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高校退出事业单位:“编”若不再“制”当何存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 学术中国    点击:

高校退出事业单位:“编”若不再“制”当何存
 

来源:科学网 作者:陈彬 韩琨

编辑:学妹

 

终身教授制是一个专业筛选的过程,而编制则只是一种无限权利的享受。如果我们能有一个专业的独立评价机制,也许编制可以起到部分终身教职的作用,但如果评价机制问题不解决,而是依然沿用行政主导的方式,那么编制就只是“大锅饭”。

 

“专业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若为编制故,两者皆可抛。”

 

徐明昆是北京某高校的一名教师。两年前,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过这样一首打油诗。那篇博客的标题为《编制比什么兴趣科学更有吸引力》。

 

不可否认,如今青年学者进入高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能解决编制,可以使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稳定。就连对编制持批判态度的徐明昆也在文章中承认,“我们包括我,也爱编制,就像老鼠爱大米”。

 

然而,不久前,北京市出台的《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可能导致未来北京市高校的新增教师再也吃不到编制这份“大米”了。

 

相似管理导致相似问题

 

北京市的这份《意见》是这样规定的:今后,北京市对现有高等学校、公立医院将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

 

据了解,中国高校中出现“编制”一说最早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大量高校被收归国有,高校教师也就转身成为“国家干部”。

 

“所谓编制人员,也就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政府人员和大学教师是同样性质的。直到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之后,才有了一些区分,不过教师不再是公务员,政府却还是大学的主办者。高校内部的一些人还在以公务员的方式管理。

 

“之所以大学有编制,一个基本假定就是政府在办大学,政府与大学之间没有太大区别。”储朝晖说。

 

于是,在相似的性质、相似的管理方式之下,高校也就出现了和政府机关相似的问题。

 

在博客中,徐明昆这样形容编制对高校人员造成的弊端:“观察编制内之人,和体制外的人/外国人相比,普遍戴上一个模糊、圆滑的面具,缺失敢爱敢恨、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灵魂。”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徐明昆表示,编制也导致了高校人员流动的困难。“有编制的人不能因能力不行而开除,有能力的人又因为没有编制而无法引进,这就造成了人员流动的壁垒。国外教育单位之所以能使人员流动起来,就是因为没有这种壁垒。”

 

刘青两年前刚刚进入一所大学工作。对于手中的编制,他有一种“既爱又恨”的态度。

 

“谁都喜欢编制。”在采访中,他说,毕竟如果有了编制,人就稳定了。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现在高校中太多的“衙门化”倾向、太多的“鱼目混珠”也是编制造成的。“有了编制就可以不再上进,为了能在编制体系里混得更好,就必须圆滑世故。如此下去,的确是个问题。”

 

对于刘青的这段话,徐明昆在博客中是这样概述的——编制不死,中国的科研就只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那么,北京市的做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一刀切”可行吗

 

需要注意的是,在《意见》中,对高校编制改革的规定是“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对此,北京市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改革的总体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对于这种改革方式,徐明昆并不以为然。

 

“如果取消的话,最好能够大范围地同时取消,逐步取消很容易导致高校和教师被其他利益因素所影响,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他说,事实上,这些年相关部门也一直在试图逐步缩减编制,但并没有收到多好的效果。

 

对此,有评论表示,逐步收回事业编制,意味着高校会长期存在两种身份——事业身份和合同工。且不说待遇公平、同岗同酬如何保证,单是双方的心态平衡问题就十分难处理。“临时工心态”“变相铁饭碗心态”等也影响聘任制人员工作的开展。

 

储朝晖也认为,目前这种“退一个收一个”的方法的确见效很慢。“现在20多岁的年轻教师还要三四十年后才能退休。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渐进式方法收效慢,那么,整体“一刀切”的做法可行吗?

 

“至少现阶段是不太现实的。”储朝晖表示,毕竟目前政府与高校间还存在依赖关系,只有政府与高校真正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关系,才能够说高校不需要政府的编制了。“很显然,北京市政府没有这样的权力,要做到这点至少要修改《高等教育法》,而短期内这样做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如果将目光放得稍微长远一点,这样的做法是否完全不可行呢?

