选择与性选择的竞争中,我们每个个体都已经进化成了宣传大师。

   在择偶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宣传自己吸引配偶的那些优势,而掩盖自己的弱点。这种本能正如社会学大师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所指出的:"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伪装者。在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的愿望推动下,我们多少都会有一点故作姿态,因为我们作为社会性的、富于想象的存在,必须注重自己的外观……当我们向同伴表明自己时,无论是笔头还是用讲话表达,我们都会装饰一下自己。"[]另一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所阐述的也是这一思想: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进行印象管理,视场景的不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前台与后台之间进行切换。[]这种自我表现的"选择性传播"几乎是一种生物本能,在其他动物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为了提高择偶的成功率,动物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包括花言巧语或卖弄炫技。如雄孔雀的开屏就是一种"炫耀性行为"。特别是一些公鸟,有的炫耀叫声,有的炫耀筑巢技术。人类的这种本能显然来自于长期的演化,在择偶过程中更是常见。可以说,没有不搞宣传战的择偶竞争。正如生物学家Buss指出的:"无论吸引长期配偶还是短期配偶,都需要进行炫耀(display),就像织巢鸟炫耀自己的巢、蝎蛉(Scorpionflies)炫耀自己的结婚礼物一样,男性和女性在择偶市场上都有必要夸耀自己的货物。"[]不过由于男性和女性的欲求不同,择偶策略有差异,因此他们炫耀的内容与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男性的炫耀与宣传

   生物学家发现,和雄性动物一样,人类男性也努力炫耀自己的资本以吸引配偶。达尔文早就发现了这其实是一种"宣传"。他举例说,南美洲裸体的印第安人不惜工本地来装潢自己,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不辞两星期的辛勤劳动,来赚取足够的交换价值,为的是换得把他全身涂成红色的必要的"赤卡"(chica)。很多原始民族都用羽毛、颈圈、手镯、耳环等等装点自己。北从北极圈各地区,南至新西兰,任何大国里都有些文身、文面或雕题的土著居民。[]这显然是一种装饰和炫耀性行为。实际上,从远古社会的酋长到今天的"土豪",都喜欢带穿戴昂贵的手饰,或康慨地赠送礼物来显示自己的优势地位。

   男性择偶中的炫耀性行为,其展示与宣传方式多种多样:从肌肉、头发、体型、气味、声音、饰品及谈吐等都可以成为宣传的渠道,诉诸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观渠道。戴维.巴斯(DavidM.Buss)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有关配偶吸引的研究,发现了男性和女性在吸引配偶时采用的多项宣传策略。其中男性的宣传策略包括:吹嘘自己的成就、谈论自己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他人遇到的麻烦表示同情,主动进行视线接触以及穿戴性感的服饰等共有一百多种行为。研究人员将其简化为28个相对不同的类别。[]

   男性最常用的宣传技巧之一就是炫耀有形资源。因为资源最为女性所看重,因此这种宣传显得十分重要。Buss指出:"就像雄性走鹃(roadrunner)向雌性提供猎物以获得交配机会一样,男性向女性提供资源,这是他们吸引异性的主要方式。"[]而且有形资源是可视的,也有利于提高宣传效果。男性通常乐于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或极高的赚钱能力。或一掷千金以打动女性,或驾驶昂贵的汽车,或告诉人们自己在工作中有多重要,以及吹嘘自己的成就等等。常用的带有欺骗性的技巧就是通过误导女性对他们事业前景的看法而在自己拥有的资源方面欺骗女性,例如夸大他们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威望等等。

   除了资源,"爱和承诺"也是女性十分看重的择偶标准。前文已提及,在女性的择偶策略中,一是要考虑男性抚育孩子的能力,即资源的多少;二是要考虑这种投资的排他性和一贯性,即男性对自己的忠诚度。"女人不仅应该考虑品质的可靠信号,还应该考虑男人的动机和承诺,一串闪亮的钻石项链,不能保证他在往后10年或20年仍对你始终如一,长久的承诺与投资能力同样重要。"[]显然,承诺的信号能帮助男性吸引女性,男性自然会在这方面有所表现。

