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幼升小”和“小升初”)入学原则。这些年,虽有择校等其他入学、升学途径,但“就近入学”已是主流。去年和今年,教育部又连续两年发出“最严择校禁令”,强调落实就近入学。
但“就近入学”实施过程中,各地都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学区划分矛盾尤其突出。比如,在北京,大兴区西斯莱小区被划到南侧步行约30分钟的滨河小学,而分别位于其西南和东南的两个小区的孩子,却能越过西斯莱,到其正北方仅数步之遥的景山小学就读。在南部两个小区和景山小学形成的“品”字形结构中,位于中心的西斯莱小区偏偏被单“踢”出来,业主用“抠窟窿”来形容这种划片方法;在南京,市民顾先生为了女儿的“就近入学权”,将建邺区教育局告上法庭。
各地发生入学争议的“家门口学校”,多是“好学校”——如果是所教学薄弱校,家长、学生估计巴不得不被划进去。这样说,不是说孩子、家长诉求不合理,而是想强调,围绕“就近入学”产生争议和矛盾,根源在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教育均衡实现之前,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如何解决争议,事关孩子权益,也关系到社会公平。
在南京的诉讼中,作为被告的建邺区教育局解释:“‘就近’只是学区划分的一个原则,区域内学校布局、适龄儿童的数量及分布情况都是学区划分的重要原则。”这一解释,从原则性角度看,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在3公里外的楼盘被划进学区,400米内的小区却划不进来的事实面前,却不免有些苍白。
最大的问题正在于,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什么原则划分学区,市民几乎一无所知,只能被动承受。在5月29日《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在南京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郑先生坦言,“很多地方的学区划分,基本都是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一套内部的工作流程来操作。”而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这个问题涉及多方利益,教育行政部门担心,越是社会参与越容易纠缠不清、议而不决。
教育行政部门的担心,一个基本假设是家长理性不足。事关众人利益的决策,却将利益相关人排除在外;决策过程内部操作,公开、透明无从谈起。此时,如何保证决策科学、合理?“是否暗箱操作”,是一些人面对他们认为不合理结果时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反应。
今年年初,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谈及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时,要求各地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实施方案,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懂、理得清、说得明”;他还表示,“不管是划片过程、结果,还是招生过程、结果,都要把相关信息向社会广泛公开”。用刘利民副部长的要求衡量,一些地方的工作差得还很远。