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请尊重有学识、有素养的普通人(深度好文,强烈推荐)

发布时间:2015-06-04      来源: 思享学人    点击:

前些天在广州参加一饭局,席座上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让我注意的是,其中的一位年轻人讲话很有水平,明显谈吐都高出身旁其他人一个档次。

 

无意中他提及自己是北京一985高校毕业,而令我完全没料到的是,此言一出,其立马就遭到了旁人的讥笑,“你985有个屁用,还比不及我这个大专学历”,还有人大声吼着“教授好”,明显带有调侃的味道。那位年轻人立马举起酒杯,向众人不停说着“小弟不才”,巧妙化解了这个话题的“发酵”,可我分明看到,其转脸望向我时眼眶中盈满了泪水,显然这位年轻人的赚取财富能力不及同座的其他人。

 

我想,这位年轻人此时的眼泪未必来自物质的不如他人,而是自身的学识和素养得不到身旁人的尊重。

  

我们当下有很多事情都处于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纠葛状态。比如我们反对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希望大学生能够安稳下来多做一点学术,我们希望大学生可以多多关注公共利益。可是我们所为他们提供的相关社会氛围又是什么样呢?

  

我们的社会氛围很怪。一方面整体斥责大学生思想的堕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是另一方面,社会又没有提供充分的尊重学识、素养的氛围。我们一致认为大学生思想的批判性是理想的状态,关注公众的利益、有社会责任感是理想的状态。可是从骨子里,谁都没有真正将其当作一回事。

  

一个人的学识素养并不完全与经济转化能力所挂钩。步入社会,你能够取得一定财富或地位尚好,若没有,社会对你的定论一定是大学荒废了四年;相反,哪怕你在大学没有丝毫学识素养的构建,哪怕你讲话再粗鄙不堪,但只要你能够获得财富或者进入公权力机关,社会对你的定论一定是这大学念成了。什么大学生思想的批判性,什么关注公众利益、社会责任感,这完全只是冠冕堂皇的空话。

 

事实证明,我们的社会更喜欢适应者,而不是改变者。

  

今年年初,“知识的无力感”这一议题很火。大部分人多从学历与财富的严重失衡这一角度来分析这分无力感,而我想说的是,这分无力感更多的是不是源于同乡人对学识和素养的讥笑?我们大声谈提着研究生呀,人才呀!背后显露着的却是浓浓的讽刺意味。单纯经济收入不及他人,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可如果你的学识素养却在他人眼中被定义为“书呆子”、“窝囊”、“傻子”,换做是我,我也会同样有着“知识的无力感”。

  

其实,我们社会上有很多有学识有素养的人可以安贫乐道,可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的素养和学识相应的尊重。你乘坐公交车按秩序排队,没有人会夸耀你遵守秩序,而是嘲讽你硕士学历却还在坐着公交车;你凭依自己的良知去做研究,去想要使得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可没有人会关注你对这个社会的改变所做出的努力,而是讥笑你博士学历却还买不起房子。

  

当然,对于那些已经出名了的有学识有素养的人,我们会对其十分崇拜,可实质上,我们崇拜的仍旧是他们的那分名利。

  

往大了讲,我们的社会氛围整体显露着一种虚假。什么时候我们社会对那些可能不是那么富裕的、却有着相当学识和素养的普通人一分发自心底的尊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假大空的口号上,才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成”了。

  

易卜生曾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其实哪里是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呀,完全是这个社会的培养。进入社会后,是社会氛围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自动筛选,而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能够得到整个社会的青睐。

 

作者:温琼

 

文章来源:公众号《文史女教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