   男性如何传达承诺呢?一种是语言上的信誓旦旦,一种是行为上的爱意表达。两者都是非常好的承诺信号。"海誓山盟"显然是有效宣传。《罗马爱经》这样提醒男人:"你须要大胆的发誓,因为引动女人的是誓言。"誓言意味着承诺的可靠性。展示爱意则提供了承诺的另一种指征。男性如果能够通过为一位女性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对她表现得一往情深或是说"我爱你"来吸引她,则往往容易成功。此外,展示善良和体贴也能显示"承诺",并且在成功的吸引策略中表现显著,这即是一种"暖男策略"。Buss指出:"对于女性遇到的问题表示理解、敏感地感受女性的需要、对于女性表示同情并给予其帮助的男性,往往能够成功吸引到长期配偶。因为它可以传达一个信号:男人关心她,而且愿意对她投入资源,它标志着长期恋爱而不是短期性关系的兴趣。"[]

   虚假的展示就成为男性的一种欺骗性的宣传。例如"装蒜"、"逞强"或"逞能"都是一种虚假宣传。进化心理学中关于欺骗的研究发现:男性会试图使用某些策略在他们的目的上欺骗女性。男性比女性频繁得多地装作对发展一段长期关系很感兴趣,而实际上并非真的感兴趣;装作关心一位女性,实际上并非真的关心。即便不是为了结婚,而只是为了短期的性关系,男性也很清楚,假装具有长期意向这一传播策略对于吸引女性来说更为有效。心理学家williamTooke和LoriCamire(1991)在大学生中研究了欺骗性的吸引策略。他们一共收集到了男女性为吸引对方的欺骗方式多达88种。男性的欺骗方式包括:在自己的事业前景上误导异性,经过异性成员时收紧自己的肚子,当有异性成员在场时表现得比平时更值得信赖和更加体贴,以及脑中想着性时却表现得对性关系毫无兴趣等。他们的这个有关欺骗的研究发现:男性为了吸引女性,会表现得比真实情况更加有礼貌、更加体贴,看上去更加没有防备。[]

   由于男性在追求择偶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中使用了双重策略,使女性有时难以识别其真实目的,这给女性带来了的适应性问题。女性如何清楚评价男性的真实特征和意图对于自身的利益至关重要,一旦判断失误则要付出沉重代价。因此在进化过程中,那些面对男性炫耀、宣传及欺骗时,具有高度鉴别能力的女性,具有更大的适存度。

   (二)女性的炫耀与宣传

   正如男性成功吸引女性的策略取决于女性对配偶的欲望和需求一样,女性的吸引策略也建立在男性择偶偏好的基础上。由于优质的男性总是稀缺的,女性也需要面临同性间的竞争,因此在择偶过程中同样需要"选择性传播",也难免出现虚假宣传。

   容貌是男性最为看重的女性特征,这有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从进化史上看,姣好的容貌与健康及较强的生殖能力紧密相关,这促使男性发展出了"以貌取人"的择偶偏好。而女性也因此发展了呼应男性偏好的"包装"手段。

   女性吸引男性的策略集中于改善她们的身体魅力,使自己变得更年轻、更健康。这从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与兴盛中可以呈现出来。"女为悦己者容",从古至今,不同文化的女性都十分看重化妆。女性对于改善容貌的强烈依赖得到大量研究的证明。一项基于大学在校生和新婚女性的调查表明,她们使用化妆品来突显外貌的次数是男性的二十倍,学习使用化妆品的时间也是男性的十倍。女性通过节食来改善身材的次数是男性的两倍。女性会在外貌上花费一小时以上的时间,比男性所用时间的两倍还多。女性换一个新鲜发型的次数是男性的两倍,为获得健康的皮肤光泽而晒日光浴的次数比男性多50%。此外,女性通过改善外貌来吸引配偶的有效性也是男性的两倍。[]女性的"面子工程"显然不是多余的,它是一种有效的择偶策略,通过自我展示能够增加自己的身价和竞争力。这有其生物学基础。Buss指出: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因为红润的脸颊是男性评价女性健康的线索之一,于是女性人为地搽红脸颊以吸引男性;因为光滑、洁净的皮肤是男性进化出的欲望之一,于是女性遮掩斑点,使用保湿乳液、紧肤水以及面膜;因为有光泽的头发也是男性进化出来的欲望之一,于是女性加亮、漂白、淡染或浓染他们的头发,而且通过吹风机、蛋黄或者啤酒来保持发质;因为丰满的红唇能够激发男性的欲望,于是女性巧妙地使用唇膏,甚至用胶原注射来使他们的双唇更加丰满。此外,因为坚挺、年轻的乳房能刺激男性的欲望,于是女性进行乳房植入和重塑手术。[]现代美容业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修饰技术和"改装"机会,但也对男性的识别能力提出了挑战,"人造美女"常常以假乱真。

