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安徽六安,农历四月十五,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在被誉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外,从零点开始,近千名高三陪读家长不断涌入“神树”所在的窄巷中,赶在零点时分抢拜“神树”,抢烧高考前最后一个农历十五的头柱香,祈求孩子在高考中博得高分。来源:中国新闻网
看到这种场面,就会突然有种戚戚之感,一种隐隐的添堵涌上心头。似乎每年这个季节,都会有无数的故事出现,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学业,因为高考。
高考实行几十年以来,很多国人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个“转折”的厉害。每天为之努力的,就是为了这一天能够收获。能不能挤过这座“独木桥”,不仅体现一种声誉,也是一种荣耀。
高考就是带着这些外在条件,所以才有着很多变化莫测,无独有偶的独特性质,不仅让多少学子为之奔走,还有无数家长为之相告。
于是,催生的不仅是高考的焦虑,还有高考的经济。一波又波的人们,总是“算计”着孩子们身上的需求。家长们也是全力以赴,希望得来的就是一纸录取通知书,圆着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升学梦”。
正如这几天的“六一”儿童节,似乎孩子们还在沉浸在“无忧无虑”里,家长们,商家们,老师们早已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何苦呢?何必呢?真有那么重要,孩子读书又是为些什么呢?难道就仅仅是为了一次“高考”?难道就只是为了累赘的应付活动,应付着家长们、老师们、商家们各怀目的的要求?
“可怜天下父母心”,面对着高学费,高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孩子们的人生走向,成为了父母心头“牵绊”。
可是,真的这样做就是好事吗?大概我们也不理解父母的心思。但有一点,何时让高考“松绑”?何时又才能让读书找到乐趣?
素质教育实行多少年来,孩子们的书包不仅没有减轻,相反幼儿园就让无数孩子压低着“身板”,稚嫩的肩膀之下,难道就找不到一点“省力”的快乐?
如果说,家长们抢拜“神树”,仅仅只是一种抱“佛脚”的焦虑,不仅于事无补,相反还会增加孩子“负担”。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家长们催生的这种焦虑,恰恰也是孩子们害怕面对的现实。也就是说,好不好,就看着两天“高考”来证明。能够抱着高分者,低能也是“人才”。无法考到高分,聪明也是“笨蛋”。
或许是我们的教育,应试教育无法改,或者说就是改不了。素质教育一直提,如今素质看不到一丁点影子,而那些大书特书的“高分”,却被教育的本质“神化”。高考就是独木桥,唯恐孩子轻轻被挤掉,就会从此遍体鳞伤。对于读书的学生来说,本身还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判断能力比较弱,大家说好,没有谁敢说不好。
于是乎,也就成为了被家长焦虑,被老师要求,被商家忽悠的最终目标。这些复杂的体系,利益的相互搅拌,促成了学生们一来二往的考试“机器”。
这是一种家长的担心与痛爱的交织,也是一种趋之如鹜特殊复杂体。最终面对的不是别人,就是每一个青年学生。他们为这一个特殊的节日努力着,为家长的要求奋斗着,为社会的需求选择着,究竟谁会是这种“狂欢”优胜者?或者每一个人都不是,只有这种特殊的选拔下,每个人都得经历的一种人生考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