 

2004年,日本政府开始对全部国立大学进行法人制度改革,让各大学从吃“皇粮”的行政机构转型为市场化的运营法人。目前,这一颇类似国内去行政化的改革已经完成了第一期中期计划。“他们的做法也面临着很大的阻力,但最终这样选择,就是认定了靠政府办大学不是好的政策。”储朝晖说。

 

编制≈终身教职?

 

对于像刘青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对于究竟是谁管理大学这样的深奥问题,他们并不是很在意。相比之下,他们更在意的是——如果没有了编制,我为什么还要进大学?

 

曾有一位博士毕业生收到了两份高校的入职通知,一份位于省城,条件相对较好,但要等评上副教授后才给编制;另一份虽然条件稍差,但入职即给编制。他有些犹豫该选哪个,为此特意在网上发帖征求意见。

 

最终,在总计60条的回复中,只有一条认为编制“不是很重要”,而支持他选择后者的网友几乎一致的意见是——有编制,没压力。

 

“所谓没压力,也就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就像国外的终身教职一样。很多人就是想要这种环境。”刘青说。

 

这种环境也是西南某高校教师徐腾飞当初走进大学教书的重要原因。采访中,他表示,对自己而言,编制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鼓励一种自由的学术研究气氛。“我更喜欢把编制看成一个‘终身教职’,有它的存在,教师可以相对自由地开展学术研究。”

 

事实上,将编制“约等于”终身教职的人并非只有徐腾飞和网络上的那几十名网友,虽然他们也都明白,编制和终身教职有太多的差别。

 

据徐腾飞介绍,终身教职制度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校人事制度,其设计包括两个阶段,即成为终身教职之前与成为终身教职之后。

 

“一般来说,副教授及以上职位可以拿到终身教职,而讲师或者助理教授则还在走向终身教职的路上。”他说,第一阶段,大学会要求教师在一定年限内证明自己的教学研究实力。其考核相当严厉,淘汰率也很高。而当教师证明自身实力并拿到终身教职后,来自学校的学术压力就会减轻很多,他们也可以自由从事研究。

 

“简而言之,终身制包括两个部分:证明实力与学术自由。这两部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而编制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前半部分的缺失。”徐腾飞说。

 

对此,储朝晖也表示同意。

 

“终身教授制是一个专业筛选的过程,而编制则只是一种无限权利的享受。”他说,如果我们能有一个专业的独立评价机制,也许编制可以起到部分终身教职的作用,但如果评价机制问题不解决,而是依然沿用行政主导的方式,那么编制就只是“大锅饭”。

 

牵一发能否不动全身

 

当编制提供的便利不再存在时,年轻人想到的是为何还要进大学,而高校也会面临一个类似的问题——拿什么吸引优秀人才进高校?

 

“吸引年轻人,肯定要靠提高收入。”储朝晖说,“目前高校年轻老师是在低收入的状态下工作的,这个状态不可持续,也导致了高校职位缺乏竞争力。”

 

然而,提高收入并不是说一说那么简单。

 

目前,国内公立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以及各级财政的直接拨款。2010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到公共财政总支出的15.8%,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再通过大幅度提升教育支出从而提高教师收入显然并不现实。而除此之外,国内高校的其他筹资渠道并不发达。

 

美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由于大部分都是相对独立的私立高校,可以采取更多形式的融资手段,而且国外高校的教育捐助系统也要发达得多,这保证了他们的资金来源。国内高校则很难做到这点。”刘青说,换言之,要想大范围、大幅度地提升教师收入,高等教育必须作出一系列改变。

 

相对于工资的提高,徐腾飞更为看重的是高校能否为科研人员提供优秀的科研环境。“科研环境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部分,硬件部分通过投资相对容易解决,软件部分包括了学术氛围、人事制度与行政服务等,并非一时能够改变。”他说。

 

眼下,徐腾飞正在国外访学。据他观察,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行政服务,是很多科研人员回国的最大禁忌之一。如果编制取消的同时,这些问题不解决,他们的归国之路很可能会更加纠结。

 

在采访中,储朝晖一直强调,编制问题其实只是高等教育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一环节却牵扯到整个体系的诸多环节。“高等教育是一个整体,一方面的变化就要求整个大系统必须都跟着变。但现在,我们却是在不想改变大系统的前提下,只作这一点改变。”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