   适当地"卖弄风情"也是女性常用的宣传手段。社会学家西美尔在《卖弄风情的心理学》一文中分析了女性卖弄风情的艺术,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表达讨人喜欢的意愿性信号。根据西美尔的观察,女人卖弄风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迷离的眼神。这种"目光中包含着避开,然而同时与短暂的迎合联系在一起",传递着欲拒还迎的信息。其次还有摇曳的走姿。扭来扭去的走姿"在持续交替的节奏中意味着面向和转离"。[]这种若即若离的方式既彰显卖弄又呈现着某种矜持。除了运用自己的装扮和身段语言,女人还会借助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小孩或者是其他身边的小物件来展示自己的风情。通过这种"卖弄"女人抬高了自己的"价值",更激发了男人的喜爱与热望。[]

   除了"风情万种",展示纯洁与忠诚也是女性在演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择偶宣传策略。由于人类女性进化出了"隐秘的排卵期",这种隐秘手段使得群婚时代的男性难以确定自己父权的真实性。"为别人养孩"也成为男性最为担心的事情。在进化过程中,为确定父权的唯一性,男性不得不在对女性的忠诚有所要求。一些制度性的设置,如一夫一妻制、对女性的特别规则(如儒家的"三纲五常"、非洲国家的"割礼")等得以演化出来。就长期择偶而言,男性总倾向于挑选忠诚度专一度高的女性为妻。为迎合男性这一偏好,女性也会通过显示忠诚来获得男性的青睐。[]研究发现,在女性吸引男性的130种吸引策略中,保持忠贞、不同其他男性发生性关系被证明是吸引永久性伴侣的最为有效的策略。[]当然,这种展示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伪装表现出来。

   有意"示弱"有时也是女性择偶中的传播策略。一些名校的女生为了吸引男孩子的青睐,有时就通过装傻来吸引男性。戈夫曼写道:"美国的一些女大学生曾经---现在无疑也这样-故意在与其约会的男孩子面前降低自己的智力、技能和自决性,由此来显现一种颇为深沉的精神自律,尽管美国女孩的浮早已闻名于世。据说,这些表演者会让她们的男朋友滔滔不绝地向她们解释那些她们早已知道的事情;她们会对才智不如自己的男朋友隐瞒自己精通数学的才能,她们也会在打乒乓球比赛时,最后放弃已经到手的致胜机会。"[]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女性的柔弱顺从暗示了男性无需担心他的接近会引起敌意的反应。女性表现顺从或无助也可能会引发大量男性的接近,扩大了潜在的配偶的范围,从而制造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保守矜持或腼腆的女性也能提高自己在长期择偶中的身价和宣传效果。表现腼腆(Actingcoy)是显示难以获得(unavailable)的是一种重要的宣传策略。女性装作对喜欢的人不感兴趣或是表现得难以追求,被认为会增加对男性的吸引力。并且在长期择偶策略中更为有效。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同时向男性传达了赞许性和忠诚性的信息。男性会认为,如果他们能够轻易地得到一名女性的垂青,那么其他男性也可能轻易得到这名女子,该女性的忠诚信号从而打了折扣。[]而如果表现得不那么容易获得,且较腼腆则意味着她的忠诚度的可靠。利用这一信息线索,"装作难以接近"或"假装拒绝"也就成为女性择偶中的一个重要的传播策略。这一技巧在《罗马爱经》中也有阐述,这本书这样告诫女人:"太容易垂青是难长久培养爱情的,在温柔的欢乐中应该夹入些拒绝的,让他剩在门口,要使他不停的哀求和威吓。清谈的东西他们是不喜欢的,一种苦的饮料倒能打开他们的胃口。当一个新的情郎坠入你的情网时,你要使他起初自庆能独尝,不久你便得给他一个你另有所钟,而你的思眷并非他所得的恐惧。如果没有这种战略,爱情就老去了。"[]"装清高"或"假意拒绝"的有效性源于它向男性传达了两种信息:择偶市场上的赞许性和只有他能够获得性接触的信号。当然,任何包装和宣传也都要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如果一名女性有着长期的随意性的关系史,那么她要装出贞洁和忠诚对她而言就比较困难,除非她能保证些历史信息不被任何人知晓。

