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庭教育周刊的主编,我在基层采访中感受到同样的困惑,在与大家的对话中寻找到不同的答案。近日,国务院参事室召开“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专家研讨会”,紧接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在瓦房店召开“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创新现场会”。专家们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呼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实践者们则带来基层的强烈需求。伴随着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热播,“爹娘难当”成了朋友圈里刷屏的话题……这些仿佛一下子涌到眼前的信息,促使我将院士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社会学家和心理医生的专业视角、人力资源专家的“识人术”和读者调查的数据分析整合起来,看看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采编这组稿件的过程中,我对照着反思了养育女儿的18年,欣慰地发现,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如韦钰院士反复强调的“0—3岁孩子家庭教育的八大关键点”,我全都做到了。而且并没有特别去注意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加孩子的社会性接触……只是凭着母爱的本能陪伴她、拥抱她、倾听她,并且没有过早让她学这学那,任由她长成一个单纯快乐的小孩儿。原来,这就是没有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烦恼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的,慢慢体会到学习成绩关乎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笑容没那么多了,毕业前夕居然会担心地问:“妈妈,我有学上吗?”初中的逆反期,学业大幅下滑,最后考上的是第八志愿的高中,拿到成绩那天伤心地哭了。说实话,那时我也觉得她三年后能上本科就不错了,毕竟,高中就是残酷的高考的起跑线。
女儿上高中时,我在新闻版值夜班,没有时间和精力像初中那样管控她,母女关系反而不那么紧张了。有一天同事劝我别为孩子苦恼,说“在我们眼里她就算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这句话提醒我换一种眼光看自己的女儿,原来她也是“别人家的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不优异,她有很多优点:心地善良人缘好,孝老敬亲,性格温柔,从小就作为环保志愿者跟着我们到处跑,绝对没有“自然缺失症”,手不释卷爱阅读,钢琴考了八级,田径比赛拿到名次,每天扫地、拖地、遛狗,篮球打得不错,当杂志社社长编出一本本青春盎然的《格调》,参加制作拍摄的微电影还获得了全国中学生微电影大赛的金奖……这些,算不算她的起跑线呢?
初中三年我管得很多,忧虑,抱怨,纠结,却不明白既然没有人能用忧虑使寿数增加一刻,哪一个家长又能用忧虑使孩子的分数增加一分?不明白抱怨其实相当于诅咒,不明白纠结的后果只能是痛苦。后来上夜班没法管了,我只好把原来每天的忧虑、纠结和抱怨,变成对孩子的接纳、相信和祝福,从管控型的母亲变成不得不放手的母亲,没想到孩子却慢慢变了,天性慢慢舒展了,为自己画了一道漂亮的起跑线。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女儿寄来亲手写的明信片,“谢谢您充分尊重我的选择,让我考来这里,我一个人来台北真的长大了许多,也在学着管理时间和钱,努力变成您一样优秀能干的人……”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因为孩子不知道,当她宁可放弃10分的高考加分也要报考外地的大学时,是多么冒险的行为; 当她决定离开北京去台湾上大学时,我心里有多么不舍。但她的话让我知道,孩子感谢的不是我们物质上的付出,而是对她充分的尊重。这尊重流露出的信任,让她有力量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让她有信心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原来,爱和尊重才是孩子心底最渴望的起跑线。
接下来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将在微信公共账号中分享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起跑线特刊:
1、全民误读“起跑线”
2、“虎妈猫爸”扭曲“起跑线”
3、认识天性看清“起跑线”
4、读懂孩子赢在“起跑线”
敬请关注~
(注:封面图片中的女孩就是文中那个懂事的女儿,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