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张震:孩子属于家庭,也属于国家

发布时间:2015-06-02      来源: 中国宪政网    点击:

孩子属于家庭,也属于国家
作者:张震  
 
 
    摘要:  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平衡国家与父母之间的责任分配,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私权与公权关系,切实维护我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不少家长看来,打孩子是自家的事,和别人没有关系。而一些家长暴打孩子的极端事件也不时出现在媒体上。从今年开始,任何人都有权对打孩子的家长“说不”。根据去年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发布的《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于监护侵害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举报。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然而,在现代社会,对孩子实施家暴行为是对儿童受保护权的侵害。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四部门联合意见,均确认了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即保障未成年人接受适当的照料与保护,使其免受歧视、虐待、遗弃或疏于照顾等权利。其次,打孩子与“儿童本位主义”相悖。现代法律认为,儿童不再是家庭或家长的依附品。宪法上确认公民的人格尊严,每个儿童,从呱呱坠地起就拥有独立人格,法律上要确认和保护其主体性权利。传统观念认为打孩子是自家私事,是对孩子独立主体地位的漠视。最后,打孩子也有损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四部门联合意见规定了应当遵循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而家暴行为会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背离了这一原则。

制度背后,体现的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国家责任。这一责任观念将儿童视为国家未来的资产和人类资源,主张政府积极主动介入儿童的照顾与教育,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其核心在于,在必要条件下,公权力介入是保护儿童权利的必要手段。任由家庭自行处理内部事务,在有些情况下只会让父权独大而牺牲儿童权利。四部门联合意见规定,对于监护侵害行为,公安、民政、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均有权采取相应措施,即体现了国家责任的担当。

为了更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减少并制止家长的家暴行为,我国应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其一,对监护人进行针对性法治教育,转变传统观念,明确打自家孩子的私事会变公事。其二,健全监护人监督制度。通过各相关机构的分工合作,有效监督监护职责的履行,并制止监护中的违法行为。其三,强制举报制度应落到实处。当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实发生时,应强制举报。四部门联合意见明确规定,学校、医院等负有强制举报义务。但强制举报的事项及效力应在实践中予以具体明确并落实。其四,建立替代性监护制度。当监护人已经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应由国家出面确定新的监护人。四部门联合意见中明确了这一临时监护制度,但临时监护责任只有一年,期限结束后,如何监护亟待解决,比如是否应设立专门机构实行替代性监护的常态制度。

孩子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因此,需要平衡国家与父母在未成年人保护上的责任分配,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私权与公权关系。如此,才能真正建立维护我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治化、立体化、动态化、实效化的制度。


 

 
 
作者简介: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2日 05 版)
发布时间:2015-6-2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