   (三)人类特有的传播策略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择偶中很多信息传播方式在动物世界也普遍存在。但与动物相比,人类的宣传更具特色。

   首先,人类的炫耀行为与宣传方式远超动物。威尔逊在《社会生物学:一种新的综合》一书中指出:研究发现,最高等的社会脊椎动物,在其整个"信息储存库"中也不过30或40个独立的炫耀。MartinH.Moynihan编辑的资料指出:某些鱼类有最小的炫耀数10个,而恒河猴有最大炫耀数是37个。[]动物通讯普遍缺乏信号的多样性,这似乎与人类语言的无限多样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语言,人类择偶中的虚假宣传复杂性也远远超过动物。GeoffreyMiller(2001)指出:在进化方面激励人类发展欺骗本领的因素中,其中语言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的花言巧语比起动物来,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人类还会搞"抹黑"宣传。动物择偶通常只是表现自己的优势,而人类的宣传不但会抬高自己,而且还会贬低别人。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行为诋毁竞争对手,是人类择偶中常见的传播策略。研究表明:人们常常使用语言来操纵一个人的社会声誉,比如在择偶中诽谤自己的竞争对手。在Buss&Dedden(1990)关于诋毁的研究中,作者获得了大学生提出的83种诋毁方式。男性和女性使用这些方式来贬低同性中的一员,使其对异性成员的吸引力降低。典型的诋毁宣传包括:散布关于竞争者的谣言、取笑竞争者的容貌、嘲笑竞争者的成就以及告诉别人竞争对手患有性传播疾病。作者的研究团队将这些行为也划分为28个类别。他们发现,男性通过诋毁竞争者的资源潜力来削弱他们的吸引力。通常,男性会告诉女性某位竞争对手很贫穷、没有钱、缺乏抱负并且驾驶廉价车。而女性则会贬低其他女性的外表。在诋毁研究中,女性说他们的竞争对手身材肥胖、相貌丑陋、姿色平庸,而且一点身段没有。[]对于女性来说,取笑竞争对手的容貌在短期情境中比在长期情境中更加显著有效。而另一个有效武器就是贬低对方的忠诚度。女人们很知道这一点。在婚姻市场中竞争优质男性时,诋毁对手不忠或滥交是女性在婚姻市场竞争中最为有效的一种策略。如正面宣传策略一样,诋毁抹黑策略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也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异性的择偶心理机制。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择偶过程中伪装与宣传无处不在。这也使男女两性不得不竞相提高反宣传的能力。《罗马爱经》一方面告诉男人"你须要大胆的发誓",另一方面又告诉女人"不要轻易的相信,太轻易的相信是很危险的"。这道出了择偶中信息难题。就进化而来的两性传播策略而言,男性总是试图获得性利益而不付出承诺的代价。他们善于隐藏真实感情,伪装出表面的承诺以猎取芳心。女性由于在性方面较保守,总是要求男性证明自己怀有诚实的意图并且愿意承诺。女性致力于看穿可能的欺骗,发现隐藏的实情。这种斗争和博弈长期存在于两性择偶过程中,并影响了两性在信息能力上的差异。在进化心理学家GeoffreyMiller看来,求偶对包括信息传播与识别在内的认知能力的需求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发展。因为男女不同的繁洐战略,为欺骗和侦测创立了巨大奖励。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那些善于欺骗女性的男性(能获得更多的播种机会)和善于识破男性谎言的女性(更有利于保全自己)被选择了出来,具有更大的生存适应度。[]不过,这种进化就如猫鼠游戏,男性越善于说谎,女性则越善于识谎。反过来女性越善于识谎,男性也变得更善于说谎。[]两性博弈时有胜负,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四、案例分析:人类骗婚行为中的传播迷局

