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等于“杀鸡取卵”吗?
发布时间:2015-06-02 来源: 老马投稿 点击:
次
大学扩招等于“杀鸡取卵”吗?
又到一年高考季,一群十七八岁的少年就要开始面对生命中的成人礼——高考。这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争,没有滚滚硝烟,却燃起了大家的斗志,考生、家长、学校、社会,整个城市因为高考散发着一种紧张与期待的味道。1999年,当时我国
内需不足,消费投资持续疲软,急需外生力量来推动居民减少
储蓄存款,增加消费。不知是谁想出来的让高校扩招,就可以让居民增加教育投资了,也就是说,高校扩招初衷并不是真的要提高青年的文化素养。当年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中国大学开始了大规模扩招,迄今为止这项政策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走的是行政式扩招道路,不是按教育发展规律进行扩招。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沿着教育发展的正常轨道去走。当年扩招的真实目的,并非出自教育,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增加大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要,而是为了拉动内需,搞活经济。
但是,由于教育是属于民生范畴,相当于提前消费了本身就不多的人民群众的储蓄来刺激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大大提升了上学的成本,教育费用已经和住房、医疗占据了居民消费的前三强;导致的结果是广大工人和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同时也恶化了当前和日后的消费环境,造成民生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所以内需占GDP的份额在逐步下降,经济内生力量极其薄弱,大大影响了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应该说当年的教育产业化和扩招政策是属于“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
扩招之初,教育部将多所高校合并组成新的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大学,如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但是调整后的所谓综合性大学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刻苦努力的大学生们也被赶进了一个个死胡同,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大学教师和学生质量双双下降,学术腐败盛行。行政化的大规模扩招导致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质量的下降,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很多大学生四年出来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中国的产业大部分是制造业和加工业,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业转移的结果,所以需要的是大量的技术操作人员,需要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所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也造成人力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另外,几年前像用扩招来缓解就业压力,作为“蓄水池”,只不过是往后拖延问题,而不是根本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行为。
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大量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拼爹现象广泛,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日益严重,本来弱势群体花费高额的学费成本,几代人一大家子供养一个大学生,是为了他能通过读书这条途径改变人生,实现阶层流动,但是扩招把这条路彻底堵死,也终结了几千年来阶层流动的良好传统。加剧了阶层固化问题,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就是大学扩招的又一个短视行为,只算经济账,没有算政治和社会的账。伴随着大跃进般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在行政扩张的推动下,大学生遍地开花。
另外,因为教育投资是一个长期的回报的过程,大量的信贷令高校负债严重,有的根本无力偿还,而最后都要由国家来负责,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作 者: 老马
联系电话:
13778098963
邮 箱:
2010926518@qq.com
地 址:四川省三台县梓州干道16号
邮 编:
621100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