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郭翰:何时才能给高考“松绑”?

发布时间:2015-06-02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201561日,安徽六安,农历四月十五,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在被誉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外,从零点开始,近千名高三陪读家长不断涌入神树所在的窄巷中,赶在零点时分抢拜神树,抢烧高考前最后一个农历十五的头柱香,祈求孩子在高考中博得高分。来源:中国新闻网 

   看到这种场面,就会突然有种戚戚之感,一种隐隐的添堵涌上心头。似乎每年这个季节,都会有无数的故事出现,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学业,因为高考。

   高考实行几十年以来,很多国人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个“转折”的厉害。每天为之努力的,就是为了这一天能够收获。能不能挤过这座“独木桥”,不仅体现一种声誉,也是一种荣耀。

   高考就是带着这些外在条件,所以才有着很多变化莫测,无独有偶的独特性质,不仅让多少学子为之奔走,还有无数家长为之相告。

   于是,催生的不仅是高考的焦虑,还有高考的经济。一波又波的人们,总是“算计”着孩子们身上的需求。家长们也是全力以赴,希望得来的就是一纸录取通知书,圆着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升学梦”。

   正如这几天的“六一”儿童节,似乎孩子们还在沉浸在“无忧无虑”里,家长们,商家们,老师们早已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何苦呢?何必呢?真有那么重要,孩子读书又是为些什么呢?难道就仅仅是为了一次“高考”?难道就只是为了累赘的应付活动,应付着家长们、老师们、商家们各怀目的的要求?

  “可怜天下父母心”,面对着高学费,高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孩子们的人生走向,成为了父母心头“牵绊”。

   可是,真的这样做就是好事吗?大概我们也不理解父母的心思。但有一点,何时让高考“松绑”?何时又才能让读书找到乐趣?

   素质教育实行多少年来,孩子们的书包不仅没有减轻,相反幼儿园就让无数孩子压低着“身板”,稚嫩的肩膀之下,难道就找不到一点“省力”的快乐?

   如果说,家长们抢拜神树,仅仅只是一种抱“佛脚”的焦虑,不仅于事无补,相反还会增加孩子“负担”。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家长们催生的这种焦虑,恰恰也是孩子们害怕面对的现实。也就是说,好不好,就看着两天“高考”来证明。能够抱着高分者,低能也是“人才”。无法考到高分,聪明也是“笨蛋”。

   或许是我们的教育,应试教育无法改,或者说就是改不了。素质教育一直提,如今素质看不到一丁点影子,而那些大书特书的“高分”,却被教育的本质“神化”。高考就是独木桥,唯恐孩子轻轻被挤掉,就会从此遍体鳞伤。对于读书的学生来说,本身还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判断能力比较弱,大家说好,没有谁敢说不好。

   于是乎,也就成为了被家长焦虑,被老师要求,被商家忽悠的最终目标。这些复杂的体系,利益的相互搅拌,促成了学生们一来二往的考试“机器”。

   这是一种家长的担心与痛爱的交织,也是一种趋之如鹜特殊复杂体。最终面对的不是别人,就是每一个青年学生。他们为这一个特殊的节日努力着,为家长的要求奋斗着,为社会的需求选择着,究竟谁会是这种“狂欢”优胜者?或者每一个人都不是,只有这种特殊的选拔下,每个人都得经历的一种人生考验而已。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