   "恋爱时期女孩们并没有说出她们想要的全部,男孩们则不能全部落实他们所说的。"[]不论短期择偶还是长期择偶,谎言总是普遍存在,也总有人上当。和古代社会一样,骗性骗婚现象也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在中国社会,相关的报道也常见诸报端。通过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审视择偶过程中的传播迷局。下面摘录的两个个案来自媒体的公开报道:

   案例1:29岁的张女士是青岛某辅导学校的老师,研究生毕业的她才貌俱佳,月收入过万元。张女士个性内向,不善交流,为找到人生伴侣,她注册了百合网的会员,希望能够千里姻缘一线牵。不久,张女士通过该网站结识了王某。王某自称单身,本科毕业,在广州跟朋友合伙经营一家西餐厅,收入可观。之后,王某经常通过QQ对张女士嘘寒问暖,传达爱意,二人的感情迅速由线上转到了线下,之后不久就同居了。此后一年,王某不断以餐厅周转资金短缺、父亲脑出血需钱治疗、为张女士买房为由,先后多次向张女士借钱。张女士坚信王某对自己的痴心,先后将十多万元借给王某。2014年1月份的一天,张女士与王某手挽手逛街时,意外被来青岛旅游的王某的妻子撞见。一场闹剧中张女士才知道,王某学历只是小学毕业,是栖霞的一名果农,而且已婚,还有个三岁的儿子。伪"高富帅"的面纱被当场揭开,张女士失望至极后报了警。2014年6月11日,栖霞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行为构成诈骗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三年零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案例2:56岁的卢成国是浙江临海人。25年前,他与小他两岁的张丽结婚。婚后第三年,张丽生下一名男婴,取名卢波。卢成国欣喜万分。为了给儿子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卢成国此后赴外经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事业成功了感情却出了问题。最终2008年两人离婚。在离婚时,卢成国将一套价值上百万的房子赠予儿子卢波,当作儿子将来的婚房。2012年8月,有人向卢成国透露了一个消息:卢波可能不是他亲生的,而是张丽与他人暧昧时怀上的。为揭开真相,卢成国打算做亲子鉴定来证实传言。他背着儿子收集了他嚼过的口香糖残渣,提取了唾液,通过带儿子做体检时拿到了他的血液样本。之后卢成国几次委托不同的鉴定机构进行亲子鉴定,结果都证实卢波确实不是卢成国的亲生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卢成国先后将卢波和前妻告上了法庭。2013年9月,临海市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确认卢成国与卢波不存在亲子关系。法院判定房屋赠与合同无效;2014年6月,法院一审判决张丽赔偿卢成国抚养费及精神抚慰金等共计14万元。[]

   类似上述的骗婚案例我们还能够找到很多。但这两个案例显然足够有代表性。我们看到,在两个骗婚案例中,既有男骗女,也有女骗男。这说明择偶中的欺骗其实不分性别。为了自己的利益,男女都可能伪装或撒谎。

   上一节中讲到的许多男性的宣传策略在案例1中都有体现。男方有针对性地释放了女方所需求和期待的虚假信号。尽管女性在择偶过程中会综合男性的资源、外形、学历、工作、收入、性格等多方面来综合判断其品质。但事实上,除了可见的身高长相,其余肉眼不可见信息都需要去核实才能验证真假。在案例1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男标识自己"优秀"和"成功"的几个标示性信息:"本科学历"、"开餐馆"、"高收入"全系虚假信息,女方没有核实出来。而该男"嘘寒问暖,传达爱意"的做法又深合女性择偶的心理,给女方传递了更具迷惑力的信息,掩盖了自己的短期择偶策略(本案除了骗性还有骗财)。如果不是因为街头偶遇其妻的情况发生,该男"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做法未必败露,虚假宣传的陷阱也可能继续存在下去。

   为何这样看似荒唐的骗婚行为能够发生呢?这当然有心理学、社会学的原因,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显然与现代人择偶中的信息传播迷局难以突破有关。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一方面人们越来越独立,择偶范围在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婚姻市场中的信息却越来越混浊。在传统社会,人们彼此都生活在一个关系网络中,很多信息可以得到验证,例如结婚与否这样的信息很容易得到核实。一个人的品质也可以通过邻居的口碑呈现出来。传统婚姻的中介-"媒人"事实上也发挥了信息核实作用。然而在现代一个大规模的陌生人社会,亲属关系也好,媒人也好,再无法发挥其"舆论监督"与信息核实中的作用,择偶中的欺骗与"信息造假"必然盛行。我们可以观察到,案例1中的男女双方不是通过媒人,而是通过网络和QQ认识的。这样的网络是一个基于陌生人联合的"弱连接"网,所有的信息依靠自我报告,难以得到监督和核实,因而真假莫辨。研究表明,网络交往本身会改变自我信息的呈现。McKenna(2002)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交流时和面对面交往时会有所不同。在网上人们总是更好地表达自己,表露性也更高。[]可以看到,网络给人们的相亲带来便利,但由于网络呈现的个人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婚介网站也是如此),因而最容易发生欺骗行为。

   比起案例1,案例2中的女性欺骗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要少一些。但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这种行为十分古老。在很多动物那里也能够找到其原型。人类女性的"秘密排卵期"之所以进化出来,就是为女性的这种"欺骗"提供便利。进化生物学家如此解释雌性动物的"骗婚"行为:在需要较高的雄性抚育成本的物种中,雌性需要从雄性那里得到两样东西:高质量的基因、稳定且较高的男性抚育投资。但有时候雌性很难从同一位雄性身上同时得到这两样东西。解决方法就是从一位不是非常强壮或者非常聪明的雄性那里骗取资源,来帮助自己抚育另外一位雄性的后代。女性不确定的排卵期为此提供了便利。[]就男性而言,除非他能够确定女性的受精日期或掌握了该女性所有的性接触信息,否则要他准确识别亲子确实是勉为其难。

   在案例2中,该女性给该男性戴绿帽子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该男信息不足,以致误认亲子的事实则是清楚的。他实际上碰到了人类进化史上曾经困扰所有男性的难题:如何确保自己"父权"的唯一性?男性在这个问题上尝试了各种方法,以致在有些文化中对女性的禁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仍然无法避免女性出轨。现代的婚姻法律和婚姻伦理仍然发挥着约束作用,不过它也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保证女性的忠诚。对于男性而言,现代社会的开放平等使女性"红杏出墙"的风险不但存在,而且有上升势头。而一旦发生,我们不能指望会有任何女性在自己的丈夫面前主动坦露这种事情。在案例2中我们看到,最终男方识别出儿子非亲生不是通过妻子的主动交待,而是通过"亲子鉴定"这一科学手段。在这里,亲子鉴定实际发挥了一种信息核实的作用。相信有了这样一种科学手段,女性想通过"生育伪装"会变得非常困难,而且风险极高。

   案例2中的另外一个信息机制我们也应当加以注意,这就是声誉机制。这是择偶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和筛选机制。男方最早怀疑此事是源于"有人向他透露"的信息,足见对于他妻子的所作所为别人是有看法的。这种他人的口碑与评价就构成了一种声誉机制,或者说舆论机制。在传统社会,这种声誉机制有利于信息鉴别且约束力巨大,对传统女性而言,保有贞洁的名声非常重要。风流成性名声不好的女性会极大损害其地位和择偶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迁移和流动性的提高,稳定的声誉机制难以形成。这也给了包装和欺骗以可趁之机。在某一城市生活不检点的女性回到家乡或换另一个地方仍然可以伪装成良家少女。当然,男性也一样,即便已然"三妻四妾",仍然可以在新的战场上寻觅新欢。只要信息难以核实,虚假宣传与包装就在所难免。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也能看出,现代婚姻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混杂程度相当之高。这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除了人类传播本身的复杂性外,社会的"现代化"、熟人社会的消失,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降低、人们包装意识的提高等都会导致婚姻市场的信息传播失灵。而且,这种传播失灵缺乏纠正机制。传统社会依靠熟人关系网以及声誉机制等发挥信息甄别作用,降低个体信息搜索和决策成本的方式在现代社会都难以奏效。现代媒妁--婚姻介绍所、电视红娘或网络红娘其信誉不但无法和传统媒人相比,甚至一度成为虚假宣传和欺骗的帮凶。这些因素使现代人的择偶面临巨大的信息困境。对于那些寻求长期择偶关系的人而言,在择偶过程中不得不慎之又慎。反映在社会现象上,就是犹豫不决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人们择偶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结婚的年龄也越来越晚。

   经济学家贝克尔的研究也发现,"在其他决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态的、流动的、变幻的社会的婚配迟于静态的、匀质的社会中的婚配。"[]在笔者看来,这固然与人们的主观偏好有关,但与不同社会模式下的择偶信息搜索成本也有关联。在贝克尔看来,不同特征个体的择偶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异,择偶信息判断有难有易:教育、收入、智力、家庭背景,甚至健康状态确定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志向、精神和发展潜力的确定则更为困难。贝克尔在对婚姻市场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关于寻找支出的最优分配表明,婚姻决策更多地基于容易发现的特征的信息,而不是不易发现的特征的信息。所以,大体来说,根据信息完备情况下的组合分析(如对于教育背景等容易发现的特征的预测)比根据如'精神活力'等不易发现的特征的分析预测效果更好。"[]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发现。但如果在一个缺乏人际信任的现代社会,不但一个人的"精神志向"难以确定,就是教育、收入、家庭背景等贝克尔认为相对容易确定的信息,在精心伪装下有时也难以弄清楚。上述的案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现代人选择延长交往时间,甚至采取同居、试婚等方式来甄别对方的适合度,也就见怪不怪了。

  

   注释:

   [1]本文所讲的择偶主要指异性间以结婚为目的的长期性择偶,也包括非结婚目的短期择偶行为如"露水夫妻"等,但不包括以商业交易为目的的卖淫嫖娼行为。在择偶行为中只讨论男女两性间的异性择偶行为,同性择偶等非主流现象在此不予讨论。

   [2]〔美〕贾雷德.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王道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99页。

   [3]〔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7页。

   [4]〔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5]〔英〕德斯蒙德.莫利斯:《亲密行为》,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60页。

   [6]〔美〕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页。

   [7]〔美〕大卫.诺克斯、卡诺琳.沙赫特:《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金梓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6页。

   [8]〔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7页。

   [9]〔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叶笃庄、杨习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81页。

   [10]朱坤:《土家族哭嫁习俗之探源》,《神州民俗》2008年第5期。

   [11]〔美〕贾雷德.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王道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66页。

   [12]〔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叶笃庄、杨习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2页。

   [13]〔美〕贾雷德.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王道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01-102页。

   [14]〔美〕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周晓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9页。

   [15]〔美〕爱德华·O·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毛盛贤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0页。

   [16]Kenrick,D.T.,&Keefe,R.C.,Agepreferencesinmatesreflectsexdifferencesinhumanreproductivestrategies.Behavioral&BrainSciences,Vol.15,No.1,1992,PP75-133.

   [17]〔美〕DavidM.Buss:《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二版),熊哲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18]〔美〕大卫.诺克斯、卡诺琳.沙赫特:《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金梓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19]〔美〕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周晓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52页。

   [20]朱新秤:《男女择偶标准的进化观》,《社会》1999年第12期。

   [21]苑国华:《论"实利婚姻"--以韦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为例》,《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2]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朱松:《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3]〔美〕迈克尔.E.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5页。

   [24]〔美〕迈克尔.E.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8页。

   [25]〔美〕乔斯.B.阿什福德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王宏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7-528页。

   [26]〔古罗马〕奥维德:《罗马爱经》,戴望舒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页。

   [27]GarthS.JowettandVictoriaO'Donnell.PropagandaandPersuasion.CA:SagePublications,Inc.2005,P6.

   [28]〔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29页。

   [29]〔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25页。

   [30]〔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0页。

   [31]〔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叶笃庄、杨习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82页。

   [32]〔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0页。

   [33]〔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0页。

   [34]〔英〕RobinDunbar、LouiseBarrett、JohnLycett《进化心理学:从猿到人的心灵演化之路》,万美婷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72页。

   [35]〔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2页。

   [36]Tooke,W.,&Camire,L.,Patternsofdeceptioninintersexualandintrasexualmatingstrategies.EthologyandSociobiology,Vol.12,1991,PP.345-364.

   [37]〔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1-112页。

   [38]〔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1页。

   [39][德]西美尔著、刘小枫编:《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40]赵蜜:《以身行事--从西美尔风情心理学到身体话语》,《开放时代》2010年第1期。

   [41]需要指出的是,忠诚与专一的重要性只就以结婚为目的的长期择偶关系而言。如果是短期择偶行为,则男女双方的择偶策略会有所不同。如在酒吧找性伴侣,女性的宣传策略就是有意表现得大胆、火辣,充满挑逗性。再有就是让自己的外表显得性感。如穿着的性感、暴露等,以此释放信息,引出男性的性提议。人类学家ElizabethCashdan的一个研究表明:在短期择偶中,男人普遍喜欢追求不负责的性爱的女人,这些女人相比那些想要男人为了下一代而投资的女人,更可能穿刺激挑逗的衣服,并且有更频繁的性行为。参见〔美〕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周晓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77页。

   [42]〔美〕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谭黎、王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5页。

   [43]〔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44]Buss,D.M.,&Schmitt,D.P.Sexualstrategiestheory:acontextualevolutionaryanalysisofhumanmating.PsychologicalReview,Vol.100,1993,PP.204-232.

   [45]Hatfield,E.,&Rapson,R.L.,Love,sex,andintimacy:Theirpsychology,biology,andhistory.NewYork:HarperCollins,1993.

   [46]〔古罗马〕奥维德:《罗马爱经》,戴望舒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8页。

   [47]〔美〕爱德华·O·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毛盛贤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3-174页。

   [48]GeoffreyMiller.TheMatingMind:HowSexualChoiceshapedtheevolutionofhumannature.NewYork:KnopfDoubledayPublishingGroup,2001.

   [49]Buss,D.M.,&Dedden,L.A.,Derogationofcompetitors.JournalofPersonalandSocialRelationships,Vol.7,1990,PP.395-422.

   [50]GeoffreyMiller.TheMatingMind:HowSexualChoiceshapedtheevolutionofhumannature.NewYork:KnopfDoubledayPublishingGroup,2001.

   [51]〔美〕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周晓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54页。

   [52]〔美〕大卫.诺克斯、卡诺琳.沙赫特:《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金梓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53]苑菲菲、马明明、姜丽丽:《女硕士网遇假高富帅恋爱同居结伴旅游被其妻撞见》,《齐鲁晚报》2014年6月18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06-18/6294232.shtml,2014年8月21日.

   [54]林珐轩、陈栋:《养了20多年的儿子,不是亲生的当年送的百万房产,全都给我还回来》,《钱江晚报》2014年7月17日。

   [55]〔美〕大卫.诺克斯、卡诺琳.沙赫特:《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金梓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56]〔美〕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周晓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62页。

   [57]〔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

   [58]〔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2-293页。

  

   作者简介:潘祥辉,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传播学和媒介社会学研究。

   本文发表于《现代传播》2015年第3期。

  

    进入专题: 择偶行为   性选择   传播学   婚姻市场   进化论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827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